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将满三周年。10月30日上午,南京市城市管理局通报南京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分类三年情况:目前,南京生活垃圾分类已经建成较为完善的配套政策制度、工作机制,分类处置体系形成闭环,但同时投放和收运环节仍是垃圾分类“攻坚战”“持久战”所需突破的难点。
明年初实现各类生活分类处置“不出市”
从2020年11月《条例》实施至今,三年来,南京市在生活垃圾分类设施建设上已经基本形成闭环。市城管局环卫处副处长龙瑞介绍,全市5582个小区分类投放设施全覆盖,因地制宜地设置了分类投放房(亭)以及规范化桶、流动收集点等不同类型设施,总数近1.2万处,保障了实施“定时定点、集中投放”的硬件条件。
在中段运输方面运力充足,保障“不同种类、不同车辆、不同去向”分类收运,同时收运车辆已在逐步升级新能源车辆。
在末端处理方面,南京全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达到10000吨/日,厨余垃圾处理能力达到3100吨/日。处置餐厨垃圾的江南生物能源再利用中心项目预计今年底建成、明年初投入使用,能力达到600吨/日。届时,南京就全面实现各类生活垃圾就地分类处置“不出市”。
清醒面对不足,持续开展“四整治四提升”
龙瑞坦言,目前南京垃圾分类工作总体处在不平衡、不充分、有反复的“拉锯”阶段。其最大难点在投放和收集环节,存在投放收集设施还不完善,日常管理维护仍有不足,收运车辆配置和作业管理还有短板,居民垃圾分类习惯尚不巩固等问题。
为了攻克难点、补齐短板,南京一年来持续开展“四整治四提升”,包括:整治收集点不足,提升收集容量;整治收集点脏乱差,提升环境品质;整治不规范收运,提升收集转运水平;整治责任主体违法行为,提升依法治理效能。
例如全面提升小区垃圾分类收集设施卫生环境,完善了910个小区的分类收集设施。实施小区“争优除差”,创建238个省级垃圾分类达标小区,完成除差小区259个,合计去年累计除差855个。针对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不履行责任问题,对拒不整改责任人立案查处,强化刚性约束,今年已办结垃圾分类案件15682件。同时,整治不规范收运,坚持对混收混运零容忍。
全市垃圾分类志愿者达9万余人
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南京还着力通过志愿服务推动垃圾分类成为生活新时尚。南京市垃圾分类志愿者总队副总队长范国宇介绍,目前全市总有12支区级垃圾分类志愿者大队,并根据辖区的实际情况成立86支志愿者中队,目前全市垃圾分类志愿者注册总人数达到9.1万人。
据统计,2023年全市各区共组织举办垃圾分类志愿服务活动4008场,志愿者参与人数达5.75万人,志愿服务时长达到7.5万小时,覆盖了4657个小区,新招募垃圾分类志愿者约1.48万名。由此引导带动更多人参与垃圾分类,努力营造生活垃圾分类人人有责、人人参与的社会氛围。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可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