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网12月22日讯(通讯员 李云欣 夏乐雄 记者 陈咏)“包饺子咯!”22日,扬州大学文汇路校区食堂一片欢声笑语。时值冬至,扬大农学院学生们组织包饺子活动,现场迎来了一位特别客人。
送给导师
“我能试试吗?”来自伊朗的博士留学生尹嘉言看着眼前热闹欢快的场面,跃跃欲试。精心挑选的新鲜食材整齐地摆放在餐桌上,同学们忙活开来。大家开始洗菜、调馅儿、包饺子。活动组织者、农学专业的舒洲将简单的动作分解开来,手把手地指导同学们包饺子。留学生尹嘉言反复观察、琢磨后,拿起一张薄薄的饺子皮,用筷子挑了一点馅料放在饺子皮上,对折,再沿周边一捏,一个白白胖胖的饺子便出现在尹嘉言的手心。一回生,二回熟,虽然最初的几只水饺“四不像”,但很快渐入佳境,一个又一个好看的饺子在他的手下成型。包饺子、烧水煮沸、下锅、抄底,动作逐渐熟练,尹嘉言俨然成了今天的主厨。
活动现场
“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一位同学脱口而出的顺口溜勾起了尹嘉言的好奇心。在尹嘉言的追问下,活动参与者、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许佳乐向他介绍了冬至日吃饺子这一传统习俗的由来。“饺子原名‘娇耳’,”许佳乐解释道,“相传‘医圣’张仲景告老还乡后,正好赶上冬至这一天,走到家乡白河岸边,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他心里非常难受,决心救治他们,于是在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穷人舍药治伤,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以后每逢冬至,人们吃着饺子,心里仍记挂着张仲景。”
听着同学的讲解,尹嘉言赞叹:“饺子竟然有如此妙用,张仲景的行为太温暖了!”他想到了冬日仍在试验田里奔忙的导师,决定将亲手包的饺子送给导师,传递这份冬日的温暖。
学包饺子
尹嘉言的导师范晓磊收到这碗饺子时,备感暖心,“这碗饺子蕴含着我们传统文化,寒冷冬日,暖手又暖心呀。”“高校是文化创造和传播的重镇,是文化育人的重要场所。我们学院会一直深耕传统文化,完善育人机制,为学院注入人文温度。”扬州大学农学院党委副书记周立云说。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