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名中医吴勉华:致力用中医药理论攻克肿瘤难题
2024-09-04 17:52:07

年近七旬的全国名中医吴勉华教授,每周日程表仍然排得满满当当。苦于癌症的患者越来越多,他不能休息,也不敢休息。从医46年,吴勉华教授以崇高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救治了众多患者;在中医药防治肿瘤方面提出了“癌毒”病机创新理论;采用“消癌解毒”的治疗方法,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秉承“大医精诚”的精神,他提出的“仁德、仁术、仁人”的教育理念影响了一届届莘莘学子。

仁心大爱让他立志终身行医

吴勉华出生于江苏南通的一个普通家庭,1972年读完高中后随家人下乡务农。“有一年,我们下乡的地方流行痢疾,乡村的赤脚医生就用当地的马齿苋熬汤给这些患者吃,吃了效果非常好。”吴勉华教授说,这件事当时深深打动了他,“我觉得草药很神奇的,学医也挺好的,它可以真正服务到最基层的老百姓。”

1975年春,吴勉华得到了推荐入大学学习的机会。在大家为之庆贺之余,他不得不做出人生的第一次重大抉择:一是上军校,报效祖国;二是学中医,献身医学。当时的农村缺医少药,那些生活在病痛之中的乡亲,让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因此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医学。

1978年毕业后,吴勉华被分配到江苏省中医院当住院医师,跟随多位先生抄方。也是在这里,他遇到了对他从医生涯影响极为深远的恩师——国医大师周仲瑛。

周仲瑛教授不仅对内科疑难杂症有研究,对中医急症也颇有心得。中医急症通常为感染性疾病,古称“瘟疫”。随着抗生素对抗感染性疾病的缺陷日益显现,中医防治感染性疾病的优势也不断被世人认同。周仲瑛教授潜心中医急症研究,自上世纪70年代起,就组织课题组进行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研究。

吴勉华记得,上世纪80年代,作为课题组成员,他跟随周仲瑛一起在连云港东海、赣榆等地进行出血热的研究,开展流行性出血热的调查工作。恰逢当地腮腺炎大流行,他们还一起救治腮腺炎大流行中高烧昏迷的孩子。虽然当时生活条件艰苦,常是几个月不能回家,但这段深入一线进行流行病调查的经历,为吴勉华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研究,吴勉华认识到:感染性疾病的高热重症,临床一般多表现为“病理中心在气营”。在周仲瑛教授的带领下,吴勉华以及他们的研究团队研制出抗病毒感染的清气凉营注射液、清瘟口服液等系列药物,经临床观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创建“癌毒”病机理论体系

不过,在越学越深入之后,吴勉华教授将研究重点放在了“癌毒”辨治恶性肿瘤研究上。如何运用中医药理论攻克这一世界医学难题,是他近年来着力主攻的研究方向。

吴勉华教授先后主持了“973计划”中医理论基础研究专项课题、“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省部以上课题。他继承创新周仲瑛教授“癌毒”理论学术思想,创建“癌毒”病机理论体系,使中医药抗击肿瘤有了理论依据,在此理论的基础上,吴勉华教授研制出抗肿瘤中药复方——消癌解毒方。

“癌毒是怎么产生的呢?简单地说,人体在脏腑功能失调的基础上,导致了气血津液的紊乱。”吴勉华教授解释说,“这种病理产物,没有得到及时的清除,在体内蕴积成毒,导致了肿瘤的发生。”他提出,癌症疼痛的根本病机为“癌毒内郁、痰瘀互结、经络壅塞”,确立“消癌解毒、化痰祛瘀、通络止痛”为基本治疗大法,研制了治疗癌症疼痛的中药复方制剂癌痛平胶囊。吴勉华教授还将周仲瑛教授“瘀热”病机理论学术思想运用到防治肿瘤患者放疗辐射损伤的研究中,发挥中医药优势与特色,提出“凉血化瘀、养阴益气”为基本治疗方法,对放射性咽炎、放射性食道炎、放射性肺炎、放射性肠炎及骨髓抑制等有明显预防及治疗作用,能减轻放射损伤,提高疗效,减少复发转移,为肿瘤患者带来福音。

肿瘤、癌痛、放射性损伤……这些并没有在中医古籍中出现的词汇,并不意味着中西医的泾渭分明。吴勉华教授说:“在肿瘤康复、抗复发转移过程当中呢,中医药是起到主导作用。很多的患者在西医治疗结束以后,通过长期的中药调治,能够减少转移复发,提高患者的生存周期。”

教育理念影响了众多南中医人

吴勉华教授说:“学医必须至真、至诚,精益求精,同时还要以仁存心的道德追求。”见过吴勉华教授的人,常用“谦虚慈祥”“温文尔雅”来形容他。医生之外,吴勉华还是“吴老师”“吴校长”,从学校普通老师到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秉承“大医精诚”的精神,他提出“仁德、仁术、仁人”的教育理念,影响着众多弟子与学子。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医肿瘤研究所所长周红光教授说:“吴老师一直对我们说,医学的本质是人学,它是善良人性和温暖关怀的表达,无论作为医生还是作为教师,都应该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要有无私的奉献精神。”

吴勉华教授主持教育部等教学改革项目10项,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省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一等奖2项。主编国家行业规划教材4部,与张伯礼院士共同主编的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特等奖。主持国家科技部973计划中医理论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10项,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其它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5项,授权发明专利4项。研制清气凉营注射液、消癌解毒方等系列验方。研制凉血通瘀颗粒获成果转让1项,发表论文120余篇。

吴勉华教授要求学生“读经典、勤思考、多临床、善感悟”。他主编著作2部,培养博士研究生38人,硕士研究生45人,博士后4人,学术经验继承人4人。他的学生有的已经是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主任中医师等,现大多数已成长为单位的教学、科研、临床一线骨干。

“对医学要常怀敬畏之心,要不断学习、努力探究、精研医理。”这是一路走来吴勉华最深的体会。桑榆未晚,癌症仍有众多难题待解,从校长岗位上卸任后,吴勉华教授至今坚持在医教研的一线。吴勉华说,他永远是那个“中医小学生”。

专家名片

吴勉华

江苏通州人,中共党员,医学博士,二级教授,主任中医师,博士生导师。全国名中医、首届岐黄学者、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江苏省名中医、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擅长中医药防治消化系统等肿瘤、癌性疼痛、肿瘤放疗辐射损伤及外感热病。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名誉副会长;江苏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务院第七届学科评议组(中医学组)成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中医肿瘤病学)学术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标准化专家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策划 王文坚 孙庆

统筹 刘璞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于丹丹

编导 许倩倩 赵晨

拍摄 朱信智 陈金刚 赵雨晨

剪辑 马斌

美编 肖甜 冯晨禛

校对 盛媛媛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