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清水万重山|初夏的雨把苏州平江路装点得更加烟雨濛濛,情景交融让游客成最美风景
来源:紫牛新闻
2024-06-03 18:25:59

扬子晚报网6月3日讯(记者 薄云峰)5月29日下午,参加“一江清水万重山”网络主题采访活动的记者来到苏州。苏州平江府路是苏州采访的第一个采访点。记者们在平江府路徜徉,用双腿“丈量”平江府路的每一块具备江南文化底蕴的文化地标。

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目中,如果儿时不在苏州生活,或者儿时没有去过苏州,那么他对苏州的印象一定是很神秘——“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是东方威尼斯”、唐朝著名诗人杜荀鹤在《送人游吴》中写道:“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这些诗句都是对苏州城市文化的精彩描摹。

 薄云峰 摄

 薄云峰 摄

 薄云峰 摄

薄云峰 摄

“青砖伴瓦漆,白马踏新泥……”5月29日傍晚,夏雨霏霏的苏州,江南城市“烟雨濛濛、水雾濛濛”的意境油然而生。走在苏州平江路上,《声声慢》不时入耳,寓意传统中国文化的评弹声与寓意世界流行文化的吉他声遥相呼应。

薄云峰 摄

 薄云峰 摄

 薄云峰 摄

 薄云峰 摄


在平江路,游客走走停停,时不时留影拍照,卞之琳在著名现代诗歌《断章》中描述的“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所构造的意境完全淋漓尽致和自然地展现。

薄云峰 摄

 薄云峰 摄

 薄云峰 摄

薄云峰 摄

 薄云峰 摄


薄云峰 摄


一座姑苏城,半部江南史;一条平江路,半座姑苏城。漫步平江路,只见城门排列、街巷纵横,世界文化遗产耦园,顾颉刚、洪钧、叶圣陶等名人故居,昆曲、刺绣、缂丝等非遗文化……一个个历史文化遗存,如同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一颗颗珍珠,串联起苏州的历史文脉。

据了解,这里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4处、控制保护建筑44处、文物登录点202处,是苏州古城保存最完整的历史文化保护区。

沿着石板路向前行进,南入口处,一处碑亭展示着宋代摹绘平江府即古时苏州城的《平江图》。《平江图》清晰描绘了古苏州的平面轮廓和街巷布局,其中“水陆并行、河街相邻”之格局,跨越百年延续至今,几无二致。不少街巷名称也一直沿用至今。

岁月流转,物换星移,平江路的格局、风貌却始终不变,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苏州市姑苏区平江街道钮家巷社区党委书记张英缨告诉记者,自1982年苏州成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来,苏州围绕“全域旅游”和“苏式居住”功能定位,以“激活”作为保护传承工作的关键词,先后实施了平江路风貌保护与环境整治工程、古建老宅活化利用工程、“平江九巷”复兴工程等,深入挖掘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文脉内涵,高质量、精细化推进平江历史文化片区保护更新工程,全力打造古城保护复兴样板。

钮家巷社区位于平江历史文化街区的核心,0.37平方公里范围内,生活着1500多户古城原住民,保存着潘世恩宅、董氏义庄等一大批历史遗存。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地道“姑苏人”,张英缨见证并参与推动了一系列古城保护工作——从“一块匾”(古建老宅保护修缮工程)、“一只桶”(古城居民甩掉了马桶),到“一根线”(古城架空线整治工程)、“一口井”(古井老井保护)……如今,居民们既是文化遗存保护的主人,又是人居和谐的受益者。

“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这一年来,我们更加注重文化遗产保护与百姓现代生活兼顾,不断推进硬件设施、软件水准向现代化的标准看齐,让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融为一体。”张英缨介绍,目前,正在实施“平江九巷古城保护项目”和“古城保护更新伙伴计划”。前者侧重隐患房屋消险、特色街巷提升改造、共空间品质提升,后者打造古建老宅活化利用新路径,畅通社会力量参与古城保护更新。

“我们结合历史文化街区修复和文保单位修缮,以‘小单元、渐进式、微更新’模式,推进古城内老宅改厕、老旧住区改造、架空线入地、管网改造等工程,逐步完善区域功能配套、提升公共空间品质,不断提高古城群众居住环境和生活品质,切实增强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张英缨说。

除了传统文化形态的传承,漫步平江路,可以发现这里的空间仿佛是跳跃的、交织的:网红店从老宅中开出来,咖啡店的招牌是古色古香的,最古老的非遗和最潮流的饰品摆在同一橱窗,烟火气与文艺范相得益彰——平江路就像苏州的“双面绣”,既传统又现代,既古老又年轻。

校对 盛媛媛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