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是一种境界。
当看腻了钢筋水泥的高楼大厦,厌倦了大都市的繁忙生活时,我们总想着找一个不被纷繁芜杂的事物打扰的地方,过一过闲云野鹤般的隐居生活。
弯弯曲曲的九溪路蜿蜒延展,路过茶田,经过小溪,与参天大树擦身而过。
小径深处,便是曼舍溪园。
它隐匿在西湖边群山下的九溪十八涧中,这个静悄悄的大宅院,依山傍水,优雅别致,遇见它的那一刻,一颗浮躁的心便在瞬间平静了下来。
▼ 在景区之中,却又深藏不露
曼舍溪园的地理位置算得上得天独厚,位于景区之中,又深藏于安宁之处,既隔绝了万般纷扰,又能食得人间烟火。
为了找到这块“风水宝地”,曼舍溪园的主人花费了整整一年时间,踏破铁鞋之后,终于邂逅了这一片秘境。
设计、打造,又是整整一年时间。民宿主人邀请了业界知名的上海同济大学设计团队,进行建筑、室内、景观全方位一体化设计,旨在打造一个中国古典园林与自然山水结合的幽雅之地。
2000万元的投资,7000平方米的面积,说曼舍溪园是一家民宿,不如说它是一件精雕细琢的作品,处处体现着民宿主人精益求精的追求。
或许这一点,从曼舍溪园的Logo中就能得以充分体现。
一只黑天鹅,优雅地低垂着脖颈,仔细一看,那是字母M与S的巧妙组合。M与S是“曼舍”的缩写,而天鹅象征着纯洁、浪漫与钟情。
民宿主人用这些小小的心思,表达了对自然的钟情、对客人的钟情、对生活的钟情,也期待客人对曼舍溪园一见钟情。
▼庭院深深,时光悠悠
曼舍溪园的别具匠心,需要每一位懂它的人,慢慢用心去感受。
入口处的大铜门上雕刻着两条神采奕奕的龙,寓意吉祥,也像威武的勇士,守卫着平安。
铜门边的石板路通往曼舍溪园的大堂和餐厅,错落的小径与池塘中的潺潺流水相伴,一棵梅树立于池中“小岛”,初春时节,满树的花朵便是春天的使者。
餐厅内既能用餐,也可品茗。
7张方桌为客人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别致的桌旗用细密的竹片做成,禅意满满的盆景摆放在桌子一角,一边的古风瓷娃娃婉约动人。
中国传统文化的典雅与高贵,在不经意间,融入了曼舍溪园的每一处小细节。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曼舍溪园中的所有家具,都选用了“苏梨”品牌,随便一张椅子,价格就是5位数。
刺猬紫檀、鸡翅木、黄花梨,沉甸甸的木头是时光的记录者,它们用纹理讲述着岁月的故事。
走出餐厅,是超大的庭院。院子的中间栽着一棵巨大的香樟树,茂密的树冠好像一双大手,将院内的一切呵护在它的怀抱之中。没有人知道它究竟几岁,而它的存在,早已超越了年龄的意义。
树下摆着几张茶桌,如果温度适宜,客人们最爱坐在那里喝茶聊天、发发呆。
兴之所至,还可以来一场雅集,聊聊琴棋书画,说说古往今来,没有柴米油盐,只有诗与远方。
庭院中的池塘水波粼粼,古灵精怪的锦鲤摆动着尾巴游来游去。
曲折的石桥跨过起皱的水面,驻足桥上,静下心来听一听,淙淙的水声、欢快的鸟叫声,还有丝丝的风声,轻轻钻进耳朵。
已经很久没有这样细细聆听大自然的倾诉了,如今停下脚步,忽然觉得好动人。
曼舍溪园还有个会议室,那里可以同时容纳22人,9.16米的会议桌由非洲奥坎木打造,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开会、讲座、团建、放电影、卡拉OK……用途多种多样。
▼10万元定制大床,给你极致体验
曼舍溪园一共有24间客房,分布在4栋白墙黑瓦的小楼中。悦溪、赏溪、观溪、隐溪,每一栋楼的名字都让人心动。
如果是情侣出游,一楼的庭院房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推开竹篱笆间的小门,便是独立而私密的庭院。白色的细砂石、古朴的青石板、郁郁葱葱的桂花树,枯山水的风格透出日式的禅意。
庭院中的汤池咕嘟咕嘟冒着热气,大冬天最适合泡个汤,让爱和暖意将自己包围。
客房内的硬件设施,追求极致的品位。
每间房间的床都是定制的,单价高达10万元。慕思品牌床垫软硬适中,完全贴合人体曲线,躺在上面,想不做美梦都难。
大金中央空调、丹弗斯地暖、科勒卫浴、康乃馨品牌布草……
让客人住得舒服,是民宿主人最大的心愿。
桌子上的喜马拉雅盐灯是一份额外的惊喜。这盏手工打造的灯具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能释放出天然负离子,而绛色的灯光,也给人带来丝丝暖意。
价值198元的洗漱包是送给客人的伴手礼,所有的物品都选用日本高美品牌。从洗护用品到牙刷、梳子、剃须刀,每一样都考虑到客人的贴身需求。
如果是举家同行,或者朋友相聚,那么不妨选择loft套房。
楼下1张大床,楼上1-2张床,休闲时热闹非凡,休息时互不打扰。
270°的景观落地窗将屋外的绿意盎然一览无余地投射进来,躺在床上,便能将一切尽收眼底。
如果喜欢与众不同,那么三楼的日式套房最符合你的要求。
推开日式的格子移门,客厅的造型让人喜出望外。斜面的格构屋顶隐藏着灯箱,透润出温暖舒润的光芒,让心头的阴郁瞬间没了踪影。
三间卧室中摆放着舒适的榻榻米,呼朋唤友一起来住一晚,穿上睡袍,端上红酒,开一场派对,人生不来点不期而遇的惊喜,又怎么能完美。
客人们喜欢曼舍溪园的清新脱俗,也喜欢它的与世无争。这里的生活好似一场修行,没有烦恼、没有忧愁,只有悄然无息地沉淀与升华。
这便是我们一直向往的“隐”,它绝不是逃避,而是参透世事之后的逍遥与洒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