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优秀传统文化!海英学子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面塑”
2024-02-28 22:09:43

为了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南京市海英小学四(1)中队星火小分队的队员们走进南京民俗博物馆,跟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学习面塑技艺,体验指尖非遗。


图片


图片


图片


课堂上,老师讲述了中国传统十二生肖中的“龙”和南京面塑的知识,并指导队员学习制作南京面塑作品——《龙年大吉》。


图片


图片


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一团团看似不起眼的彩色面团,在我们的手里眨眼间就变幻出各种形态、让人惊叹的造型。课程结束后,大家创作出了属于自己的非遗小作品——龙年大吉!仔细瞧,我们的作品各有特色,色彩纷呈,我们都创作出了心目中的甲辰龙!我们觉得,这次的寻访活动特别有意义,非遗传承就在我们身边。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寻访心得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座城市的根脉,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让我们一起守护非遗、宣传非遗、传承非遗,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魏笑、杨苰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在“非遗传人课堂”里,我们大家既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又进一步加深了文化自信,在心中种下了一颗颗热爱祖国文化的种子。


巩致远、巩宁静:


今天我们去了甘熙故居的民俗博物馆,参加了“非遗传人课堂”的活动,传承人罗小唯老师的现场授课教会了我们制作龙年大吉的面塑,还给我们讲解了南京面塑的渊源,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底蕴,也让我对南京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康妍曦、田馨悦:


我们很努力地按老师的范本做面塑,有遇到比较难的地方,我有些气馁,在老师的鼓励下我又重拾了信心。通过学习,我们不但体验了非遗技艺,更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参观民俗博物馆也让我们知道,我国的非遗还有很多,比如绒花、剪纸等。我们喜欢这些非遗,想做一名小小非遗传承人。


薛佳怡、李萌: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了我们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独特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的风俗,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南京面塑是一门独特而有趣的手艺。通过将面团塑造成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展现了民间艺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杨程博、薛柳依:


通过老师的讲解,让我明白南京面塑是以面粉为主料,经过精心调色和巧妙塑形,创造出栩栩如生、形态各异的艺术形象。面塑上手需掌握“一印、二捏、三镶、四滚”等技法。每一件南京面塑作品,都是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敬仰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体现。


张嘉文、李佳瑞:


在面塑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制作了龙年的“面塑龙”。我们通过捏、搓、揉、按等手法完成基础塑形,然后用辅助工具小牙签刻划出肚子上的纹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面塑上手快,但要做到形神兼备却并非易事,面塑这项传统手艺不能丢,我们要把它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王墨涵、程熙:


在民俗博物馆里,罗小唯老师教大家学做面塑,享受动手的快乐。我们先认真倾听南京面塑的特点,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接着在纸盘上做面塑,不仅方便操作,而且面塑做好晾干后,还可以作为挂件或摆件。这次活动让我们深切感受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无限魅力,提高了我们的动手与创造能力!


图片


小队

四(1)中队星火小分队


队员

魏   笑、巩致远、巩宁静、康妍曦

杨程博、薛佳怡、李   萌、田馨悦

薛柳依、杨苰睿、张嘉文、李佳瑞

王墨涵、程熙


中队辅导员

姚芳


活动时间

2024年2月16日


活动地点

南京民俗博物馆


活动主题

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面塑”




来源:南京市海英小学

编辑:王蕾

特别声明:本文为扬子晚报新媒体平台“紫牛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个人或机构观点,与紫牛号立场或观点无关。紫牛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因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扬子晚报法务部。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