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54年到2024年,从当年石婆婆庵小小门诊部到如今发展成一院多区“中医航母”,江苏省中医院将迎来七十华诞。七十年沧桑巨变,七十年风雨兼程,七十年的江苏省中医院发生了很多以院为家、无私奉献的感人故事,更有很多前辈靠自己的勤奋与钻研开启了无数个医院发展史上的先河。这些省中故事凝聚成省中文化,承载着省中精神,正在改变和影响一代又一代省中人。
“省中老专家口述院史”第一期,让我们跟随全国名中医、原江苏省中 医院院长唐蜀华教授的讲述,回望来时路,品读省中医院七秩风华。
人物介绍
唐蜀华 原江苏省中医院院长
中医心血管病专家,主任中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名中医、江苏省国医名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传承博士后流动站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任江苏省中医院院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行业评议专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专家等。
1941年出生,1958年考入南京中医学院(现南京中医药大学)医疗系6年制医学本科。1964年毕业后留江苏省中医院工作,1984年任江苏省中医院内科副主任,1986年任江苏省中医院副院长,1987-1995年任江苏省中医院院长。
一、传承之路
1958年我高中毕业。因为我父亲1957年调到南京中医学院(现南京中医药大学)担任教师,他进入学校的时候已经60多岁,所以也希望身边有个人互相照应。我当时年纪比较小,记忆力比较好,那时候要背书,要学中医,我有一定的古文基础,又受我父亲自小熏陶。所以自然而然地就进入南京中医学院学习。
1983年,唐蜀华一家与父亲唐玉虬合影(前排中间唐玉虬,后排右一唐蜀华)
大学期间的唐蜀华
为什么要进入省中医院?其一,江苏省中医院是南京中医学院的附属医院,当时在全省来讲是规模最大的中医院。其二,我自认为学习成绩在当时可能是整个年级最好的。再者,父亲年纪大了,附属医院和学校相差一站路,也靠得很近,就这么留下来了。不知不觉,我在省中医院已经度过了60年。
1964年南京中医学院医疗系首届毕业生合影(第四排右一唐蜀华)
二、成长之路
北院病区查房
1984年,我担任内科副主任。医院碰到了国家重点扩建中医院的“七五”计划,选定江苏省中医院作为以喉科、肾病、脾胃病为专科特长的综合性中医院重点建设。
这个时候就需要培养年轻的一代,所以我担任内科副主任不久又被送到上海,参加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举办的学习班,旨在培养重点扩建医院院长的干部人选。到了1987年底,就宣布我担任院长。
1986年参加全国中医系统院长学习班
“七五”计划开始的时候,医院当时所报的优势学科是脾胃消化,这是中医的优势专科之一;第二个是耳鼻喉科,当时干老(干祖望)在全国五官科当中也是最有影响力的;其次是肾科。所以我们业务优势很明显,这与当时的时代以及医院深厚的中医文化有密切的关系。
1993年以后,我们基本上完成了国家的“七五”计划。医院通过了三个验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示范中医医院、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重点的基建项目完成了,硬件也达标了。
1990年8月6日,国家“七五”计划投资扩建的门诊病房综合楼竣工并投入使用
建成后的门诊楼局部外景
三、改革之路
1955年,我初中毕业,母亲就离世了。当时她患有高血压突然中风,父亲作为一个老中医,他都没有能力去抢救,我就觉得单纯做中医是不够的。后来我也意识到,单纯的中医理论只有宏观,没有微观。所以我认为,中西医结合对医学的发展,特别是对我们中医的发展很重要。
我从1986年上任以后,就考虑医院要建成三级甲等中医院,作为一个示范中医院,示范在哪里、甲等的优势在哪里?那就要全面的提升,包括医疗能力、科研能力、教学能力等,这离不开中西医结合。
1.硬件之必要
1993年8月3日,我们自筹资金有600万,购置了一台德国西门子CT设备。这是当时在全省范围内,不仅中医系统,也是西医系统的首台西门子CT。
1993年举行江苏省首台西门子CT开机典礼
当时有一些人认为,中医院要什么CT、要什么核磁,只要“三个指头”就行了,我们认为这是完全错误的。医疗设备是医院发展的重要硬件之一,光造了房子,有了病床,你没有相应的设施,你的诊断水平、治疗和科研水平想跟上去是不可能的。
2.人才之必要
我们认为中医院如果仅仅“三个指头”,那它只能达到诊所级别的水平。所以中西医两种人才都要引进,在实践中互相沟通、互相渗透、互相转化。再隔两代、三代知识结构可能就会发生改变,培养出真正的中西医结合人才。
1996年江苏省中医院省名中医、名中西医专家合影
现在有各种各样的学习办法,医院里有师带徒,我自己也带有博士生、硕士生,虽然他们已经毕业,但临床经验还不够,需要进一步学习。再比如我们医院心血管病科已经有介入设备,那么年轻医生就要轮流学习操作,一方面是医疗方面的需求,另外一方面是培养人才,根据青年医生不同的特点和爱好进行培养。
2016年12月29日,省中医院举办医院科教大会,会上举行拜师仪式
所以目前来讲两条腿走路,现代中医的提高既有传统的师带徒形式,以经验为主;又有根据不同专科中西医结合的需求来进行专科培养。我觉得这个方法是很好的。
3.学科细化之必要
我们从中医的发展来看,古代几乎是不分专科的。到明清以后,中医才逐渐分化。再看西医的发展,是不断在演变,不断在分化。
建院之初针灸、内科是医院的特色,但后来发现中医的优势不仅仅是针灸和内科的问题,还有一些专病,需要更加仔细的来分化。首先我们就开会调查,邀请中年的、老年的、西医的、西学中的医生,讨论一下有没有分科的必要,分科好处在哪里?分科以后会出现什么问题?我们召开各种不同的座谈会来征求意见。
从最初的大内科,现在我们已经有神经、呼吸、消化、心血管、肾脏、血液、风湿、急诊、老年等10个以上专科。医院现在有专病、有专家、有专科、有专药等,我觉得这就是学科分化带来的一个变化。
所以没有国家的支持,也没有如今规模的扩张、自我发展能力的增强,今天已经成为全国一流的中医院。
四、寄语省中
自己从事医疗实践和行政管理60年的时间中,我觉得作为一个好医生,不仅要多学一些业务知识,还要多学一些哲学知识。特别是矛盾论辩证法,我自己感觉身受其益。
以上文字整理于唐蜀华教授口述内容
来源 江苏省中医院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