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晚,南京官方宣布1992年3月24日南医大杀人案的嫌疑人被抓获。2月25日早,微信公众号“没药花园”就针对该悬案进行梳理,同时也梳理了90年代以来南京发生过的多件疑案,当天两篇文章的阅读量同时破10万。记者浏览该公号发现,其中内容大多以分析悬案为主。公号作者何袜皮是个苏州女孩,目前定居西雅图,接受记者采访时她表示,她的读者70%是女生。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孔小平
用“没药”化解“悬案中的血瘀”
西雅图与中国时差15小时,所以何袜皮一连在公众号发布两篇与南医大杀人案相关的文章,成文速度已经很快了。她告诉记者,她毕业于南大新闻系,学生时代的她就曾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过南医大的案子,也一直有关注。
何袜皮(受访者供图)
何袜皮现在的身份是人类学博士、青年小说家,曾经是媒体记者。网友更喜欢称她为“悬案分析家”,因为她的文章基本都是通过梳理资料,追踪采访,寻找蛛丝马迹后写出,对各大案件的分析非常可看,几乎篇篇的阅读量都在10万以上。
有意思的是,她的公众号叫“没(mò)药花园”,其实“没药”是一种香料,也是一种药材,被认为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她觉得这个药材很契合她所做的,就是一点点化解那些“悬案中的血瘀” 。去年10月,她以《没药花园》为名出版了一本非虚构作品,讲述了她分析的诸多国外著名罪案。
“我以前做过记者,主要是生活方式、旅游、时尚这些方向,与公安条线没关系,但是我个人最喜欢悬疑侦探类案件。”她告诉记者,她很早以前出版过三四本悬疑类侦探小说。
遇到感兴趣的悬案会“上瘾”
谈到她分析过的那些国内外悬案,何袜皮告诉记者,撇开一些悬案的细节,与自己分析的内容有多少接近不说,因为她阅过很多案件的细节后,所以每当再看一些刚发生的未破案件时她总会有一些灵感或者想法,就是看得多了,也能从中寻找到一些规律。“不过我在我的文章里面扮演的是一个与大家共同讨论的角色,与读者是平等的,哪怕我自己也还没有形成一个很明确的思路,我照样可以和粉丝们讨论这个过程。”
看到感兴趣的悬案,何袜皮会“上瘾”,每次打开电脑,搜集一桩案子的各种信息,列时间线,都能让她心情愉快。“开始写一个案件时,首先会找相关的书籍和纪录片,做笔记,看论坛上的网友讨论。然后是梳理时间线,将已经掌握的信息重新组织起来,甄别出那些真假掺杂的证据,整理出案发前后的时间顺序。如果心底还有疑问,譬如报道漏掉的、矛盾的地方,会有针对性地搜索答案。 ”
“许多悬案都透露着人性与欲望”
在公号发布的文章里,何袜皮并不是去推测谁是凶手,主要是分析犯罪心理,包括引申到一些人物关系、日常教育这些,“其实很多悬案里都透露着人性与欲望,也隐藏着时代病理和文化密码。”比如,她就分析过著名的“黑色大丽花”案,女主人公的成长与美国的大萧条时期缠绕,青春期又赶上了二战,年轻人不知道明天会怎样,情感关系变得随意。而这些也正是粉丝喜欢看她文章的重要原因,所以她的“没药花园”仅创办不过2年,就积累起了百万级的读者。她告诉记者,她还组建了好几个粉丝群,可以即时谈论案件的网友就有好几万人。
“而且特别有趣的是,从我微信公众号后台的粉丝资料显示,他们70%是女性。”何袜皮说,很多粉丝留言说她们其实很胆小,不敢看这种案子,但是好像关注“没药花园”后,就敢看了。
何袜皮自己分析说,有些人写悬案可能会增加渲染惊悚,来达到猎奇和刺激的效果,但她是很淡化这些额外刺激的,因为她只寻找受害者的人生背景、经历这些细节,包括罪犯的人物关系、犯罪心理等等,整个叙述也比较冷静平淡,可能会对读者自己的生活有一定的启发,所以才有很多人爱看。
给国内悬疑电视剧写过侦探故事
何袜皮的微信名叫Q,而《唐人街探案》系列影视作品中的“世界名侦探排行榜”名列首位的神秘人物就叫Q。对此何袜皮笑说,这是个巧合,Q其实是自己真名中的一个字母。
不过,她本人很喜欢《唐人街探案》系列,“大家一直以来都在看日本和欧美的悬疑影视剧和书籍,中国的悬疑题材创作市场其实挺大的。《唐人街探案》的故事比较成熟,各方面动机和情感也都很合理。”何袜皮告诉记者,她也接到过悬疑剧编剧类创作邀约,替一个悬疑连续剧写过两个侦探故事,不过该剧还没开拍。
作为作家,何袜皮去年回到南京签售过。她说,其实她的老家在苏州,每年都会回来,今年本来准备3月回苏州的,因为新冠肺炎而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