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丝绸之路上的科技交流
来源:紫牛新闻
2023-11-07 18:02:37

11月6日,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在重庆开幕,大会展示了众多合作成果。历史上,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与其他国家也曾有过科学技术上的传播和交流。

苏州石刻天文图


印度

汉代,张骞向汉武帝报告,提到了身毒国,身毒就是印度。这说明,早在汉代,中印就有了民间商贸往来。

中印之间最古老的科技交流,大概要属天文学了。在古代,中国将天空中沿黄道区域分布的恒星分为28个群落,称作“二十八宿”。而在古印度,同样如此,且排列的次序也大致相同。日本学者新城新藏和中国学者竺可桢对此做过周详的研究,他们推测,“二十八宿”的天文学说,是从中国传入印度的,时间大概是在周代初年。

伊朗

中伊两国之间的交流,早在公元前2世纪就开始了。在科技方面,两国互有传入。

中国向伊朗传入了缫丝技术。而通过伊朗,公元550年,蚕丝业也传入了东罗马帝国。据说当时东罗马皇帝想创建缫丝业,他请两名伊朗僧侣设法将蚕卵带到东罗马。这两名僧侣将蚕卵藏在通心竹杖中,带到了东罗马,自此蚕丝业落脚欧洲。

中国瓷器经过丝绸之路,扬名国际。伊朗吸取中国陶瓷的优点,结合伊朗的情况又加以发展。而他们的技术也反刍到中国。据说国内的釉里加上珐琅质的技术,就是从伊朗学来的。

公元11世纪,中国发明了指南针。这项技术传入伊朗,并通过伊朗传入欧洲。

公元751年,唐廷在怛逻斯之战中败于大食,部分士兵被俘,其中一些战俘掌握造纸技术。他们先在撒马尔罕建立造纸作坊,以后又逐渐把造纸技术传至伊朗和其他阿拉伯地域。

约在公元八九世纪时,中国的制硝技术便已传入伊朗。而用硝来制造火药的技术则是在蒙古族统治伊朗时传了过去。

伊朗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同样做出不少贡献。公元1270年,波斯著名天文学家扎马鲁丁向元朝宫廷呈献了七件波斯天文仪器——浑天仪、方位仪、斜纬仪、平纬仪、天球仪、地球仪和观象仪。伊利汗王朝时,伊朗还向元朝宫廷进献万年历。

清·陈枚《耕织图》之缫丝


德国

虽然古丝绸之路并没有直接到德国,但德中之间的贸易文化往来必然是通过当时欧洲最主要的贸易中心威尼斯间接发生的。

德籍耶稣会士汤若望精于数学、铸器和天文学。他辗转到达中国后,为明朝宫廷设计天文、光学、力学仪器,制造火炮和乐器。先后编著《古今交食考》《测日说》《恒星出没》《浑天仪说》等天文著作,编写《几何要法》《新法算术》等数学著作;《主制群征》一书论及自然界、动植物,内中对人体内脏、血液功能的叙述,引起我国医学界的关注;《火攻挈要》是其讲课记录,介绍火炮的图样、制造和应用;《远镜说》叙述望远镜的原理、制作、用法和保养知识。这些西方科技知识填补了中国的科技空白。

西方的天文历算知识也是通过他“落籍”中国。

法国

古丝绸之路始于长安或洛阳,最远的终点抵达法国的里昂。13世纪以后,养蚕丝织技术就传播到了法国。16世纪期间,法国大力发展自己的丝绸工业,取得了成功。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时,里昂已成为欧洲的“丝绸之都”。

而在古代中国,法国传教士也将最新的天文地理知识传入中国。1761年,法国的蒋友仁根据巴黎科学院的最新研究成果画了一幅世界地图(《坤舆全图》)进献乾隆,其中的说明文字不仅首次提到了哥白尼日心说,而且还公然予以赞同。

18世纪初叶,法国耶稣会士殷弘绪在中国瓷都景德镇住了整整10年,搞了大量有关瓷器生产的资料,随同制瓷原料高岭土和瓷石的标本一起寄回法国。法国塞夫尔的王家工场遂根据这些资料积极改进技术,并在利穆赞找到了高岭土,终于在1769年烧出了硬质瓷器。

非洲

中国同非洲的交往源远流长,早在汉代,中国的丝绸就已传到遥远的埃及,汉武帝也曾收到过产自非洲的“花蹄牛”。

12-14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发明涌入西亚、非洲和欧洲。中国火药外传大概从焰硝的制作技术开始(约1240),13世纪阿拉伯人称之为“中国雪”,波斯称之为“中国盐”。火药约于1270年传入阿拉伯。摩洛哥人又将以火药为推力的火箭称为“中国矢”。

此外,雕版印刷、纸张、指南针也从不同途径传入了非洲。

资料来源:

中外文化交流史丛书 何芳川 主编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校对 陶善工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