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海外之眼观乡土中国——海外中国研究丛书·精选版第四辑乡土中国系列焕新上市
来源:紫牛新闻
2024-05-24 17:54:45

乡村是中国文化的基础,蕴藏着中国社会发展的基因、密码,为塑造中国的整体形态发挥着厚重的底蕴力量。要读懂中国,必须读懂中国的乡村。近日,海外中国研究丛书·精选版第四辑乡土中国系列焕新上市,以乡村为透镜理解时代变迁,从底层视角讲述中国人走向现代化的历程。

顶尖汉学家撰述

一套刷新认知的中国史

这套乡土中国系列包含六部经典著作,6位作者无一不是各自研究领域内的权威大家,可谓“汉学天团”。费正清奖、列文森奖双料获奖作品《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的作者杜赞奇,现为杜克大学历史系教授。《寻找六边形: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的作者是国际知名汉学家、人类学家施坚雅(1925—2008)。《山东台头:一个中国村庄》作者杨懋春(1904—1988)出身于农村家庭,早年就读于齐鲁大学、燕京大学,后赴美留学,于康奈尔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纠纷与秩序:徽州文书中的明朝》作者中岛乐章、《以竹为生:一个四川手工造纸村的20世纪社会史》作者艾约博、《云南禄村:中国妇女与农村发展》作者宝森,亦是海外汉学界的中坚力量,在各自研究领域内进行了数十年的探索。

聚焦关键议题

从微观视角理解时代变迁

第四辑乡土中国系列以乡村为透镜,聚焦权力、市场、秩序、技能、性别等关键议题,从微观层面剖析乡村社会生态及其变迁,从底层视角讲述中国人走向现代化的历程。

1.政治权力是怎样进入基层乡村的?又是如何内卷化的?

杜赞奇在《文化、权力与国家》中通过细致的个案研究,深度解析1900—1942年华北乡村在政治权力渗透下的变迁,展现了在国家政权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华北乡村的社会、政治、经济交织维系的场景。他在此提出了一个非常精彩的分析性概念——“权力的文化网络”,也就是说权力的运作要借助于基层社会自身的文化网络,这个文化网络首先是以宗族为核心的血缘关系,然后是地缘关系,第三个是信缘关系,即各种信仰共同体。

该书是“内卷化”概念在中国的率先运用,获得易劳逸、周锡瑞、彭慕兰推荐,是被引用率最高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之一。

2.市场对于中国传统社会有何意义?

施坚雅基于在成都高店子的田野调查以及大量文献资料,将“中心地理论”“六边形模型”等方法、概念引入中国研究,提出了市场体系理论和基层市场社区理论。他将中国传统市场作为一个空间体系、经济体系和社会文化体系加以描述,并据此提炼出适合山地的模型A和适合平原的模型B两种市场分布模型。他跳出行政划分的范围,把交通、贸易、社会联系在一起,发现了农村市场贸易的自发性、规律性及其对传统中国社会一体化的重大意义。

该书从市场的视角总结中国传统社会运行的普遍规律,为中国研究建立了空间模型。经济学家周其仁、社会学家赵鼎新、历史学家王笛联袂推荐。

3.乡村日常生活蕴含着怎样的文化逻辑?

《山东台头》采用非虚构笔法,呈现了一个传统中国典型村庄的全貌。台头村正是作者杨懋春的故乡。作者把台头村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家庭、村庄、村际这三个层次入手,第一本将中国乡村生活各方面综合起来加以完全贯通和透彻理解,建构起一套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传统乡村经验研究体系。

4.乡土社会秩序是如何形成的?纠纷又如何解决?

《纠纷与秩序》利用大量徽州文书,深入探讨了以徽州为代表的明代乡村秩序的形成过程和变迁实态,复原了当时乡村社会纠纷的解决机制,是徽州文书与明史研究领域中最前沿、最具有代表性的成果之一。

5.技能和知识如何转化为社会关系?

《以竹为生》勾勒了四川夹江一个手工艺社区的20世纪社会变迁史。在作者艾约博眼里,技能不仅是技术,它本身就是一种资源,是分配和争夺的对象,是战争、革命、工业化等“大”历史进程与具体的日常生活经验相会合的平台。以手工造纸技能为中心,可以看到乡村的社会关系网络和社会组织形式,从而去理解乡村民众的生活世界,更可以揭示知识分配背后的社会变迁。该书荣获美国亚洲研究学会列文森奖。

6.女性在中国乡村的发展进程中经历了什么?

加拿大人类学家宝森追寻费孝通经典研究的足迹,重访禄村进行长达十年田野调查,将禄村60年变迁尽收眼底,从异乡人视角看中国妇女。在《云南禄村》中,她围绕“中国妇女与农村发展”这个主题,挖掘并梳理了缠足与纺织、农地制、农业与非农业就业、贫困与富裕、婚姻家庭、人口变迁及政治文化等诸多社会性别问题,再现了中国乡土社会性别制度嬗变的微观动态。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 记者 张冰晶


校对 陶善工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