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毛中拣一豪,铜山侯氏制笔技艺展示毛笔“四德”
来源:紫牛新闻
2024-07-06 18:28:32

笔、墨、纸、砚,是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其中四宝之首的笔,即毛笔,是中国独有的文化产品,也被誉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 毛笔作为主要的书写、绘画工具,对于对中国书画艺术、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承载了中国人独特的文化记忆、历史情怀和审美情趣,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西晋成公娞《弃故笔赋》中说:“治世之功,莫尚于笔,能举万物之形,序自然直情,及圣人之志,非笔不能宜,实天地之伟器也。”

7月6日,由徐州市史志办公室组织的铜山侯氏毛笔制作展示亮相第十四届江苏书展。铜山侯氏毛笔制作传承人侯佰武,现场演示制作毛笔的过程。只见,侯佰武一手握住毛笔均匀地蘸上胶水,一手拿小牙刷修整出尖细挺拔的笔锋,现场展示铜山侯氏毛笔制作技艺。采访中,他告诉记者:“侯氏毛笔精于选料,更注重工艺。侯氏毛笔主要采用本地和外地的动物毛为原材料,在各类毛笔中以加健羊毫、兼毫、纯狼毫毛笔为主,所制纯狼毫毛笔,刚柔并济,转锋灵活,铺毫性能好、吸水性强,在书画时提、按、顿、挫能够达到较好的效果,在书画界享有盛誉。”

据侯佰武介绍,侯氏毛笔在制笔在传统工艺基础上,采用了加热脱脂技术代替了用石灰水泡,做出的笔头具有笔头尖、笔毫圆、笔锋齐、笔体健的特点,写起字,软硬柔集一体,吸水性强,书写流利,锋如一根线,下笔铁画银钩,收得拢、散得开,得心应手,挥洒自如。

据《江苏老字号志》记载,铜山侯氏制笔技艺为清朝侯成文老先生所创,流传于铜山郑集镇,兴起于清朝末年,解放后得到迅速发展,至上世纪80年代达到鼎盛时期。一百多年来,铜山侯氏的师傅们利用传统独特工艺,传承着先祖们的制笔技艺,制作出来的产品技艺精良、工艺讲究,铸就侯氏毛笔的品牌。上世纪80年代,侯氏毛笔每年以数十万支出口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地。

“哪种材质的毛笔适合练习小楷?”“制作一支手工毛笔需要多少时间?”“侯老师对毛笔历史的讲解很有趣……”展示现场,数名观众一边观看毛笔制作过程,一边询问侯老师各种各样的问题。

侯佰武耐心地向现场观众介绍,他认为毛笔怎样才能算合格?即毛笔要达到“四德”——“尖、齐、圆、健”。以清唐秉钧所著《文房肆考图说》为参考,“尖者,笔头尖细也。齐者,于齿间轻缓咬开,将指甲掀之使扁排开,内外之毛一齐而无长短也。圆者,周身圆饱湛,如新出土之笋,绝无低陷凹凸之处也。健者,于指上打圈子,绝不涩滞也。”除此之外,侯佰武认为,“其实‘健’的话,要以用笔习惯来定,有的人喜欢弹力好的毛笔,而有的人喜欢纯羊毫制作的毛笔,这种笔就比较软。”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校对 陶善工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