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习习启新程| 走共同富裕的乡村振兴道路,看老乡们怎么说、怎么干
来源:紫牛新闻
2024-03-08 09:50:39

“走共同富裕的乡村振兴道路,你们是先行者,要把这个路子蹚出来。”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与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党委书记吴惠芳亲切交流,总书记说:“要继续推进共同富裕,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江苏作为农业大省,如何按照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当好先行者,蹚出走共同富裕的乡村振兴道路?会场内外,江苏代表委员们、乡村振兴一线的工作者们信心坚、干劲足,展开热烈讨论。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建波 陈燃 王国柱 朱亚运 高峰 张凌飞 刘丽媛 张可

通讯员 沈倩 王贵珍 张欣羽

【一线探访】

无锡桃源村:

实现“桃源梦”,就是要绿水青山富乡亲!

“总书记说要‘走共同富裕的乡村振兴道路’,这是乡村振兴工作进一步开展的重要指南,让我对桃源村未来的乡村振兴工作开展,有了更明确的方向!”无锡市惠山区阳山镇桃源村党总支书记张谷受访时说,听了总书记的讲话,自己倍感振奋,因为他和村委一班人一直在往这个方向去努力。

无锡桃源村:往日的“经济薄弱村”如今已蝶变成了“幸福桃花源”。

作为中国知名的“水蜜桃之乡”——阳山镇的水蜜桃种植核心区,桃源村始终不渝地聚焦种好水蜜桃,因为这是事关村民“钱袋子”的“大事要事”。为了提升水蜜桃“科技含量”,桃源村与省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等知名院校开展合作共建,通过专家大户“关键少数”带动桃农队伍“绝大多数”;打造“蜜桃专家工作站”,用心用情做好保障服务,助力专家人才扎根桃源,以现代农业赋能产业“链”式发展,推动桃品种研发、桃品质提升。

得益于此,桃源村4500亩水蜜桃种植区中,标准化示范桃园达2800亩,亩均产值近3万元,培育出了省“三带”新秀吴晓波等多位年轻一代“种桃能手”,带动了水蜜桃丰产,农民增收,并在共同富裕方面取得了好成绩。截至目前,桃源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5万元,村庄每年增收超百万。

张谷介绍,未来,该村将继续立足阳山水蜜桃产业和乡村休闲观光旅游,持续推动一三产、农文旅“双融合”发展,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同时坚持因地制宜、因村制宜,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打下扎实基础,持续擦亮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底色,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盐城康庄村:

科技创新赋能乡村振兴,走上“智慧农业”康庄大道

“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的嘱托与要求,让我倍感振奋鼓舞,干事的信心更足!”盐城市响水县大有镇康庄村党委书记张玉海告诉记者,落实好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他将结合康庄实际,与村干部们在农业发展上继续推进开展科技创新。

盐城康庄村:智慧农场的智能摄像头可检测庄稼虫害和环境信息。

2022年,康庄村在当地先行先试建设智慧农场,如今已创成稻麦两作“无人化农场”示范基地平台,科技创新赋能农业在这里有着生动地体现。从播种、施肥、除虫到收割、装运,新农人们动动手指,便可操作功能各不相同的机械高效完成农活。张玉海介绍,就连虫害是什么虫多虫少,改用什么生物农药,用多少量都可以精准地在电脑上被自动分析出来,“我们农民在手机上下一个软件就能一键启动相关功能,同时田里的各项水肥情况都能及时显示在手机上。”

2023年,康庄村智慧农场的水稻产量达到了每亩1360斤,在响水县排到最前列。“因为智能技术的使用,我们的种植技术能够更加精准起到效果,同时现在我们每亩的成本能节约180元左右。” 张玉海告诉记者,今年他们计划将530亩的智慧农场扩建至1000亩,将更大发挥技术富农的作用。

2024年,康庄村又成立了“科技小院”,计划请省农科院专家驻村,进一步加强科技赋能和技术创新。同时,康庄村在新农人的培养上也下足功夫。“我们发动大家出去学习和进行定期培养,如今已有十几位新农人成为了康庄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另一方面闲置土地流转到集体,转做股份进行分红,促进小田变大田产生更多效益。” 张玉海自豪地介绍道,2023年康庄村的集体收入达到183万,“我们有信心在今年村集体收入超过200万元,让群众的口袋更加鼓起来。”

泰州夹河村:

深耕生态立体种养,让优质大米卖出优价

“总书记的对江苏农业农村工作者的谆谆嘱托,让我非常振奋,更加坚定带领乡亲走共同富裕之路的决心。”泰州市姜堰区溱潼镇夹河村党总支副书记孙飞说。

泰州夹河村:村党总支副书记孙飞(右)在查看麦田长势。

今年37岁的孙飞是土生土长的夹河村人,2011年大学毕业后,他在江西经营一家保洁公司,生意很红火。一次偶然的机会,孙飞看到泰州发布的《祥泰之州》宣传视频,萌发了回乡创业的念头。“乡亲们种田很辛苦,我想帮助他们增收。”朴素的想法,让他做起“泥腿子”。凭借对“农土”的热爱以及刻苦钻研的精神,他在稻田养殖胡子鲶取得成功,亩均收入达 5000元,是普通种稻麦的4倍多。此后,他开始大规模流传土地,带动当地农民一同致富。

2014年,孙飞牵头成立泰州市庆荣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吸引社员158 人,流转本地及周边村镇土地1130余亩,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156人就业。截至目前,孙飞已经试验示范稻鸭共作、稻鲶鱼共作等六种稻田生态立体种养模式,并在全区示范推广稻田生态立体种养4000多亩,平均亩产值可达5000元左右。

“目前,当地农民已经完全掌握了生态种植的技术,种出的生态大米不但产量高,还优质。”2023年他还联系专业的平台公司,让销售这个专业的事情由专业的人去做,农民只负责生产。目前,已和浙江一家平台公司签约这种“订单”合约,为550亩生态农田解决销售问题。接下来,他要寻找更多的专业销售公司,扩大订单生产,彻底解决好大米卖不出“好价钱”的难题,让越来越多的乡亲真正富起来。

南通龙潭村:

经济创收节节攀升,“善”文化吹进村民心坎

对于走共同富裕的乡村振兴道路,南通市崇川区天生港镇街道龙潭村党委书记秦峰深有体会。57岁的秦峰扎根农村工作已有30余年,曾在多个村担任党组织“一把手”,今年是他在龙潭村工作的第14个年头。

南通市崇川区天生港镇街道龙潭村地处南通西大门,南临长江,是典型的城乡结合村。曾经的龙潭村虽然企业众多,但不少是高能耗高污染企业以及一些小作坊。

南通龙潭村:盘活土地建设新厂房,招引优质企业提高村集体收入。

多年来,在秦峰带领下,龙潭村整合辖区资源,搬迁淘汰一批落后企业,回收老旧厂房进行改造,通过“腾笼换鸟”盘活土地建设新厂房,通过出租给村辖区支柱企业,招引一批无污染又经济的服务业企业,实现了提升村集体收入同时优化村辖区产业结构。令人欣喜的是,龙潭村集体经济近年来稳步增长,2018年村集体收入突破400万元,2023年村集体收入达到525万元,其中,投入近70万元用于村民的大病救助、医疗保险等,退伍军人、高校学子还可获得慰问、奖励。

秦峰介绍,与村集体收入一齐“攀升”,龙潭村近年来乡风文明建设显著提升。闻名全国的“修车老人”胡汉生就是龙潭村人。秦峰在“修车老人”胡汉生精神中提炼出代表龙潭精神的“善”文化,引导辖区党员群众崇德向善、学习榜样,挖掘本地的道德模范典型。近年来,龙潭村先后获得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江苏省文明村、江苏省生态村等荣誉,并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

宿迁唐圩村:

小梨子做出三产“大文章”,“融”出增收好“丰”景

“我们的梨膏采用独创的‘低压鲜榨’和‘低温真空浓缩’技术,有效地保留了‘花园酥梨’的营养成分。有需要的请直接下单……”宿迁市宿城区王官集镇唐圩三产融合产业园“兵支书直播助农”直播间,唐圩村党总支书记王先兵正在直播间里热情地介绍特色梨系列产品。

宿迁唐圩村:王先兵(右一)在直播间为村里的梨系列产品带货。

王先兵告诉记者,近年来,唐圩村按照三产融合、农文旅融合的发展理念,将休闲采摘、水果深加工、直播电商、乡村旅游等进行有机融合,“融”出了乡村振兴好“丰”景。

“花园酥梨”作为王官集镇颇有名气的美食名片,在王官集镇已经有上百年的栽种历史。唐圩村按照三产融合的理念,打造三产融合产业园,建设30万平方米休闲采摘连栋大棚、4栋深加工厂房,引进多条食品深加工生产线,生产梨膏、梨醋、梨饮料等梨系列产品,推动梨产业“接二连三”。同时,通过发展休闲采摘、亲子娱乐、特色农家乐等乡村新产业,唐圩村打造了10余个特色乡土旅游品牌,带动200余名村民就业,2023年实现村集体经营性收入203万元。

“站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起点上,我们将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王先兵说,接下来将按照三产融合、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理念,充分发挥“花园酥梨”国家地标农产品品牌优势,做强梨深加工产业,做活“支部+直播”模式,做精乡村风味土特产,通过“强一接二连三”,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

连云港陈户村:

大学生“新农人”田畴为卷,带领村民共赴美好生活

阳春三月,在连云港市海州区新坝镇陈户村谢意家庭农场采摘园的温室大棚里,正是硕果累累、甜香四溢,各种特色时令瓜果蔬菜丰产丰收的时节。家庭农场谢意是十里八乡闻名的“新农人”,种植西瓜、甜瓜、羊角蜜、蟠桃、葡萄、草莓等特色农产品,样样干得很好。

连云港陈户村:“新农人”谢意带领孩子们开展劳动教育实践。

大学毕业后,谢意回到家乡通过流转土地经营权种植西瓜,创办了新坝镇第一家家庭农场,十多年来,他坚持带头创业、带动就业,努力推进本土农作物品种改良。目前种植瓜果蔬菜200亩,同时葡萄树下养鸡、鹅、羊,自然除草种养结合,走出一条生态有机循环的经营新路子。

十多年间,谢意扎根家乡。作为新型职业农民代表,他立足实际,走特色兴农新路子,成为带动农村发展、带领村民致富的领头羊,创办“谢小农”品牌,农场也由原本的批发模式向精品果蔬转型,采取线上销售和线上宣传引流线下采摘的双模式运营。不仅成就了自己的梦想,还帮助众多村民实现增收,共同奔向美好生活。

这些年,谢意家庭农场逐步成为省级科普惠农服务站、大学生返乡创业实训基地、新型职业农民实训基地、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而谢意这个当初的农业“门外汉”已成长为科技兴农的“行家里手”。

“作为新时代的新农人,我将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更加努力地学习新技术,用科技为农业插上腾飞的翅膀,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幸福感提起来。”谢意说。

【会场聚焦】

全国人大代表欧阳华:

为老百姓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和美乡村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西渚镇白塔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欧阳华表示,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是对基层工作者最大的鼓励,也是鞭策大家砥砺前行的最大动力。

全国人大代表欧阳华。

在白塔村,老百姓共同参与、共同致富的乡村旅游致富平台已经初现成效。欧阳华告诉记者,白塔村贯彻落实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用生态资源吸引了5亿余元的各方资金参与白塔村新农村建设,实实在在给老百姓打造了一个生态宜居、资产增值、经营增收的美丽家园。按照“一村一品”思路,白塔村种植了3000多亩南天竹,带动两省两市两千多户、一万多人参与其中。依托良好的资源禀赋,白塔村整合五大园区、七大展馆、八大高效农业,打造了观光旅游、休闲采摘八小时、吃住白塔两三天的旅游模式。目前全村年接待游客80多万人次,村民人均年收入突破5.8万元,村级可支配收入达1700万,老百姓的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会后,我将第一时间把总书记的声音带回基层,分享给村民们。”欧阳华说,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让他更有信心也更有责任,继续讲好白塔文化故事,做强白塔农业品牌,真正为老百姓打造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和美乡村。

全国人大代表鲁曼:

乡村发展潜力大,越来越多人“跳回农门”

“总书记对乡村振兴事业的关切,让我们‘新农人’干事创业的劲头更足了!”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高作镇陈甲村党总支书记,天和生态农业合作社理事长鲁曼说。

十多年前,鲁曼和丈夫大学毕业后放弃白领生活,选择回到家乡——建湖县高作镇陈甲村,在党委政府支持下,成立军曼公司,大力发展优质粮油、生态养殖等产业。

全国人大代表鲁曼。

一路走来,现在“军曼”年产生态优质大米1000多吨,今年蟹季日网销大闸蟹3000多单,年销售额上亿元。鲁曼还担任了陈甲村村书记,通过带领村民合作发展富民产业,并借助互联网资源为农产品生产、销售搭建产业平台,陈甲村由年经营性收入不足18万元的经济薄弱村,一跃成为致富示范村,去年年经营性收入超80万元。

“我辞职回乡创业的时候,与我‘并肩同行’的人还很少,现如今在建湖,已有一批年轻化、知识化的‘新农人’活跃在田间地头、奔走在农村一线。”鲁曼感慨地说,总书记对乡村振兴工作的关心,各级部门对农村、农业的政策支持,让越来越多人看到乡村发展的空间和潜力,选择“走出城市、跳回农门”。

全国人大代表杨永:

全力发展特色产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总书记的嘱托,让我倍感振奋、备受鼓舞,更加坚定了方向!”全国人大代表,徐州市贾汪区紫庄镇岐山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杨永告诉记者,岐山村坚持把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工业作为增加农民和村集体“两个收入”的重要途径,走出了符合岐山实际和农民增收的新路子,2023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64.4万元。同时,岐山村依托紧邻大运河优势,大力发展港口经济,成立岐赢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员工全部为本村村民,通过成立装卸服务队伍、提供物业服务管理等方式增收,鼓起了富民、增收“两个口袋”。

全国人大代表杨永。

“回去后,我们将认真落实好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力发展特色产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他介绍,下一步岐山村将依托梨、杏李等特色蔬果种植优势,同步开展采摘、品鉴、展销等互动活动,导入文创元素,提高商品价值,让农业活动更有趣、农副产品更时尚。同时,坚持以产业带民富、创业促民富、帮扶助民富,鼓励能人乡贤和社会资本来村发展工业,进一步挖掘临港、闲置厂房、工矿废弃地等资源,积极探索资源发包、物业出租、资产参股等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不断巩固提升经营性收入。

全国政协委员詹勇:

加强乡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我们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国画院艺术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詹勇告诉记者,认真思考了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嘱托与要求,他作为一名基层文化工作者感到信心满满,更觉责无旁贷。

全国政协委员詹勇。

詹勇介绍,近年来,江苏致力打造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升级版”,在全国率先建成“省有四馆、市有三馆、县有两馆、乡有一站、村有一室”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提前实现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但在部分地区基层公共文化力量也有待进一步加强。“调研中,我遇到过一名乡镇美术馆馆长,由于人手有限,年逾五旬的他一人要同时承担策展、布展、宣传等多项工作,虽然心中有很多好创意,但由于力量有限,不少未能实现。”

今年全国两会,詹勇在提案中建议,针对新时期乡村振兴工作中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更高的需求,进一步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运行体制机制,通过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设置城镇公益性文化岗位,保障乡镇综合文化站有设施、有内容、有经费、有事干、有人管,进一步增强乡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动力活力。

校对 徐珩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