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宁娜《不要问我从哪里来》——主题创作的另一视角
2020-03-27 14:33:58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是画家胡宁娜在短短三天时间一气呵成完成的大幅主题创作,作品以庚子春节期间忽然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为创作的社会背景,以全国上下迅速响应、各界人士驰援武汉作为创作的事件主题,用接近速写的墨线勾描方法作为造型的主要方式,辅以大面积色彩渲染,用不同类型人物的穿插、聚集、交错形象造成较强的视觉冲击,配合画面的大尺幅,营造出画面结构的紧凑感和画作内涵的凝聚力。

作为抒写重大事件、振奋社会精神同时亦可以是记录生活状态、表达情感体验的艺术创作,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是每当出现重要节点事件时,更是当仁不让的承担起记录历史、表达情怀、倡扬主旋律的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主题美术创作就是国内美术创作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早在20世纪50-60年代出现的一批主题美术创作为我们的美术史留下了一批经典作品,在中国现当代美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新时期以来,主题美术创作经历了从恢复到发展,再到21世纪繁荣的一个态势。《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正是这样一类的作品,但又在某些方面略有不同。

主题美术创作,首先强调的是主题性,是对美术创作技术化、形式至上的偏激趋向的纠正,是针对艺术创作受西方现代主义观念影响所体现出的一种文化自强意识,有助于增强美术创作的文化深度和历史厚度;其次,强调的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主题,强调的是用美术作品表现与历史发展、社会进步有重要关联的事件、人物,唤起艺术家们对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视,唤醒一批中年画家特别是和共和国共同成长起来的艺术家的积极性和艺术使命感,用艺术的形式去表达一些有意义的历史史实,同时也是为年轻艺术家树立榜样。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的创作并不属于课题性的“重大题材美术创作”项目创作,它并不是在对所选命题进行了史学论证、草图观摩等等繁琐创作准备步骤之后,对于历史重大事件的回顾式再现,这类创作可以花费较长的时间加以打磨以使得它尽善尽美。

而我们在这里讨论的主题创作给画家本人的时间不多,甚至可以说是紧迫,它更多的表现的是画家在面对重大突发事件时的艺术自觉意识、所积累的艺术创作经验以及敏锐的艺术嗅觉,强调的是一个“快速反应”,甚至可以理解为“应激反应”,但所创作出的作品同时又需要满足我们上面说到的两个要求。

因此,我们首先在画作中可以看到明确的“即兴”特征,例如在角色形象的选择上,以医护人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科研工作者为主,这正是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爆发以来人们在各种渠道中所获取的最多的形象信息;又如口罩及防护服元素的出现,这是此次疫情期间最为重要的标志性要素,同时也是符合现实的合理设置,无论你是专家学者还是医护工人员,亦或是军人,奔赴抗击疫情战场的时候无一例外的需要身着防护服,面戴护目镜和口罩,这也是一种脑海中视觉形象的即时再现;再如画面上部对于冠状病毒的描绘,点出此次抗疫对象的同时,也是画家几日来视觉记忆的体现,随着疫情的爆发及发展,新出现的病症不再是以不知名这样的形态出现,科研结果显示,此次疫情的元凶是一种新型的冠状病毒,并且出现了该种病毒的分子结构式以及图片展示,人们渴望更多的了解它,最终战胜它,因此这样的图像也是在那一阶段出镜率较高的视觉元素。

其次,在确立创作内容和主题立意设定上,也表现出强烈的“下意识”的心理映射。用胡宁娜自己的表述来说:“瞬间脑海中在一片片全是口罩和面罩的救援队伍群体定格,一个名称出现在画面——不要问我从哪里来,一问救护的队伍!二问邪恶的病毒!”她所描述的这段内心感受,正是一位成熟画家和有主题创作经验的画家艺术自觉性和创作敏感度的体现。她没有做太多的理性思考,而是抓住自己接到命题后的即时反应,“用了三天的时间,一鼓作气从整写本到墨稿,再到正稿……我都尚不明确,会是怎样的画面展现在宣纸上?”这种敢于把创作交给自己内心下意识的处理,体现的正是一种创作素养,一种艺术自信。

再次,我们看到的画面是连贯、整体、融合的,不仅仅是因为前述的“即兴”特征和“下意识”的心理映射,画家在创作时所采用的“不假思索”的置陈布势与“洗尽铅华”的技法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略显急促的线条勾勒,略带情绪的水墨笔触,饱含激情的大面积着色,我们在阅读画作的时候可以很明确的感受到画家在作画时候的节奏。胡宁娜使用较为粗硬的书写性线条以速写的方法描绘主体人物,无论是在面部的塑造上还是在衣纹的处理上都干脆、简练、直接,疏密有致,同样做到疏密有致的还有众多人物的交错层次,几乎也是不假思索的以第一感觉的意识来安排,而如籀的单纯的坚挺线条和丰富的人物关系则又形成整幅画面中的密,上部较为自由的略带想象空间感的色块成为画面中的疏,这几乎又是一次不假思索的安排。

最后,取得成功的关键还有最后小心收拾的重要步骤,天马行空的发散自己的想象力和内心体悟,并将之毫无保留的释放在画稿之上,这需要画家保持从最初便开始形成的情感积蓄,随着创作的深入(就像是从浅浅的画稿逐渐完善为浓重的墨稿),凭借这种情感逐渐的升温、沸腾,从而达到创作的顶点,沸腾之后的温度维系和尺度把握则需要通过对作品的落款、盖章、命名来实现了,这既是对整个创作过程的回顾与总结,更是对整件作品的基调定性。到此,感性的爆发可以告一段落,理性的思考慢慢开始笼罩着创作者,有开有合。

作品名为《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觉得也恰到好处的形容出胡宁娜在创作始终的一种状态:不要问我是如何选题,因为我是凭借下意识的敏感即兴创作;更不要问我是如何思考立意的,因为我几乎不假思索;也不要问我为何要这样描绘和勾勒,因为那是我作为画家满怀使命感的情绪迸发,也是我作为普通民众深陷严峻抗疫形势下的真实情感。“专家医生,护理人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纷纷逆行而上,面对病毒向前冲去!”我想作为美术工作者的胡宁娜,其实也是将这次主题创作作为一场战役,直面前行并与时间赛跑吧!

(刘筱 江苏省国画院美术理论研究所副研究馆员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博士)

清荷图  68cm×138cm  省文联捐赠东大医院

逸风图  68cm×68cm   省国画院捐赠赴武汉医务工作者

胡宁娜 国家一级美术师,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女画家协会副主席。原江苏省国画院副院长、原院艺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江苏省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中国妇女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文化部优秀专家。全国第六、七、八届美代会代表。作品入选第六、七、十、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获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优秀奖。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