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牛头条】95后中国小伙在大英博物馆当讲解员:文物无声,历史震耳欲聋
2024-05-09 22:34:30

作为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拥有超过800万件藏品的大英博物馆,是世界各地游客去伦敦游玩的必经之地。在大英博物馆做讲解员是种什么样的体验?福建95后小伙小潘给出了答案。5月9日,小潘在接受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讲解中国文物时内心总是泛起波澜,“这些陈列于异国他乡的文物珍藏,背后是中国近代以来百年伤痛,它们都是中华民族在历史进程当中的一个注脚,标记了曾经走过的路,希望我能把这些文物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小伙出国打工攒钱读研

不想给自己的人生设限

小潘生于福建省一个小乡村,上初中前,他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没有听过迈克尔·杰克逊,也不知道谁是乔丹,那时候连英国在哪里都不知道。

此前他从来没有想过出国,觉得这是一件遥遥无期的事。

大三结束那年,他和大多数人一样处于考研、考公的十字路口,有点迷茫、浮躁和焦虑。他想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同龄人在过着怎样的生活。于是他做好计划后选择休学,先去了青藏高原做长江源生态环境保护的志愿者。2017年11月,他揣着仅有的2万奖学金背包去了澳大利亚,摘葡萄、包草莓,供职于南半球最大的鲜花厂。

小潘去青藏高原做长江源生态环境保护的志愿者

出国做的第一份工作是去墨尔本旁边的小镇剪葡萄,每天凌晨4点多就要起来去农场。这份工作是计件结算工资的,手速快赚得就多,为了能多剪几箱葡萄,小潘的十根手指全都被剪刀剪到过,直到现在,他的双手依然留有伤疤。在澳大利亚凯恩斯的热带雨林捕虾,那时他基本每天都要工作15-18个小时,除了吃饭睡觉就是站着工作。

就这样小潘每到一个新城市,就会找一份新工作,攒够了钱就移动到下一个城市,靠这种方式环游了整个澳大利亚。

2018年秋天,按照原定计划小潘回国复学,毕业后他又去了新西兰,在那儿摘樱桃、送外卖、分拣快递。2021年他攒够留学费用,把自己送去伦敦念硕士,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成了大英博物馆的讲解员。

小潘在大英博物馆做讲解员

因热爱历史成大英博物馆讲解员

讲解中国文物时总觉意难平

在人头攒动的馆内,小潘戴着耳麦、毛线帽,举着平板,使用中英双语对着游客侃侃而谈。小潘告诉记者,其实成为讲解员是一个巧合,“我对历史非常感兴趣,以前经常通过线上直播的方式讲述历史,在英国硕士毕业之后我发现可以在大英博物馆把这件事搬到线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潘越来越感到自己对这份工作的热爱,“每天工作6-9小时,带领一群人穿梭于不同的古文明和历史当中。”

小潘在向游客讲解

小潘觉得,看文物能使人谦卑,文物是对历史最高的注脚。“我们站在这些千载文物前,它们是人类历史文明的载体,也是历史的见证者。历史从不说话,却借助文物传达着故事,文物无声,历史震耳欲聋。”

小潘说,大英博物馆有800多万件文物,如果1分钟看一件,每天不吃不喝看24个小时,大概需要12年之久;如果在博物馆的营业时间里观看,则至少60年。大英博物馆的藏品浩如烟海,小潘每次站到流失的中国文物面前,内心总会忍不住泛起一阵波澜。

据悉,大英博物馆目前收藏的中国文物多达23000多件,长期陈列的约有2000余件,不到十分之一。即便如此,展出的文物也填满了大英博物馆的33号展厅——专门以国家命名的中国馆。

工作以来小潘已经带过几百场讲解,每次到中国文物的部分,他的内心都会感到沉痛和意难平,“这是我自始至终的感受,当然在日复一日的讲解过程中,心态上也会产生一些细微的变化。”小潘表示,“一开始我觉得讲解这些流失的中国文物时感觉非常屈辱,后来我尽量去平复自己的心情,客观地把这些文物流失的故事讲给全世界听。”

小潘的讲解也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他接待的游客以中国人为主,有时候也会遇到来自美国、加拿大、欧洲等地的华裔。很多人在听完之后还会找他交流,“有个游客听完之后说,等五六年之后,如果我还在英国,希望能带他的儿子再来听我的讲解;还有一个七八岁的小姑娘,说希望长大之后还要再来听一次,这些都让我非常感动。”

小潘在认真地讲解

让更多人关注到流失文物

讲解流失文物像面对自己的人生

当记者问起讲解员的收入时,小潘笑着说,“我在讲解的时候经常和游客说,世界上有三件事不能问,一是男生的收入;二是女生的年龄;三是大英博物馆的文物来源。”

去年夏天,在短视频平台上一个名为《逃离大英博物馆》的自制短剧火了,也引起了当时刚成为讲解员的小潘的关注,“他们演绎的是一个小故事,却体现了大情怀,也引发了我对家国情怀的共鸣。这个短剧让更多人关注到这些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

小潘告诉记者,短剧里演绎的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是一个现代工艺品,“它分布在大英博物馆里一个比较次要的中国展区,这个短剧火了之后,很多游客来到这里打卡这只玉壶。”小潘说,这个短剧能让更多人愿意来到大英博物馆了解流失海外的文物,他感到十分开心。

这些陈列于异国他乡的文物珍藏,背后是中国近代以来百年伤痛。对于这些流失文物,小潘觉得,它们都是中华民族在历史进程当中的一个注脚,标记了曾经走过的路。

在大英博物馆每天迎来送往的日子里,面对着流失的中国文物,小潘从一开始的痛心和屈辱,慢慢变得客观和平和,小潘觉得,这样的心态转变就和他回忆不断漂泊奋斗的人生经历相类似,就像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的这样一句话:总有一天你会笑着说出曾经令你痛苦的事情,“在馆内讲解中国的流失文物是如此,面对自己的人生亦是如此。”

今年春节,小潘时隔5年第一次回到父母身边一起过春节,“小时候总觉得好生活都在远方,哪怕这一路可能披荆斩棘都要去看一看,但从情感上来说,慢慢发现其实人的一生还是一段‘回家’的旅程。”这或许也是他讲述流失在大英博物馆里中国文物时的心境。

紫牛新闻记者 |徐韶达 笪越

编辑| 张冰晶

剪辑|万惠娟

主编|陈迪晨

图片和视频素材:受访者提供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拒绝任何形式删改

否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紫牛新闻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大成(南京)律师事务所唐迎鸾律师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