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丹:臣子对皇帝的称谓问题
来源:紫牛新闻
2020-03-09 10:35:48

胡丹

昨天就“父皇”“母后”这个话题,我说了一个道理,那就是称呼,分为书面和日常的;由于古代是书写与口语两套系统,古人对书写也极其讲究“雅”,故此造成口语一旦进入纸面,常被雅化处理,顿失其真了!所以我们今天通过影视剧熟悉的一些口语,如哀家啊、寡人啊、本王本宫啊,还有那最著名的“朕”啊,其实过去都是书面语,古人口头上是不那么说的。

中国人的称谓是一种很有讲究的文字现象,中国人的称谓真是多!

哀家寡人与朕,都是“自称”,我昨天讲的“父皇母后”则是“他称”。今天就着昨日的话题,再接茬讲一讲对皇帝的称谓——请注意,我要讲的是臣下的日常称谓(家人的我昨天讲过了),而非书面的。

唐代的“大家”、宋代的“官家”,时代久远,材料更少,讲之无味,这道菜今日且不上,我简略讲讲明清两代。俗话说,“清承明制”,它们又都定都北京,在许多习俗、习惯上都比较接近或相似。

在对皇帝的日常称谓上,大体一个“爷”字可以概括。称皇帝为爷,仍然是北方地区的口语和俗称,古代士大夫写文章一般是不会照实直书的,往往径直改为“皇上”或“陛下”。皇上日常或许会用,但“陛下”(与其相近的词还有“殿下”“左右”)则是标准的书面语。

明朝末年的太监刘若愚,写了一本很有史料价值,且其记事尚较为质直的书,名为《酌中志》,专记宫廷之事。在《自序》里,刘若愚就宫人对皇帝的称呼,有这样一段说明:

“按皇城中旧制,凡内臣奏事,称呼列圣,则某年号老爷;今上,则万岁爷。”

他说,宫廷的规矩是:宦官凡提及皇帝,对历代先帝(即“列圣”),均以年号相称,比如明太祖朱元璋,称“太祖老爷”,宣宗朱瞻基,称“宣庙老爷”,神宗朱翊钧,称“神庙老爷”(亦有称“太祖爷爷”“宣庙爷爷”和“神庙爷爷”的);而对“今上”,则称“万岁爷”。

这就是明朝皇帝称皇帝为“爷”的明证。

刘若愚为何要在自序里做那样的说明?他解释道:

“若愚既已失身中涓,焉敢没其口吻?文章家必笑其俚,在史家自存其质也。”

中涓就是宦官,刘若愚是读书人出身,不幸做了宦官,如今写书,岂敢改变宦官的“口吻”?平日怎么称呼列圣和今上的,文章里仍怎么称呼。虽然将俗俚之语(口语)入于文章,有些不雅,但这对于史家来说,却是存其“质真”的。

我要给刘若愚100个赞!如果他不如实记载,我们何以知道宦官怎样称呼皇帝呢?

过去的“文章家”为了雅的需要,喜欢修饰润色,雅固雅了,却也失去了真。我常举的一个例子,就是皇帝在日常谈话中,说到自己时,其实就跟普通人一样,说“我如何如何”,而不会像书面拽文,开口闭口“朕如何如何”。可是臣子在记录皇帝言论时,往往将俗语“我”改为“朕”,这就失其“质”了。

同样是上面的原因,外朝大臣见到皇帝,是否一如内官之例,称皇帝为“万岁爷”,不是太清楚,因为我们所见到的记录文字(如各种《奏对录》《召对录》)都无一不经过了雅的改造。但我想,当面对着本人,与提笔写奏疏还是有很大不同,大臣(特别是想跟皇帝套近乎的大臣)见到皇帝,心情一激动,再一紧张,口称“万岁爷”的可能性非常大。明朝成化年间,三位阁臣久不见皇帝了,通过司礼监太监帮忙,总算皇帝答应召见了,见面谈了几句,就没话好说了,忽然一个叫万安的阁老大声呼起口号:“万岁万岁万万岁!”——这就是山呼万岁,常是朝仪上群臣一齐喊的——他这么一喊,本来就已经尴尬的阁臣们只好仓促而退。此事被太监们笑了好长时间,万安还得了一个“万岁阁老”的外号。您想想,面君时“万岁万万岁”都喊得出来,大臣们下起脸来,学太监们喊几声“万岁爷”也不为过吧!

当然,拘谨、谨守礼法的大臣,应该还是只称“皇上”,毕竟喊“爷”在君臣名分之外,还有一个“主奴”的意思在内。

在明清时代的北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习惯喊“爷”,一直到民国都是如此,“爷”是一种习惯性的敬称。普通尊者、在上者都是“爷”,姓刘的是刘爷,不知名的是“这位爷”,老大是大爷,老二是二爷,作相的是相爷,当兵的是军爷,做官的是官爷、青天大老爷,等等。皇宫虽在“天门”之内,但毕竟还是在人间,宫里人都来自民间,百姓的语言习惯很自然地会带入宫廷,于是皇帝便很自然地被称为“万岁爷”,东宫太子便是“小爷”,宗藩某王便是“王爷”……由此来看,对皇帝称爷,应该是明朝迁都北京之后形成的口语习惯,洪武、建文在南方,不应如此。比如在洪武时期的文献里,常称朱元璋为“上位”,这可能是口语,因为在收录“蓝党”(大将军蓝玉党人)犯人供词的《逆臣录》里,凡提到朱元璋时,都记作“上位”。

清朝是由东北入关,立都北京,入乡随俗,再学习一点明朝的宫廷礼俗(何况清初宫廷的太监多接收自前明),于是“清朝皇帝喊爷”,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