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梦回繁花·雁鸿非遗国风秀”在成都上演。国风手艺人雁鸿以非凡的创意与匠心,为观众们带来一场穿越时空的视觉盛宴,再现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服章之美。对于走秀策划者、成都国风手艺人雁鸿许多网友都很熟悉,从用140个易拉罐做成的“冰雪铠甲”惊艳网友,到设计的时装作品登上米兰时装周,她擅用生活中最接地气的材料制作精美的服饰。
永乐宫壁画上的仙女“活”了
在此次“梦回繁花·雁鸿非遗国风秀”上,舞台庄重典雅,古韵悠长,模特们身着中式华服,步步生莲,展现出国风的独特魅力。据了解,走秀分为神仙、朝代、婚嫁三个章节,33套精美服饰依次亮相,每一套服饰出场时,一旁的幕布上还配有复刻文物的原型,两相对比之下,模特身上的服饰仿佛穿越千年,再现当年的璀璨华美。
“梦回繁花·雁鸿非遗国风秀”汇集雁鸿6年来的手工制作心血,共33套服饰,有的作品制作周期长达1年的时间,也有3套头饰是最近15天赶工制作。
被爆款游戏带火的山西古建,最近频刷屏。永乐宫内壁画元素,是被《黑神话:悟空》巧妙借鉴的芮城古建筑。永乐宫位于山西芮城县,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瑰宝,其壁画以其精湛的艺术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在“梦回繁花·雁鸿非遗国风秀”上也透过精美的壁画将几百年前人们心目中的仙女形象展现出来。
《黑神话:悟空》游戏画面
记者了解到,永乐宫壁画系列一共是五套服饰,服装和头饰都是出自雁鸿的设计,服装是由雁鸿的妈妈制作,该系列人物分别是西王母、奉宝玉女、鲜花玉女、电母、水星神,这五套是2023年完成,2024年4月在宜兴市非遗文化周中完成了她们首次秀场展示。
其中,比如西王母,全名叫做白玉龟台九灵太真金母元君,西王母在中国古代神话中被视为一位重要的神祇,不仅被誉为是女仙之首,而且还掌管罚恶,预警灾历的长生女神。奉宝玉女绘于三清殿中,头戴花冠,衣纹轻飘,面相俊俏,温柔娴雅,手持博山炉,也因此被称做奉宝玉女。
水星神,头戴猿冠,手持毛笔,回眸而立,好像在觅句待书,水星神神态清灵静穆,头结双环高髻,佩戴双凤云角“猿猴”中心冠,在十二生肖中属猴神位。鲜花玉女头顶发饰上装饰2个凤钗,中间以一朵鲜花去点缀。因头饰和手持盆景鲜花,所以被名为鲜花玉女。
电母绘于三清殿西壁最左侧,俗称“闪电娘娘”或者“金光圣母”,是司掌闪电的女神,在壁画中呈现出皱眉的形象,是永乐宫壁画中唯一一个佩戴耳饰的女性形象。透过永乐宫的壁画,让我们看到了当时工匠的高超技艺和独特审美。
变废为宝传承非遗,打造精美国风饰品
头饰材质秉承雁鸿的绿色环保理念,大量使用废弃的易拉罐、砂纸等材质制作。西王母等永乐宫头饰,雁鸿采用自己研究的新方法,用普通五金店都能买到的砂纸来做图案的胎底,让饰品更有质感。
喝饮料剩下的易拉罐,幼儿手工材料中的扭扭棒,废弃的纸壳、坚果壳,这些材料能用来做什么?在国风手艺人雁鸿手中,这些接地气的物品,都可以变成精美的国风饰品。用废旧易拉罐仿制苗族头饰、用坚果壳造“黄金”盔甲、用鹅毛仿制明朝点翠翟冠,数次登上热搜,甚至一路火到国外,2019年受邀在牛津大学做演讲,向国际友人分享了国风手工艺作品的创作理念和自己的独特经历。
雁鸿还拜师成都银花丝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倪成玉学艺,将银花丝技艺融入更年轻化的设计,用它制作花环头饰,搭配很多年轻人喜欢的汉服,或用银丝入画,制作国风插画,让画面更加富丽堂皇。她用花丝镶嵌技艺完成的“半面妆”头饰,在模特左侧脸颊上形如一只展翅的金色凤凰,羽翼和尾巴延展成整个头饰,十分华美。她还开办雁鸿国风研习技艺馆,喜爱手工制作的游客,可以在馆内进行体验,有银花丝技艺师傅进行技术指导,让更多人有机会深入了解非遗,让非遗技艺更长远地传承。
风华绝代,还原古代女子服饰时尚
走秀的服饰尽量去还原资料中记载的样式,除《永乐宫壁画系列》,还有壁画还原《敦煌供养人系列》,历朝历代的《魏晋服饰》《秦汉服饰》《唐》《宋》《明》等。
唐代画家吴道子笔下的《八十七神仙卷》中,有着这样一群美丽的仙子。“八十七神仙卷”由87位神仙组成,描绘了东华帝君、南极帝君、扶桑大帝在侍者、仪仗、乐队的陪同下,率领真人、神仙、金童、玉女、神将前去朝谒道教三位天尊的情景。现场向观众走来的正是仪仗队伍中这位美丽的仙女,色彩搭配选择五彩祥云的颜色,衣衫如烟,宛如虹光。
在古老的秦汉时期,女子之美如画卷般徐徐展开。那垂坠髻优雅地垂落在后背,丝丝挂耳尽显温柔婉约。秦汉女子,以垂坠髻、长眉入鬓和梯形唇的独特造型,展现出大气磅礴又细腻动人的魅力,穿越千年时光,依然令人心驰神往。
在魏晋时期,女子的十字髻发型别具一格。头发盘成十字形状,精致而端庄。面容上施着鹅黄妆,淡淡的黄色晕染出别样的柔美。发梢处微微垂下,即垂梢之态,更添几分灵动。这般造型的女子,既有魏晋的洒脱不羁,又有女性的温婉细腻,仿佛从古老的时光中走出,带着独特的魅力,让人沉醉于那个时代的风华之中。
不仅从古画中汲取灵感去创作,还通过陶俑或者雕塑看到唐朝仕女的形象。缓缓走来的唐朝女性的形象的灵感,就来自于苏州湾博物馆中的这座唐代彩绘披袄女性的造型。
都督夫人太原王氏造型出自于敦煌莫高窟130窟中的《都督夫人礼佛图》,这类潜心礼佛并修建佛窟供养的人,称为供养人,反映当时盛唐时期贵族妇女的形象。位于敦煌莫高窟第98窟供养人于阗王后也“活”了。因为当时于阗生产宝玉,所以在她的饰品中大量镶嵌宝石美玉。妆容也是非常有特色的花子妆,彰显着尊贵的地位。敦煌莫高窟第17窟出土的《观音引路菩萨图》中的簪花供养人的形象姗姗走来,优美恬静,这幅绢画在1908年流落海外,现藏于巴黎吉美博物馆。
在陕西考古博物馆中有这样一套冠饰,中间包含各种玉石、象牙、绿松等宝石,包含簪钗20余件、250件小型金饰、410余颗珍珠以及千余块绿松,这就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五代孙女李倕的冠饰,这套头饰非常的华丽,虽然佩戴方法目前还有争议,但是从这个饰品中可以知道当时工匠的技艺和审美相当高。
现场还展示了复刻的萧皇后的花冠。花冠起源于唐代,而盛于宋代,随着萧皇后头冠的出土,揭晓花树冠的神秘面纱。隋初,皇后首饰有花十二树,搭配袆衣,在册封、婚礼,接受朝拜时都需要穿着,衣服为深蓝色,以翟鸟为纹饰,是最高形制的礼服。
《洛阳花木记》记载,因栽培得法花朵有重台高及二尺者被称为“重楼子”有花匠依其姿仿制为“重楼子花冠“,在《招凉仕女图》中也有这样的一位仕女,头戴白色高冠,宛如仙人之姿。不得不感叹宋代古人的审美。
唐朝皇后冠以花树冠为主,而宋朝皇后的冠以花钗冠为主,其凤冠为九龙花钗冠,左右三博鬓,冠上饰满珠子嵌出的人面鸟身的飞天和大朵珠花,前有一只贴翠大龙,从龙口垂下累累红穗球、珠滴,冠口沿处彩画仙人队。搭配袆衣,为宋朝最高形制的礼服。
明代的发型文化丰富多彩,其中三绺头的梳发方式、燕尾束发都是极具代表性的特征。这次造型选择了融合这两种特征的牡丹头,端庄优雅,华贵大气,柔美不失灵动。尽力还原明代女性独特的审美风格。
通过年轻人的方式,传承传统文化
这次国风秀准备了15天,模特都是在成都本地招募,绝大部分是汉服爱好者,汉服社成员,有部分模特也是第一次穿汉服或者参与走秀的普通人。还邀请一些非遗老师在现场给大家呈现或者体验不同的传统文化,现场有古彩戏法老师带来的现场表演,有东峰剪纸非遗老师带来的剪纸展示与体验,有成都漆器老师带来的作品展示,有竹簧雕刻老师带来的竹雕作品与体验,有毛笔字书法老师现场书法展示与互动。
雁鸿告记者,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造就了我们不同朝代服饰妆容的演变和差异,这些造型也许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中,也许存在于古老的画卷中,抑或存在于出土的文物中,当文字、画卷与文物相呼应,就好比理想照进了现实,我们可以通过仅存的蛛丝马迹去触碰我们古老的中国文化,充分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在这些造型中,我们也运用了一些非遗的工艺,例如在都督夫人和十一娘两套服饰造型上,用了花丝镶嵌和绒花,萧皇后头冠也用到了蝉花工艺。”
雁鸿说,希望能通过年轻人的方式,把更多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非遗工艺表达展现出来。未来会继续尝试例如山海经系列等不同主题风格的国风秀,通过一场场的活动,吸引越来越多喜欢传统文化和非遗的人,这或许是对传统文化和非遗工艺最好地传承。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图片由受访者供图
校对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