博物知旅|走进盐都区博物馆,被"一了”“团团”搞蒙
2024-10-01 19:09:16

9月27日,“数见苏韵·家门口看大展”环省行巡展活动在盐城市盐都区博物馆拉开帷幕,成为了让江苏省头部博物馆的优质文化资源和老百姓“直接见面”的首站。当日,记者随“博物知旅”融媒体采风团走进盐都区博物馆,透过馆藏瑰宝感受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底蕴与魅力。

年接待观众30多万人次

成盐都对外文化交流名片

盐城,依淮傍海,以盐立城,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和2100多年的建城史,孕育了源远流长的多元地域文化。海盐文化、移民文化、农垦文化、水利文化、红色文化,在黄海之滨汇聚交融,书写了盐城多姿多彩的文化篇章。

盐都区博物馆前身为盐城县博物馆,成立于1961年。1983年,盐城县博物馆升格为盐城市博物馆,馆藏文物全部移交给市博物馆。1998年盐都区恢复博物馆建制。2010年盐都区委、区政府在城南核心区“盐渎明城”建设新馆,新馆于2016年2月5日正式对社会开放。2024年8月,该馆被定为国家三级博物馆。

盐城市盐都区博物馆文保部主任季洪明告诉记者,“我们的藏品以民俗物品和个人捐赠品为主,年接待观众30多万人次,为市民游客了解盐都的古往今来提供媒介。”2017年,盐都区实行总分馆建设,现设有盐都革命陈列馆、胡乔木生平陈列馆等9个分馆,已成为盐都对外文化交流的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

记者在水浒文化陈列厅看到,《水浒传》中山川地理、风俗习惯、人物原型、方言土语在盐城都能找到出处。《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是盐城白驹人,白驹是他的出生地、故居所在地。施耐庵深深扎根在盐城这块民间文学的沃土,以胸中丘壑、笔底烟云供养了文学的参天大树。《水浒传》中人物原型、方言土语、风俗人情、地理特征都深深渗透着盐城元素,书中描写的宋江起义、军师吴用、武松打虎、神偷时迁、神行太保等情节都能在盐城找到文学原型。“施耐庵与《水浒》的传说”已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水浒传》中的"蓼儿洼"位于盐城市大丰区白驹镇一带。元末明初,山东梁山泊已没有多少水泊,而施耐庵家乡的里下河地区则是水网地区,是"锅底洼",白驹场周围呈现出浓郁的水泊梁山气象。施耐庵在《水浒传》百回本、百二十回本全书的末尾中有意多次点出楚州南门外的萝儿洼。这个小环境是北宋时期的楚州南门,而大环境是泛指当时楚州所属的盐城之南白驹场一带。正如施氏宗祠门联所说的:"吴兴绵世泽, 楚水封明禋"。

《水浒传》的语言有山东方言,也有江浙吴方言等,尤其是施耐庵还使用了家乡江淮一带的盐城方言。书中有这样一句,“我一了不说价,五贯足钱一桶,十贯一担。”比如,“一了”是“本来”、最初的意思。还有毫无节制地大吃大喝称为“噇”,周围称为“团团”,动作麻利、头脑灵活称为“活泛”,抹布叫“展布”,白天叫“日里”等等。你有没有被搞蒙?

盘活馆藏资源,

使红色基因生生不息

为盘活用好馆藏文物资源,盐都区博物馆积极探索“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新路径,依托自身丰富文博资源,积极与学校、社区合作,坚持开展“馆校互动 馆馆联动 馆社齐动——让青少年走进博物馆”品牌社教活动,成立“红色故事宣讲团”每年坚持进校园、社区、军营进行红色故事宣讲活动30余场次。每年联合国内知名博物馆、行业部门组织特展3次以上。“盐都革命历史陈列展”入选江苏省2021年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

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精神因传承而发扬。盐都区作为革命老区,有深厚的红色底蕴和光荣的革命传统,拥有80多处红色遗址、22个烈士命名镇村、14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盐都区博物馆基于馆内的馆藏情况和盐都区的文博资源情况,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优势,成立了盐都区文化红色研学联盟,举办“盐都区红色资源保护成果展”,组织“红色故事宣讲”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系列活动,现有5处研学基地,19处研学点,还推出“你的身影从未走远,追寻先烈足迹盐都游”红色研学游精品路线。

“我们希望通过此类活动,持续推动红色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红色基因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盐城市盐都区博物馆文保部主任季洪明介绍道。接下来,盐城市盐都区博物馆将以“数见苏韵·家门口看大展”环省行巡展活动为契机,让“优质文化资源”更加丰富、更接地气、惠及更多百姓,给地方文化的繁荣发展注入持续不断的动力与活力。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校对 李海慧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