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的博物馆有“看头”| 青铜犀牛酒杯造型萌,或与吴国起源密切相关
来源:紫牛新闻
2024-06-29 20:42:35

南京博物院馆藏的西周青铜牺觥因造型萌态十足,是备受广大网友追捧的“网红文物”。这件青铜酒器出土于江苏镇江丹徒宜侯墓,该墓葬的发现为人们探究西周早期分封制提供了重要资料,更为解开吴国起源之谜提供了重要线索。

牺觥又叫兕觥。牺,古代指作祭品用的牲畜;兕,古代指犀牛(一说雌性犀牛);觥,古代用兽角做的酒器。兕觥的使用是作为酒宴上对失礼者罚酒之用的,因容量大,目的就是要让罚酒者多饮,以尽宾主之欢。《诗经·卷耳》一诗写道:“有云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是表达借酒消愁之情的名句。

南京博物院院藏的青铜栖觥形似四足兽,兽身为圆角长方形,上有兽钮盖。它在造型上将兕的头部设计为“圆头圆脑”,全然没有野兽的凶猛,显得萌态十足。其腹饰是对称的凤鸟纹,云雷纹地,饰纹精美,品相完好,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欣赏价值。

1954年,这件青铜栖觥出土于江苏镇江丹徒烟墩山的宜侯墓出土。该墓葬还出了另一件大名鼎鼎的青铜器“宜侯夨簋”。该簋内共有铭文120余字,大意为周康王册封“夨”为宜侯,赏赐他鬯酒、铜器、弓箭和土田、山川、奴隶等。制作这件簋的“夨”原为虞侯,由康王改封到江南为宜侯。

周康王是西周第三位王。经过成王时代周公东征,海、岱、江、淮地区的殷商残余势力被根除,本土的东夷族群遭受压制。贯彻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方针,康王将位于山西的中原诸侯虞国,或分出一支,徙封到江南,正是周人进一步向东扩张的重要举措。然而随着西周中晚期国力衰弱,周人建立宜国逐渐消亡,宜国的历史也不见于史册。

值得一提的是,史书说吴国是文王的两位伯父太伯、仲雍从陕西的周原迁徙到江南所建立的,但今天人们普遍认为这个故事过于夸张。不过烟墩山宜侯墓的发现,揭开了册封“夨”为宜侯的历史。目前学界认为,这支跋山涉水到江南建立宜国的中原周人,很可能是吴国主要起源之一,也为推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演进发挥了重要的历史意义。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可

校对 李海慧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