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辰辰”的前世今生,2024龙年春晚吉祥物源自这些国宝
来源:紫牛新闻
2023-12-07 11:56:20

12月6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4龙年春晚吉祥物形象“龙辰辰”发布亮相。

“龙辰辰”从“头”到“尾”,集齐5件国宝级文物的元素。鼻子参考中华民族龙图腾的代表性实物绿松石龙形器;眉、肩,来自云纹铜禁;龙脊结构、龙腹纹,取自首现“中国”二字的何尊;昂首前行的龙鳍,灵感源于唐鎏金走龙挺拔雄健的背脊;龙爪造型,来源于九龙壁上的五爪金龙。在“龙辰辰”身上,文物里的龙元素活了起来,呈现吉祥如意、平安幸福的美好寓意。龙年将至,一起来认识下这些龙形文物。

绿松石龙形器

中国考古博物馆

集万千神思于一身的甲辰龙年春晚吉祥物“龙辰辰”,充分彰显了中华文明的灵动之美和雅正之气。其鼻子参考了绿松石龙形器的鼻子。出土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绿松石龙形器,是中国考古博物馆“镇馆之宝”。二里头遗址一般被认为是夏朝晚期的都城,这件绿松石龙是夏文化最重要、最精美也是最独特的文物之一,有“超级国宝”之誉。

这件绿松石龙由2000余片各种形状绿松石片组合而成,每片绿松石的大小仅有0.2~0.9厘米,厚度仅0.1厘米左右。龙的腰部还有一个铜铃,或能对应《诗经》中“龙旂阳阳,和铃央央”的记载。其用工之巨、制作之精、体量之大,在中国早期龙形象文物中十分罕见,有学者认为,绿松石龙的出土,为中华民族的龙图腾找到了最直接、最正统的根源。这一出土于“最早的中国”“华夏第一王都”的碧龙,才是真正的中国龙。学者普遍认为,这件器物是高等级贵族的专属,与祭祀有关。

至今,展现在博物馆里的绿松石龙,依然没有从泥土里完整地提取出来,下半部分仍埋在土里,部分地保持着三千多年来的保存状态。这是由于其独特的构造和保存条件决定的,但无意中,也让这件国宝保持住了浓厚的考古味儿,呈现了与其他任何国宝不同的风格。

云纹铜禁

河南博物院

龙辰辰的眉、肩的灵感来源云纹铜禁,青铜器,春秋晚期文物,通高28.8厘米,器身长103厘米,宽46厘米,重量95.5千克。河南南阳淅川下寺春秋楚墓出土。现藏河南博物院,是该院“九大镇院之宝”之一。

作为世界上最早开始酿酒的国家之一,我国的酒文化与民族发展交织、碰撞,源远流长。禁,是承置酒器的案具,起于西周初年,灭于战国时代。之所以称“禁”,因周人总结夏、商两代灭亡之因,均在嗜酒无度。

云纹铜禁纹饰繁缛、工艺复杂,是我国最早的失蜡法工艺铸造的青铜器之一。十二条龙形附兽昂首鼓腹翘尾,头顶的冠饰与两旁的角饰都是浮雕透孔云纹,兽尾插着尾花。兽首面对禁面张嘴吐舌,舌头翻卷着至于禁面上边,其状像是眼睛在盯着禁上的美酒,垂涎欲滴。禁底有12个龙形兽支撑着禁身,挺胸凹腰。

何尊

宝鸡青铜博物院

龙脊结构、龙腹纹,取自首现“中国”二字的何尊。何尊是宝鸡青铜博物院的镇院之宝。1963年出土于宝鸡市贾村原。1975年,国家文物局在北京故宫举办“全国新出土文物汇报展”,这件铜器被调北京参展,在清理何尊蚀锈时,发现了内底的铭文,使何尊身价倍增。何尊曾以千万美金的保价,多次赴美国、法国等国展览。1982年,何尊印于中国文物特种邮票,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名片,闻名海内外。2002年1月,国家文物局印发《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共计64件文物,何尊名列其中。

它是一件西周早期的盛酒器。通高39厘米,重14.6公斤。椭方的体形显得造型优美,口圆外敞形制方便装酒、舀酒。口部圆形,底座方形,体现了古人“天圆地方”的思想观念。通体四道扉棱,整齐有序。上部纹饰以芭蕉叶和蛇点缀,腹部为饕餮纹,采用高浮雕的手法,下部为浅浮雕的饕餮纹,整体以云雷纹垫底,疏密有致,纹饰严谨,凝重富有变化。

何尊内底铸铭文12行122字,内容大致为:周成王五年四月,对父亲周武王举行了一场祭祀活动。接下来,在京宫大室中对宗族小子何进行训诰,内容讲到何的先父公氏追随文王,文王受上天大命统治天下。武王灭商后则告祭于天,我要住在天下的中心,来治理民众。勉励何等宗族小子仿效父辈为朝廷效劳,完成使命,享受祭祀。周成王在训诰完毕后,赏赐何贝30朋,何因此作尊,纪念这一荣宠。

最重要的是,“中国”作为词组最早出现在何尊的铭文中。于省吾先生在《释中国》一文中论证,“中国”一词至迟出现在西周初年,目前所见到最早的证据,就是何尊铭文中“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义民”。“中国”在何尊铭文中,是地理概念,方位词,意为中心、中央,表示国之中央,王者居中,得中原者得天下,控制中心就是控制整个天下。中国这个令人骄傲的名称首次在何尊铭文发现,事实上已有三千年的历史了。

唐代鎏金走龙

西安博物院

“龙辰辰”昂首前行的龙鳍,灵感源于唐鎏金走龙挺拔雄健的背脊。唐代鎏金走龙,背脊呈锯齿状,长尾拖后上卷,全身刻画鱼鳞纹,是一条器宇轩昂的“小细龙”,处处流露着蓬勃的生命力和欣欣向荣的气息。

西安博物院的这件鎏金走龙就是唐代“金银器”的一个代表,出土于西安大明宫遗址,长18厘米、高10.8厘米,通体鎏金,呈行走状,龙首与上身呈S形,龙嘴张开,露出强健的牙齿和卷曲的龙舌,圆睁的双眼直视前方,龙角紧贴头部向后伸展,头顶卷发向后。龙身修长,锯齿状背脊,长尾后拖,末梢上卷。四肢劲健有力,左侧双腿向后,右侧双腿向前,全身装饰鳞纹,周身的鳞片和锯齿状背脊刻画精细。金龙昂首前行,姿态雄壮刚健,栩栩如生,形神具备,极富生命力,表现出了唐代高超的造型艺术和金银器制作水平。

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为海内外华人所熟知。龙的造型虽然变化多样,但究其造型不外分“蛇身和兽身”两种,这件“唐鎏金走龙”很有气势,一身盛世大唐的气派,属于典型的兽身龙形制。唐以后“兽身龙”逐渐减少,蛇身龙形逐渐占主流,同时也逐渐成为皇家的代表。

九龙壁

故宫博物院

龙爪造型来源于九龙壁上的五爪金龙。故宫博物院九龙壁上的九条巨龙工艺精湛、气势磅礴,为人们所熟知。皇帝太爱龙了,自命为真龙天子,恨不得任何东西上都有龙,可要论故宫里哪座“龙”的建筑最为雄伟,精美的话,那非皇极殿前的九龙壁莫属。“龙辰辰”参考九龙壁上的“五爪金龙”设计龙爪造型,彰显威武和庄严。

九龙壁是一座背倚宫墙而建的单面琉璃影壁,为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改建宁寿宫时烧造,因影壁上刻有九条龙而得名“九龙壁”。九龙壁长29.4米,高3.5米,厚0.45米,壁上部为黄琉璃瓦庑殿式顶,檐下为仿木结构的椽、檩、斗栱。壁面雕有九龙,被分隔为五个空间。下部为汉白玉石须弥座,端庄凝重。此九龙壁与山西大同九龙壁、北京北海公园九龙壁合称“中国三大九龙壁”。1961年3月4日,包括九龙壁在内的故宫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九龙壁所在的北京故宫作为明清皇宫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苏州博物馆藏唐代金龙

“江南第一龙”了解下

中国龙文化历史悠久。在古代神话与传说中,龙乃万兽之冠、鳞虫之长,可腾云升天、兴云降雨,它张弛有度、隐现自如。龙是民族图腾,悠悠亘古,守护中华民族的祖先;龙是吉祥瑞兽,“四神”之首,盘踞东方之位;龙是王权象征,真龙天子,一度独享龙纹器用;龙是民族标志,龙的传人,对龙形象的感知与亲近与生俱来;龙是文化符号,融合一统,包容和谐,其包含的美好意蕴凝聚为“龙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侧影。

博物馆藏此类展品种类丰富,包括展示早期龙形象的天津博物馆藏玉猪龙、揭示良渚文化风貌的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玉龙首纹管、徐州博物馆藏双区龙纹青玉璧、苏州博物馆藏唐代金龙,南京市博物总馆藏镶金托双龙戏珠纹琥珀饰件、双龙首金镯,徐州博物馆藏狮子山楚王墓出土文物:双区龙纹青玉璧、龙凤纹玉璜、S形龙形玉佩、双龙首勾连纹玉带钩,淮安市博物馆藏蟠螭纹龙型较首、战国蟠螭纹铜镜,扬州博物馆藏“宜子孙”螭凤纹璧形玉佩,常州博物馆藏 南朝龙纹画像砖等等,南京博物院也有龙纹瓷器、龙袍、玉器等珍贵文物。

龙首纹玉饰

其中,出土于青城墩遗址第71号墓的玉龙——龙首纹玉饰,被专家认定为“江南第一龙”。距今5500-5300年,为环形,外周雕刻龙首,以玉环为龙身,直径1.2厘米,形象完整、造型精美,是环太湖地区崧泽文化最具审美价值、制作工艺最为高超的艺术品之一。常州市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郑铎认为,它既是我国最早的一批龙形玉器,也是江苏省年代最早的龙形文物,对于研究中国文明起源、龙文化起源以及中华民族信仰都具有重要价值。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校对 徐珩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