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学课堂展示“接地气的教学成果”!这场关于“儿童问学”的成果汇报展示会在中华附小举行
2023-11-16 14:41:49

11月9日上午8点半,“十四五”2021年度教育部重点规划课题“项目化学习视域下儿童问学课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汇报展示会在南京市中华中学附属小学顺利举行。有关单位领导以及建邺区中小幼学校多名一线教师参加了本次汇报会。会上,来自中华附小的四位名师分别带来了语、数、英和综合课程的儿童问学课堂展示,并邀请教育专家莅临现场指导,为儿童问学课堂的高质量发展指点迷津。据悉,儿童问学课堂是以“问”为特征,以“学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是以问启思,以问促学,问学相生,孕育精彩观念并促进学生最优化发展的教学新样态。


问学课堂展示“接地气的教学成果”

把“老师教”变成“儿童问”



当天上午8点半,语、数、英和综合课程的儿童问学课堂展示在中华附小同步进行。深耕教学一线的中华附小各科教师,将最“接地气”的教学创新实践成果,浓缩凝练在短短的一堂课之中,以最直观的方式展示了“儿童问学课堂理论”在实际教学中的亮眼之处。



“戏园子老板一直让梅兰芳演戏,难道他是日本人吗?”“课文标题能不能改成《梅兰芳蓄须拒演》?”“梅兰芳为什么不在日本人的舞台上表演,反而抗战胜利之后才表演呢?”“生活中还有哪些像梅兰芳一样有气节的人?”语文老师戴琰在四年级上册《梅兰芳蓄须》一课的教学中,将孩子们学习课文时写下的“提问卡”贴在黑板上,重新分类、归纳,聚焦于课文本身,引导孩子们互相回答对方的疑问。这种把“老师教”变成“儿童问”的教学模式,使得课堂的主动权回到孩子手里,在一问一答之间,梅兰芳的形象逐渐丰满立体。该校一年级学生赵彧的妈妈作为家长代表与记者分享了她的听课感受:“小时候也上过《梅兰芳蓄须》这节课,但是戴琰老师循循善诱的提问和深入浅出的教学语言,让这篇课文更显深度和高度。”



630ml的果汁正好装满7个杯子,如果7个杯子同样大小,可以直接算出每个杯子的容量,那么,如果杯子不一样大该怎么去算?胡金强老师的六年级数学课堂,在上课伊始就设计了一个总问题,以此来引发孩子们的思考。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老师的提问和引导,孩子们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在交流讨论中由模糊到清晰。



英语老师陈星的五年级《Unit7 At weekends》一课,通过解决学生提出的关于文本事实性知识的“近景之问”,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获取并梳理知识。通过处理思维迁移度较高的“远景之问”带领学生内化并运用所学知识,逐渐深入学习“怎样去规划一个周末”的迁移创新性问题。



走进三年级《直升机的奇幻旅程》综合课堂展示教室,孩子们分组讨论的热烈氛围扑面而来。“直升机有什么用?”“除了帮助警察叔叔巡逻,直升机还可以做什么?”在魏建芳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发散思维热切讨论,同时也学习了倾听。


中华附小党支部副书记胡江碧致辞


记者从中华附小党支部副书记胡江碧的致辞中了解到,中华附小在区教育局和区教师发展中心的领导和各位专家的关心和支持下,一直致力于教研与科研“双研合一”的大胆研究与实践,希望通过科学的方法和路径,推动学校整体办学质量的提升。希望能通过今天的现场会为大家呈现出一个充满活力、富有成效的儿童问学课堂样态,期待通过这次活动,在领导、专家的倾心指导下,进一步推动儿童问学课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深入发展。


如何用好儿童问学工具?

名师沙龙在研讨中碰撞思维火花


儿童问学课堂展示圆满结束,在场观众意犹未尽怎么办?南京市中华中学附属小学教科室主任时珠平与戴琰、胡金强、陈星和魏建芳四位老师,就《儿童问学课堂的工具和管理》议题展开研讨。



戴琰老师分享了《梅兰芳蓄须》一课中儿童问学工具的设置。她表示,语文课是培根铸魂、启智育人的核心课程,《梅兰芳蓄须》在一个颇具革命色彩的学习单元里,这个单元意在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和事件,在爱国志士的言行壮举中受到感染,从而领悟并践行单元导语中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此时,就需要设置贯穿课堂前中后期的“问学任务单”,让学生的学习与他的生活产生联系。“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不仅重视他们问的是什么,更在乎培养他们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我们的儿童问学课堂常态化的放慢节奏,关注到学生的每一个问题,并且尽力让这些问题折射出问题背后学生的真实需求。”


胡金强老师分享了善用问学任务单和问学口令这两种问学工具上课的感受。他表示,前者有助于孩子们用提问来驱动学习,让学生自己补充条件,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后者则是用“小问号准备好,龙江学子爱思考”这类口令,提醒学生要像小问号一样多学多思。


“课前我会用问学任务单收集学生们对预习课文产生的问题,经过梳理,这些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更接近课文细节知识获取的近景之问,另一类是思维迁移度较高,更加触及学生认知结构和信念体系的远景之问。”陈星老师在课堂之中通过解决近景之问,帮助学生获取与梳理文本知识,通过解决远景之问,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内化与运用。在“近景之问”与“远景之问”的融合处理中,学生思维从也从低阶走向了高级,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综合学科更多地重视学生们的情绪管理,因此,问学任务单、闹钟和问学口令的结合使用会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魏建芳老师介绍道:“每个孩子先在问学任务单上写下自己的问题,而他的问题不会被老师限制和批判,这就给了孩子们充分的安全感。在小组讨论选出每组‘最好的问题’的过程中,孩子们非常投入,往往会忘记了时间。这时候,小闹钟响起,老师打断了孩子们激烈的讨论过程,让孩子们能够迅速冷静下来,意识到该进入下一环节。最后,讨论的过程是大脑高度运转的过程,有些同学情绪激动,往往会打断别人的讲话,这时候老师会用‘仔细听’的口令提醒他学会倾听,同时,也让他在紧张的思考中有了放松和喘息的机会,保持更好的学习的状态。”



时珠平主任对四位老师的发言进行归纳、点评、提炼和反问,他以风趣幽默的语言串联起整场沙龙,在与时珠平的对话中,几位优秀教师的思维碰撞出火花,对儿童问学认知的深刻探讨感染了在场所有人。


教育专家建言

为儿童问学未来再添助力


南京市中华中学附属小学校长潘文彬


中华附小校长潘文彬作为“儿童问学”课题主持人,做《“项目化学习视域下儿童问学课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组中期成果汇报展示》。“无论是《学记》还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孔子的名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都证明了儿童问学课堂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生长出来的。”潘文彬介绍道:“1515年,明代大思想家王阳明在南京‘龙江问学’,提出‘心外无物’的观点,奠定了‘知行合一’的理论基础。我校始建于光绪31年,原名‘龙江学堂’,位于当年王阳明在南京‘龙江问学’处。为了传扬先人的思想,我校于2014年开始进行‘儿童问学课堂’的实践研究。因此,儿童问学课堂是传承,更是发展;在实践,也在创新;在梳理,亦在展望!”


江苏省教育学会名誉会长杨九俊和南京大学教授吕林海对本次成果汇报会予以肯定。


江苏省教育学会名誉会长杨九俊


杨九俊会长就《梅兰芳蓄须》一课提出了“问向”“问点”“问法”和“问答”四点建议,其中“问向”即问对方向,“问点”即是用一个个问题的点打开斯维之门,“问法”是找到合适学生心理特点的提问过程,“问答”即是回到问题本身,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南京大学教授吕林海


“当高水平的问开始发生时,说明一个人的思维开始了。而提问之后,思考的过程更珍贵。”吕林海教授也对儿童问学课堂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关键性建议:“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是如何摸索其答案的?老师如何帮助学生解决困惑?期待中华附小能把所有的成果凝练再凝练。”


建邺区教育局副局长马峰


“今天上午我听完课,感觉我们的‘问学课堂’不仅有了自己的理念,还有了自己的模式和课堂工具。”建邺区教育局副局长马峰表示对本次成果汇报会中中华附小取得的进步予以肯定,同时也寄予了更高的期待:“很高兴今天现场来了这么多中小幼学校的一线教师,希望我们的基层教育者用属于自己的思考时间,去研究新的课题。也希望中华附小能把儿童问学研究的课题,向终身领域跃进,向中国的教育教学成果奖冲刺。”



通讯员:许红

文字/编辑:贺东婷

摄影:朱思琪

特别声明:本文为扬子晚报新媒体平台“紫牛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个人或机构观点,与紫牛号立场或观点无关。紫牛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因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扬子晚报法务部。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