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闲”在南京话里啥意思?老电视里放着《秦淮人家》、金陵马头牌汽水、熊猫牌收录机、金芭蕾香水、公交车售票夹……勾起了许多“老南京”的集体记忆。6月6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夕,由南京市博物总馆主办、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承办的“烟火暖金陵——老街巷的市井记忆”展览在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拉开帷幕,揭开南京老城百姓日常生活背后的市井人文。
衣食住行,重温老南京的“顶配”
南京,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其街衢古巷不仅承载着浓郁的地方特色,更记录着不同时期南京居民的生活印迹。街巷,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也是穿梭于其中的毛细血管。它代表着“城市味道”,承载着浓郁的烟火气息。
“我们的主人公是个80后,就生活在南京老城区。长大以后虽然不住在这里了,但是记忆还在,奶奶最常去的菜场,爸爸经常和朋友介绍的是九十九间半、瞻园、朝天宫,妈妈去喜欢去的是中央新百商场、夫子庙大市场,我最喜欢玩的是朝天宫滑滑梯!有一天他的孩子就问他,老南京到底指哪里?一时间我才发现,自己对于生养自己的这座城了解得太少。由此展开故事。”展览策展人、京市民俗博物馆非遗部副主任许梦告诉记者,为更加生动地讲好百姓的生活故事,还原真实街巷中的人生百态,展览将第一人称作为叙事的视角,以渐进式的故事情节为引线,串联起“街衢古巷影”、“烟火市井声”、“城市变迁迹”三个板块。
听听春晚的热闹、闻闻金芭蕾香水的味道,回味南京话……百余件与百姓息息相关的生活物件,围绕“衣”、“食”、“住”、“行”、“娱”等方面,多角度展现百姓的生活真实、讲述百姓的故事,以独特的历史视角和丰富多样的展示手法,为观众呈现了一幅、生动、立体的南京百姓生活画卷,描绘出“老南京”独有的市井风情和人文特色。现场一些互动场景的设置,也让观众热衷于走进当时的生活场景拍照打卡,乐此不彼。
“何以南京”体验南京话的板块,大家墙上翻开“胎气”、“摆”等南京话词条,可以看到其释义。由于《庆余年第二季》在热播,范闲(犯嫌)词条也引发关注,这个词在南京话里有“讨厌”的意思。
仿佛置身熟悉街巷,姚家巷的夫子庙菜场、湖南路的湖南路商场、淮海路的大华电影院、中山北路的曙光电影院、健康路的南京陶瓷商场,一砖一瓦借由时空的作用混合,带大家梦回旧时光。
这里也是老城南历史文化保护区,洪武年间朱元璋调集手工业"匠户四万五千户"迁到南京,按行业集中居住于城南地区,为"居艺之坊",后统称"明代手工业十八坊"。
走在“老南京”的潮流前线,《服饰》杂志上有着最新服饰时尚,南京旭东服装厂的广告画上写着,“夹克衫格调高雅,青年最爱。”
说到衣食住行,离不开南京人的“顶配”。曾经在80年代,大桥牌自行车、熊猫牌缝纫机、钟山牌手表和红叶牌音响,这“三转一响”是很多南京人的回忆。“一卡擦”则是照相机,现在再见实物无比亲切。
“骑着车,从别人梦乡的边缘轻轻划过”
“我至今难忘这样的场景,骑车从几乎放满了门板的大街小巷里穿过,需要十分良好的技术。夏日的凌晨,酷热不再肆虐,城南正处于梦乡,我们骑着车,从别人梦乡的边缘轻轻划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自行车是家庭中最实用的奢侈品,也是最便捷的交通工具之一,人们骑着它穿行在街头巷尾,去一切自己想去的地方。
1970年,南京轻工机械厂在老城南止马营48号组建了自行车筹备处,取名为“自行车会战办公室”,同年年底试制成功71型自行车5辆。1932年传入南京的三轮车,也留在了许多人的童年记忆里。“回到童年,骑上心爱的小三轮,和小伙伴来一场‘你追我赶’。”
接下来,从上世纪60年代的南京公交无轨电车开通,到90年代开始实施无人售票公交车,街头出现了双层巴士。老城南位于城市的中心地区,很早便拥有了公共交通线路,其中“太平巷”、“评事街”是最早的公共交通沿途站点。此后,城市日益发展,公共交通日益便捷,路线众多。
五份成绩单里藏着时代变迁
童年的欢娱最不能忘,从糖纸来看,当时的糖果有荔枝、奶油、巧克力、松仁、葱油等多种口味。还有观众边看边说,“你看还是过去的人会玩。”南京市博物馆门口玩滑滑梯,还有踢毽子、跳皮筋、弹玻璃弹珠、下象棋、拍洋画等各种游戏。“以前邻里关系非常紧密,大家在一起嬉戏玩耍奔跑。”
其中,展览晒出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成绩单,让人直呼“DNA动了”!许梦告诉记者,你看八十年代成绩单中出现了“数学”、“外语”,也体现了学习科目的变迁。
对读书人而言,老城南地区的书肆书坊是南京书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甘熙《白下琐言》卷二记载:“书坊皆在状元境,比屋而居有二十余家,大半皆江右人。虽通行坊本,然琳琅满架,亦殊可观。”后来书肆变市肆,不过一二存者。
有意思的掌故是,鲁迅先生在南京读书时,也常到夫子庙一带来买书,想找一些社会人文图书,开开眼界。不过当时鲁迅是个穷学生,很少有钱买书,他就用自己在江南水师学堂得到的金质奖章,拿到书店去换书,这可把书店老板吓了一跳。
打捞集体记忆,市民拿出珍藏
记者了解到,展出的一些老物件、老照片来自征集来的市民所藏,他们打捞自己的记忆跟大家分享。“我的小学和初中生活都在城南中华门一带度过。回忆起小学,那滚烫的走街串巷的生活啊,随着越说越少的方言词汇一起流逝在时光中了。远近闻名的那家六合猪头肉的门面大概在什么方位,卖有色植脂粉冲的奶茶的那户人家离外婆家的老房子大概有多远。后来,记忆中的一些陈旧的老街道变成了网红街区,甚至是著名的遗址公园。”
“一部电视剧《乔家的儿女》把我久远的记忆拉回来了不少。我还记得井是很重要的饮水来源。我有个姓井的同学,她家门口有口井,老妈和她家大姨是从小一起长大的老邻居……外婆总在我下午放学后拿点小零食或者芝麻糊藕粉奶粉给我……周末偶尔去澡堂子里洗澡,大概两元给一个飞子。六角井里卖各种进口旧衣好多年了,现在还有。”薛冰、舒克等南京文化人也提供了有关锅贴、盐水鸭、南京市博物馆滑滑梯等老照片。
据悉,该展览展出地点在南京市民俗博物馆15号临展厅,展期持续至2024年10月13日。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视频剪辑:庆苗苗
校对 王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