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马伯庸小说改编的舞台剧《两京十五日》,上个周末登陆江苏大剧院连演两场。在15天内,从南京奔赴北京,两千两百里,在明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所以,该剧紧张刺激的剧情,也让观众现场体验了一把酣畅淋漓的明朝版“速度与激情”。
对南京观众来说,更亲切的是,不仅台词里不断出现“南京”“东水关”“秦淮河”等地名,而且其中一个角色于谦总是被称做“大萝卜”,南京观众对这个昵称可谓心领神会。
舞台剧《两京十五日》2022版改编自著名作家马伯庸2020年出版的长篇历史小说《两京十五日》,取材于《明史》中关于明宣宗朱瞻基的一段真实历史——“夏四月,以南京地屡震,命往居守。五月庚辰,仁宗不豫,玺书召还。六月辛丑,还至良乡,受遗诏,入宫发丧。”
短短几句、寥寥数笔,马伯庸则从这40字的间隙中填入恢宏的当朝社会,填入友情与忠诚,填入复仇与成长,成就了一部近70万字的小说《两京十五日》。
导演赵淼将其搬上舞台,浓缩为三个半小时紧凑又跌宕起伏的舞台剧。
舞台剧讲述的是,因汉王谋反,刚刚抵达南京的太子宝船被炸,侥幸逃命却被当作嫌疑人被捕,而后又收到奇怪的密信,告知皇帝身体不好,召太子回北京。如此,当朝太子朱瞻基,平凡不得志的忠臣于谦,小捕快吴定缘,和女医师苏荆溪,误打误撞凑在一起,踏上了护送太子回京城之路。
这一路,太子从只关心蛐蛐,到开始懂得为朋友行侠仗义,看到了民众疾苦,成长许多,到最后匆忙登基担起重任,以天下与皇室为先;吴定缘原本是个酒瓶不离身、混日子的南京城捕头家少爷,一路上收获爱情和友情;女医师苏荆溪为了友情为了正义,挑战皇室殉葬制,选择复仇。多线交织,人物更显饱满,故事更有立意。
另外,“用中国语言讲中国故事”的理念贯穿全剧,将肢体剧和戏曲元素融入历史题材故事,京剧的写意表达与明代悬疑故事巧妙融合。戏曲腔调、身段元素、化用京剧《三岔口》片段,为观众带来许多传统文化惊喜。
据悉,赵淼导演擅长在舞台剧中融合大量的舞蹈和形体设计,让情感传达更立体,矛盾冲突更鲜明,整个戏的气场更凝练。
肢体表演的应用大约占了整体表演的2/3,它不能等同于舞蹈,更像是一种半具象的行为艺术,不仅如此,因为有打戏,这次还融入了部分戏曲的音乐和武术动作。肢体动作,加上光影搭配,加上音乐渲染,为舞台增色很多。
同时,《两京十五日》中的人物一直在走水路,所以该剧以水为媒介,也以水为灵感。舞蹈和肢体的设计总体都在水的概念下,通过水的不同质感的抽象概念来表达人物内外部所处环境,打开了观众的视觉空间。
演出时间也颇为挑战观众,长达185分钟,中场休息一次。演出中,出现高达37个场景,平均每5分钟就切换一次的布景,这也就需要观众集中注意力,以跟上迅速发展的剧情。
而一幕幕写意中式美学布景,则将一副勾勒大运河两岸市井生活的生动画卷搬到方寸舞台之上。值得一提的是,《只此青绿》《永不消逝的电波》灯光设计任冬生担任《两京十五日》视觉总监,打造出了这番惊艳南京观众的中式美学布景。
另外,主创团队介绍,传统的戏剧表演,每幕之间都会收光以方便换景,《两京十五日》采用西方现代舞台流行的无收光表演方式,除中场休息外,表演全程无收光,所有换景和切换都由演员完成,剧情连贯,同时还能打破方寸舞台对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小说中同时发生的情节能够在舞台同时上演。经常是舞台左边演着主线剧情,右边的支线剧情也在发展,强烈的对比和穿插,放大了本就巧妙的戏剧冲突,以更具视觉冲击力的方式展现舞台剧的魅力。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孔小平
校对 徐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