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田间的唐大林
“在马鞍,有事找大林”这句家常话,在南京六合区马鞍地区几乎无人不知。今年54岁的唐大林是马鞍街道司法所所长,上世纪90年代高中毕业的他从村干部做起,一步步转变成司法所所长,33年扎根基层也造就他成为“多面手”,不仅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还调解处理各类矛盾纠纷2000多件,涉及金额5000余万元,每年化解重大案件10余起,群众把他当亲人;而患癌归来的他说:“只要群众找到我的事,我还要管到底!”近日,紫牛新闻记者与唐大林面对面,感受到他为这片田野上的法治建设贡献光和热。
向养殖户了解鹅苗养殖
带领村民做大做响“大圣水芹”
谈起唐大林的工作经历,不难发现他与大圣社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时间回到1990年,唐大林高中毕业后到当时的大圣乡夏李村做村干部。他回忆说,改革开放初期,农民们大多保持着“夏麦秋稻”的传统耕作观念,一年到头很辛苦,经济收益却不高。20岁的唐大林开始琢磨如何带动农民增收。他四处取经,认识到大圣乡离南京主城不远,如果种植蔬菜特别是群众餐桌热销蔬菜更有奔头。
唐大林自学蔬菜种植技术,自掏腰包购买良种、化肥和农药,带头试种秋季西红柿并获得成功。第二年,他带着村民们一起种植,很快实现亩均收入万余元,带动形成了当地第一批“万元户”。“当时秋季西红柿与大棚的不一样,利用秋天的气温条件露天种植,90年代能卖到一块钱一斤,可见收入相当可观!”唐大林告诉记者,他在夏李村的7年,村里实现集体收入从负债27万元到盈余,水利设施基本完善,交通出行也大为改观。
2006年,唐大林通过考试考取了马鞍街道司法所,成为一名村镇公务员,工作重心向乡村法治转变。2012年,正值大圣社区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关键期,1.2万余亩农田要重新分配,涉及1000户、3500多名农民切身利益,时任司法所所长的唐大林服从组织安排,再次到大圣社区兼任党总支书记。这一次,他带领村民变散户种植为合作社规模经营,着力做大做响“大圣水芹”特色农业品牌,逐步建成1000余亩水芹种植基地,为2020年大圣社区成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奠定了基础。
获得“人民满意的公务员”荣誉称号
化疗归来:群众找我的事还要管到底
当地群众一提到唐大林,都会说起马鞍版“六尺巷”的故事。2021年1月,大圣社区的小郭和老项因盖院墙起了纠纷,上演“全武行”。唐大林实地走访发现小郭家和老项家后院均是自家菜地,界线模糊。别看是一堵墙的矛盾,如果不能及时化解,还有可能会由民事纠纷演变为刑事案件。唐大林利用周末时间将两家人聚在一起,反复沟通,一谈就是半年。终于,小郭做出了让步,但老项始终憋着一股闷气。唐大林没有气馁,前前后后往老项家跑了十几趟。有一天,他冒着暴雨应约上门做调解,看着浑身湿透、穿着黑色胶鞋深一脚浅一脚迎面走来的唐大林,老项红着眼眶表示愿意让步。两家人终于握手言和,都主动把院墙往后移了几十厘米,留下这条窄窄的“六尺巷”。
“司法行政工作的难,就在于它的琐碎,要在人与人的夹缝中寻找利益平衡点。”唐大林说。马鞍街道地处苏皖交界,总面积256.8平方公里,面积大、布局散,基层治理难度大。工作以来,他走村入乡,踏遍马鞍的每个角落。久而久之,他的话群众听得懂,也乐意听。现在,当地群众流传一句口头禅:“在马鞍,有事找大林,准没错!”
2021年底,唐大林身体出现不适,经几个月的化疗后,他没有过多休息返回了工作岗位,群众汪某某听说他回来了,立马来到司法所申请唐所长调解她家与大伯家的矛盾。2022年,这两家人为地界和出行产生矛盾发生肢体冲突,弟弟一拳将哥哥鼻骨打骨折,经派出所调解赔了11万元,但两家矛盾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群众找到我是对我的信任,我不能辜负了这份信任。”同年7月5日,唐大林冒着酷暑实地察看两家纠纷地界情况,从兄弟情、邻里互便和民法典相邻关系等方面开展工作。接下来的一个月,唐大林多次冒高温前去调解,8月4日,矛盾双方各退一步在调解协议上签字。
在司法所接待来访的群众
扎根基层做司法为民的“贴心人”
唐大林回忆说,高中毕业后扎根六合北部的马鞍,其中大圣多为山岗,缺水干旱,经济相对落后,村干部的工资很难发出来。那个年代,妻子为了贴补家用,做点卤菜生意,起早贪黑杀鸡宰鹅拔毛后加工成卤味摆摊,挣点补贴。但是,90年代在农村的饭桌上难得有荤菜,下馆子是奢望,白天大家忙干活,晚上还要谈村里各种事情,所以也经常留村民在家吃饭。“那个时候帮不上妻子的忙,还让她贴了不少卤菜,妻子从未有怨言,现在想想觉得挺亏欠家人的!”唐大林说。
当时,在农村具备高中文化算是有学识的了,唐大林聪明勤奋,做村干部期间,还兼任农用机械、灌溉机械的维修工。为了能跟得上时代变化,担任村支书后的唐大林报考了两个函授性质的大专班,学习现代农业管理和农村行政管理;2006年考上村镇公务员后,不但报了速成电脑班,掌握电脑使用,后来还学了法律本科适应司法所的工作,熟练掌握民法典等多部法律知识,在担任镇调委会主任期间,始终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矛盾纠纷网格化管理,率先在全镇15个村(社区)设立家事纠纷调解工作室,将婚姻、家庭关系、离婚调适等纠纷化解在源头。获得司法部坚持发展“枫桥经验”实现矛盾不上交试点工作表现突出个人、全国司法所模范个人、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等荣誉;2023年被授予江苏“最美法治人物”。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任国勇
校对 陶善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