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燃!泰州水上,沸腾了!
2024-06-11 16:33:29

仲夏端午日佳节安康时

百舸争流千帆竞发

6月10日

2024年“行走大运河”

——中国辉煌足迹大运河龙舟系列活动

暨江苏省龙舟公开赛(江苏·兴化站)

在兴化市陈堡镇

泰州水上运动训练基地

盛大开幕

此次赛事

以水为媒以舟为介

促进兴化体育、文化、旅游的

深度碰撞融合

泰州市委副书记、市长万闻华

江苏省体育总会副会长范金华等

出席本次活动

为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促进龙舟文化和大运河文化融合发展,中国龙舟协会决定举办 2024 年“行走大运河”——中国辉煌足迹大运河龙舟系列活动。本次赛事由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中国龙舟协会、央视网共同主办,江苏省龙舟协会、兴化市人民政府承办,康连接体育文化集团有限公司负责运营。

奋楫争先迎端午

随着一声令下,来自各地的12支龙舟代表队,在陈堡草荡如离弦之箭。

船手们团结一致,奋力挥桨,劈波斩浪,共同上演水上速度与激情。

经过紧张激烈的角逐,昆山凌归集团龙舟队、江苏海洋大学龙舟队、兴化市水润兴化龙舟队获得了前三名。

赛龙舟,又称龙舟竞渡,2011年5月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兴化民间自古就有划龙舟的习俗。为放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兴化木船制造技艺效应,丰富群众节庆文化生活需要,从2008年起,兴化市恢复了端午龙舟竞渡活动,已连续举办十六届。

此次2024年“行走大运河”——中国辉煌足迹大运河龙舟系列活动暨江苏省龙舟公开赛,充分展现了选手们的高超技艺和顽强拼搏的精神,也令市民、游客感受到了专业龙舟运动的魅力和兴化深厚的端午龙舟竞渡文化。

两千多年前昭阳将军食邑兴化,屈原正是楚国王族昭、屈、景三姓的主官——三闾大夫,兴化的历史留存着深厚的楚文化烙印以及屈原情结。

作为一项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传统体育活动,其源远流长的历史与兴化这座古城完美契合。明朝《兴化县志》对先民每逢端午举行“龙舟竞渡”纪念屈原有着清楚的记载——在兴化这片诗意浪漫的土地,龙舟划过千余年。

龙舟赛事点燃市民游客热情

赛事期间,醒狮表演、龙舟点睛、戏曲歌舞等水乡民俗表演轮番登场,摩托艇、桨板、冲浪板表演以及惊险刺激的水上飞人等水上表演让现场的市民游客大呼过瘾,纷纷拍照分享。

此外,糖画、面塑、结艺、农民画、泥塑等非遗技艺展示,彰显出非遗文化的魅力,引人驻足观看;极具特色的文创产品、农特产品,为游客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旅游体验。

散布在活动现场的端午文化打卡点妙趣横生,端午投壶、“射五毒”、真人娃娃机、包粽子、汉服网红打卡等各类活动精彩纷呈,唤醒节庆仪式感。还可体验露营、美食,在观赏龙舟赛的同时尽情享受美景和美食。

水中扣人心弦的浪遏飞舟和岸上的热闹非凡的人间烟火遥相呼应,古韵今风交相辉映,令这场龙舟赛事化身为一场可赏可拍、可吃可逛、可品可感的“文体旅嘉年华”,游客以自己喜爱的方式体验兴化文化和龙舟魅力。

激烈的龙舟赛后,这里还有一大波夏日度假地等你一起来嗨玩!

可以自驾到陈堡镇上的唐庄村感受鸡鸣悠扬的“桃花源”诗境,这里曾是晚唐陵亭之战的战场,水草丰美、麋鹿成群,拥有600多年历史。

李中水上森林公园可不得不玩,它是独属里下河的“阿勒泰”秘境,有3000+个负氧离子、10万余株杉树、3万+只水鸟。乘竹筏漂流湖上,可以亲身入画境、体验伸手掬池杉水、与岸上的白鹭擦身的奇遇。卧波桥、曲桥亭、风味茶社、林中水榭、风车等10多处景点等你来探秘打卡,每天还有水上漂等定时演出。

在距今有着千年历史的金东门老街,品尝糯米麻花、糯米团子、炸荸荠夹、沙沟鱼圆等独特的“兴化味道”,游览郑板桥故居、上池斋药店、赵海仙洋楼、状元坊、成家大司马府、明城墙遗址等景点也将别有一番风味。

龙舟“划”入兴化文体旅融合新赛道

“这个端午节,我特地带家人来兴化看龙舟赛,再去打卡板桥故居、水上森林”。来自苏州的张先生表示,这个端午小长假很有意义,也很自在——越来越多的游客为了一场盛大的体育赛事奔赴一座城,并打卡一条条集观赏性、参与性、体验性于一体的旅游线路。

兴化,这座因水而兴的城市,正借助龙舟赛这一平台,不仅向外界展示其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更将城市的文化内涵与时代精神一并呈现,为游客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兴化、感受兴化魅力的窗口。兴化不断探索的文体旅融合新模式,为游客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旅游体验,为兴化旅游带来新的增长点,有效推动兴化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来源泰州微视听

特别声明:本文为扬子晚报新媒体平台“紫牛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个人或机构观点,与紫牛号立场或观点无关。紫牛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因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扬子晚报法务部。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