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扬子晚报》老读者,想向你们推荐一个人。他持之以恒为大家提供‘修补’服务,为人热情、手艺精湛!”近日,扬子晚报96096热线接到读者侯先生的电话,根据线索,记者前往南京市秦淮区长乐路寻找读者电话中提到的钱师傅。
因为临近夫子庙,南京市秦淮区长乐路上总是极热闹,在与箍桶巷相交的那个拐角处,撞入耳朵的声音很多,有汽车的噪声,有自行车的铃声,有孩童的闹声,有游客的笑声,但落入钱斌师傅细密的一针一线里,天地又显得分外安静。
钱师傅正在织补衣物
师从舅舅,自创无痕修补针法
大概18岁的时候,钱师傅来到南京,跟着舅舅学习织补手艺。“当时跟着舅舅学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把所有修补手法学会后,我就来到长乐路这个街角自己单干了。”几个纸箱子、一个大的迷彩包、一个工具盒、一个板凳、一把椅子,钱斌在街角一坐就是22年。
修补好的衣服整齐收纳在迷彩包内
“人家都把做针线活的女性叫作‘绣娘’,我呢,则是一个‘绣郎’。”身为男性,钱师傅手指较粗,戴不进顶针,长年累月地穿针引线,致使他的手指甲被顶得有些许歪,骨节处也磨出老茧。钱斌认为,即使是男性也能织好一针一线,“不光舅舅,我家里很多亲人都是做这个工作的,可以说是家族传承了。而且我本身就心细、肯钻研,自创了一种无痕修补的针法,就好比衣物的‘魔术师’。”这是一种从衣物缝合处取线、用在修补处的“偷针法”。“只有这样,衣物的修补处才能尽可能贴合,做到修旧如新。”钱师傅介绍道。
正说着,就有顾客来取织补好的羊绒衫,然而翻找许久,都找不到原先需要修补的虫眼。顾客“风筝”说:“买这件衣服花了千余元,一直没穿也没好好存放,被虫子咬了三个洞,扔了可惜,拿来钱师傅这里修补收60元,修好后的外观和新的没差别。”顾客谈先生说,“我是从同事那里打听到钱师傅的,修了几件衣服都很好,所以我也把钱师傅推荐了给身边有需要的人。”
修好的衣物看不出修补痕迹
从南补到北,单子已排到一周后
一传十,十传百,钱师傅的口碑就这样在老顾客的夸赞中建立了起来。逐渐地,“南京有一个织补能人”的消息一路向北传到了内蒙古,也一路往南传到了中国香港。“都是洗衣店接到顾客的洗护需求,但是没能力修复,在当地也找不到会修的人,所以找上我的。也常有外地的客人打听到我,把衣服邮过来让我修复。”说着,钱师傅指了指身边的纸箱,里面堆得满满的,其中不乏还未来及拆开的快递件。
快递来的待修补衣物
早上六点准时起床,在家织补约两个小时后来到街角“上班”,一直到晚上十点多才收摊回家,即使这样,钱师傅每天仍旧是忙不过来的状态。采访间,又有洗衣店送来了五件需要补洞的衣服,“你看,每天都有好多单子,这些都要排到一周后了。”钱师傅说着,手上的活也并未停下,针与线在经纬间灵巧又迅速地行进着。
除了衣服,布艺沙发、床垫等“凡是能下针的”物件,钱师傅都能修。“大件的家具不好运送,我就给顾客提供上门服务。”前段时间,钱师傅还前往上海帮修复了价值几十万的波斯地毯,“顾客有需要,我就上门修,把人家的物件修复如初我也很有成就感。”
以自己的举手之劳感谢南京的包容与友善
来到南京20余年,钱师傅心中对这座城市充满了感激。“我感觉南京是一个很包容、很友好的城市。”钱师傅知道,作为一个外省来的手艺人,自己能逐步在南京立业、成家,不仅是因为自己的好手艺,也因为街坊邻居、来往市民都给予了他很多的支持,“初来乍到时,大家互不相识,把衣服拿给我修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
缝绣好的羽绒服
现在,这份信任正在钱师傅的一针一线里回馈着南京。长乐路上人来人往,除了本地人,还有很多游客,曾经有位女游客的包带断了,正巧路过就拿来求助于钱师傅,修好后执意要给钱,但钱师傅说什么都不收,“这就是顺手的小事,希望她能因为我的小小善举感受到南京的友好,从而更喜欢这座城市。”
2006年的《扬子晚报》曾报道过钱斌师傅
记者手记
其实,钱师傅已经是《扬子晚报》的老朋友了,2006年10月4日《扬子晚报》就刊登过《安徽小伙南京街头飞针走线 织补手艺好得连老太太都夸》一文。而如今,我们与钱师傅“再续前缘”是因为读者侯先生的来电,侯先生单位在长乐路上,20余年每天上班都能看见钱师傅坐在街角飞针引线,“他一直坚守在这里,很了不起,希望你们关注。”
是的,22年来,钱师傅的这份坚持很值得敬佩,也应该被看见。11月底,南京换上灿烂的“新装”,行道树的树叶或转为金黄或转为亮红,街景生动,而长乐路与箍桶巷相交的拐角处,则因为钱师傅的织补与坚守而显得更加生动。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李舒曼
校对 陶善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