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锋:《南朝瑰宝——齐梁帝王陵墓石刻》精华录
来源:南京大学博物馆
2020-03-05 22:30:31

2019年底,南京大学博物馆推出“南朝气韵”展,展品均为南京大学收藏的六朝石刻碑帖。此次展览邀请了南京大学程章灿教授、童岭教授、张学锋教授,从不同侧面解读这些珍贵的展品。前段时期,我们经南京大学博物馆授权发布了程章灿教授的讲演,昨天我们分享了童岭教授的讲演,今天我们再来聆听张学锋教授的讲演。

今天讲座主题是为了配合“南朝气韵”展览,但我把题目改成了南朝瑰宝。为什么这么改?因为挂在墙上的这些拓片本身就是珍贵的文物,他们最早形成于清末,是清末以来的文物,但这些拓片还是不如竖在田野里的那些文物本身宝贵。讲座的副标题是齐梁帝王陵墓石刻,包括今天下半场导览中要看到的那些挂在展厅里的拓片。

南京的东郊、东北郊和东南郊散存着南朝宋、齐、梁、陈四朝的石刻,统称为南朝陵墓石刻。我们知道,陵的称谓只能用于皇帝、皇后或者是本来要继位却不幸早夭的太子,而像这些我们刚看到的萧景、萧秀等人是当时王侯一级的人物,他们死后的葬身之地只能叫做墓。

另外,在镇江丹阳市的东北郊,也分布着一片南朝陵墓石刻。我们都知道南朝萧齐和萧梁的统治者都姓萧,他们的家族是从北方迁过来的。以今天京沪高铁丹阳北站为中心的一大块区域,六朝前期叫武进县东城里。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讲的武进县,跟唐朝以后武进县以及今天的常州武进区不是同一个概念。萧氏家族在武进县东城里定居下来,经过了百余年的繁衍,势力壮大,公元479年,萧道成迫使刘宋政权退位,建立了萧齐王朝。后来,同是本家兄弟的萧衍又取代了萧齐,建立了萧梁王朝。所以齐梁两代都姓萧,追溯祖先的话,两位开国皇帝是同一高祖父的后代。

为什么我们把帝陵前的石兽叫做麒麟?因为六朝人就把它叫麒麟,不过当时这两个字写作“骐驎”。《梁书》卷三《武帝纪下》中记载,中大同元年春正月丁未,曲阿县建陵隧口石骐驎动,有大蛇斗隧中,其一被伤奔走。曲阿县就是今天的丹阳市,建陵是梁武帝父亲的陵墓。建陵隧口(墓道口)上的骐驎在跳动,还有几条大蛇在墓道口打架,其中有一条蛇被打伤以后逃跑了。

文献中用的是“骐驎”二字,今天我们已经不用这两个字了,统一改用“麒麟”。但这个麒麟跟我们平时见到的麒麟不太一样,对吧?

宋代以后逐渐定型的麒麟

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祥瑞的麒麟,这种形状是宋代以后逐渐定型的。等一下我们要看齐梁陵墓的石兽造型,这里先作一个简单的介绍。齐梁陵墓石刻神道前的石兽,一般分成两种形状:一是体型修长,从头部到颈部再到背部、尾部,整体呈一个横过来的S型曲线,这种造型的原形应该是虎。第二种形象,就像今天南京市的市标那样,我们把它叫做辟邪,它的基本造型是狮子。

使用麒麟还是辟邪,跟墓葬的等级有非常大的关系。麒麟专用在皇帝、皇后或故太子的陵前,而辟邪则用在宗室王侯墓前。齐、梁皇室作为今丹阳人,皇帝死后全部归葬丹阳,所以,在今天的丹阳东北郊,我们看到石刻基本上都是麒麟的形状。王侯死后在都城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附近择地埋葬,所以南京附近的除一处外,其他全部是辟邪,这一处就是昭明太子及其生母丁贵嫔的安宁陵。昭明太子陵前的石刻是麒麟,无需考古发掘,只要看到这样的石刻形象,就能知道后面葬的应是皇帝级别的人物。如果石兽是辟邪,那么后面葬的就是王侯级别的人物。

麒麟

辟邪

接下来我们首先来看王侯墓前的神道碑及其拓影。这是今南京东北郊甘家巷小学内萧秀墓的神道石刻,这张照片是还没有搭棚之前拍的,现在棚子搭建后,这样广阔的视野已经看不到了。首先这里是甘家巷小学的校门,进来以后通往教学楼的道路两侧分左右看去,最前面是一对辟邪,第二对是石碑,接着是一对神道柱,之后还是一对石碑。萧秀墓有四块石碑,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情况。我想昨天程章灿教授可能已经交代了。这是因为请了四个人撰写碑文,本来要选两篇最好的刻成碑文,结果四个人都写得很好,所以就全部刻成碑了。

南京甘家巷小学萧秀墓神道石刻(西侧)

南京甘家巷小学萧秀墓神道石刻(东侧)

这四块碑中,利用我们学校旧藏的拓片,我们可以看到东侧碑的碑阳还隐隐可以看出一些字来。

梁安成康王萧秀神道西碑阴(局部)

这是西碑的碑阴,可以看到一行一行的字,排列有序。碑阴是用来题名的,且多是墓主人生前的故吏才能题名。今天包括一些佛像造像碑在内,很多书中在著录这些文字时,总喜欢将碑阴或其他部位的题名省略,如“以下人名略”等,这样一来重要信息都省略掉了,我总觉得是个缺陷。实际上前面碑阳上的简单的生平及颂词,无足轻重,而背后写着有哪些人来歌颂他,这才是历史研究最好的资料。所以也许偏向文学的人更多地看重碑阳,偏向艺术的人更偏重于碑形及其装饰,而我们研究历史学的,更看重背后的故吏署名。今天我们可以在展厅里看到这两件拓片。

南京栖霞十月村萧景墓神道石柱

这是南京东北郊十月村萧景墓的神道柱,原本是一对,今天只留下了一根。萧景墓神道上的辟邪,地面上也只剩下一件了,另一件经考古发掘已确认其存在,不过都已经成为碎片,发掘、清理完毕以后就回填了。柱额上刻的文字是“梁故侍中中抚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吴平忠侯萧公之神道”。

梁吴平忠侯萧景神道西柱额

这种反写的文字有人称之为“反左书”,也有人称之为“镜书”,反着写,与另一侧柱额上的正常书写形成对照。墓主原来不叫萧景而叫萧昺,这一点程章灿教授有过考证。因为《梁书》是唐代初年编撰的,唐人要避唐高祖李渊父亲李昺的讳,所以不能用“昺”这个字。这件柱额的拓片就挂在我们的展厅里。

萧绩墓位于今句容市石狮村,也属于南朝都城建康的郊区。萧绩墓柱额上题有“梁故侍中中军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南康简王之神道”等字。现存萧绩墓石刻,除了神道碑缺失外,一对神道柱和一对辟邪都还非常完整地保存着,双侧柱额中没有出现反左书。

句容石狮村萧绩墓神道石刻

这块碑的拓片可以说是这次展览的点睛之处,即原石位于甘家巷西边的“梁始兴忠武王萧憺”神道碑。碑文的撰写人、把碑文用朱砂抄到石碑上的人(书丹)以及最后把字刻出来的人(刻工),都是当时最一流的文人、书法家及工匠,所以这方碑就显得尤其重要。

萧憺碑

接下来我们用美术史学的样式学方法来考察帝陵前的麒麟。

首先是萧齐。萧齐比萧梁早,建国从头到尾才二十三年,但在石刻造型上却有不少创造。这一对麒麟中,左边的一只头部已经损失了,地点在丹阳胡桥张庄,又叫狮子湾。现在我们趋向把它视为萧齐的第一代皇帝萧道成的泰安陵。曾经在中央大学任教的著名教授朱希祖、朱偰父子有过考证,他们当时认为这是萧道成的父亲即萧承之的永安陵,今天树立在这儿的文保碑上写着“永安陵”,就是接受了他们的观点。在这对麒麟的西北方向,大概隔了一个小山包的距离,那个地方叫赵家湾,朱氏父子曾将那里的一件残麒麟视为萧道成泰安陵前石刻。但我们从石刻的造型与排葬的规律来看,赵家湾的应该是萧承之永安陵,我们现在看到的才是萧道成的泰安陵石刻。再次梳理一下,赵家湾石刻应该是萧道成建国后被追赠为皇帝的萧承之永安陵石刻,狮子湾的是萧道成本人的泰安陵石刻。这两处石刻的造型基本上一样,因为两组石刻相差的年代才四年,所以,当时使用的粉本、造型、加工方法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我们就把它看成是萧齐最早的石刻。

丹阳胡桥狮子湾齐高帝萧道成泰安陵麒麟(旧说为萧承之永安陵)

丹阳胡桥赵家湾萧承之永安陵麒麟(旧说为齐高帝萧道成泰安陵)

萧齐帝陵石刻的特点,可以总结为这么几点:第一,石兽体型修长、呈横S形。第二,右麒麟(背对墓葬而言)的右前肢往前伸,反过来,左麒麟的左前肢往前伸,两个石刻之间的距离约为30米,远远看过去,两个前伸的前肢好像把你挡在门外一样。这是萧齐石刻的一大特点。第三,石兽前伸的前肢爪下,有一个长着尾巴的小兽。第四,石兽两侧的双翼具有写实的风格。我们前面看到过梁武帝修陵的麒麟,双翼被刻成了一圈一圈的涡旋状,写意性很强,已经演变成装饰,但这个还是鸟翼的样子。第五,石兽胸前有分股的垂鬃。麒麟舌头不吐出来,颌下的胡须往下垂,垂了以后开始分股,可以把它叫做垂鬃,也可以把它叫做垂须。它下垂的端头是卷起来的,且往两边散开后形成圆形的一坨。赵家湾的也是一样,垂下来以后成为一个圆坨的形状。这几张照片中的石兽分别是赵家湾萧承之永安陵、狮子湾萧道成泰安陵和田家村萧赜景安陵的,都是萧齐石刻。

丹阳胡桥狮子湾萧道成泰安陵麒麟细部

丹阳云阳镇田家湾萧赜景安陵麒麟细部

丹阳胡桥狮子湾萧道成泰安陵麒麟细部

我们到丹阳去看帝陵的时候,最多的是去看丹阳胡桥仙塘湾鹤仙坳的齐景帝修安陵。这一对麒麟是目前保存最好的。这是另外一处失名石刻,但经我们考证,应该是齐明帝萧鸾兴安陵前的石刻,一眼就能判断这是萧齐的。我们今天看过一组幻灯片后,今后到现场就不要先看文保碑,碑上的介绍可能有误,希望我们能够自行判断。齐武帝萧赜景安陵的石刻,常年倒卧在水塘中,因为这些石刻都是石灰岩凿成的,在水中呆数百年上千年就会被侵蚀,如果再放一段时间,可能就看不出麒麟的样子了,甚至会以为是公园里的太湖石,因为太湖石的材质跟它是一样的。只要我们去体会,它跟我们前面讲的萧齐帝陵前的麒麟风格完全一致。

丹阳胡桥仙塘湾鹤仙坳齐景帝修安陵麒麟

丹阳建山金家村失考墓麒麟(推定为齐明帝萧鸾兴安陵)

接下来我们看萧梁的石刻。

梁武帝建国后,马上追赠他的父亲萧顺之为皇帝,并且上了文帝的谥号。之后又重新营造墓葬,号为建陵。修造建陵时因为和萧齐灭亡是同一年,所以制作这一批东西的工匠可能都还是同一批人,它保留着萧齐的风格:修长的横S型、外侧肢往前伸,双翼翅膀也还是具有相当的写实性。

丹阳三城巷西北梁武帝萧衍修陵麒麟

这一件是梁武帝修陵的麒麟。从正面看,双翼几乎是平的,都没有像我们看到的如同鸟翼那样稍往外鼓的感觉,下颌垂下来的须成了分叉卷曲的形状,越卷越小,到最后就成了尖头了,而不是萧齐那样的圆坨状,开始变形了。总之,这是建立在萧齐以及梁文帝建陵的基础上,朝着梁末石刻过渡的形制。体型还算修长,但弯曲度已经变小了。左麒麟的左前肢往后缩了,如果是萧齐的话,它应该会往前伸。前面的右肢爪下还有小兽,这个做法工匠没有忘记。经过这个过渡样式以后,马上就会迎来一批梁代晚期的石刻。

南京狮子冲昭明太子萧统安陵麒麟

这一对是狮子冲昭明太子陵的石兽,是南京地区非常难得保留下来的麒麟。昭明太子萧统是梁武帝萧衍的长子,其葬身之地就是经考古发掘的狮子冲1号墓,他的母亲丁贵嫔葬在2号墓。母子能葬在一起吗?可以,这也是当时的礼法,但是不葬在同一个墓穴里。母亲墓葬的东侧叫长子位,是专门留给长子的。如果长子后来做了皇帝,他就要葬回丹阳故里了,但昭明太子却不幸夭亡,于是死后就启动了长子位的葬法,把他和丁贵嫔葬在了同一个陵园,太子的陵叫安陵,丁贵嫔的陵叫宁陵,两者合成安宁陵。昭明太子本是继承皇帝大统的人,所以他的陵前就安放了麒麟。这对麒麟保存精美,最基本的特征是体型短小,S型曲线基本消失,头部圆大。左麒麟左前肢后缩,麒麟的四爪都翘起,工匠可能也不知道这么做的原因,所以爪下不见小兽。它的双翼被做的像一朵花,可以将之称为云朵绶带纹,这已经完全是写意的做法了,仅仅表明这里有翅膀。

南京狮子冲昭明太子萧统安陵麒麟正面

我们再看石刻的正面,虽然下颌的须垂了下来,还形成一个圆坨状,但是里面已经有好多条刻线,这开启了梁末石刻变化的先河。

南京狮子冲昭明太子萧统安陵麒麟背面

再看它的背后,原本萧齐的石刻从头部往下表示颈椎的时候会做成圆饼状装饰,就是一个一个圆形的突起。但是,萧齐石刻背上的突起只到其颈部以下、背部的中部,到了萧梁末期的石刻,圆形突起竟然一直延伸到了尾部。也就是说,跟萧齐时期的石刻形象已经有很大的变化了,也许当时的工匠都不知道为什么要装饰突起,这一部分也慢慢地趋向于写意了。

丹阳三城巷西北梁简文帝萧纲庄陵麒麟

丹阳三城巷西北梁简文帝萧纲庄陵麒麟细部

我们看梁代最晚期的简文帝庄陵石刻。这是左麒麟,只剩下身躯的前半部了。我们来看一下它的特点:第一,下颌垂下来的须依然往左右分,但是就好像见了风被吹散了的样子,不再是圆形的一坨。第二,双翼呈卷云绶带状。如果将它和昭明太子安陵石刻作一个对比,就会发现两者如出一辙。前面爪子上翘,但爪下没有小兽。这就是梁代末期麒麟的典型造型,这种造型应该说是从昭明太子安陵开始的。

丹阳陵口镇麒麟

今丹阳陵口镇是萧梁帝陵的入口。关于陵口石刻的时代,该如何判定?我们现在已经基本上掌握了萧梁麒麟的样式学特征,比如像脊椎骨一样一直到尾部的突起和卷云绶带状的双翼。看到图片我们能够判断这是梁代最末期的作品了。

接下来关于陵墓石刻的第二个话题,齐梁皇帝如何从建康到故里丹阳去祭陵?

住在建康的皇帝怎么才能去陵区?怎么才能去拜祭呢?这里有连接建康和丹阳(曲阿)的一条非常重要的人工运河——破冈渎。

六朝破冈渎路线示意图

其实这个运河的开凿历史比隋炀帝开的大运河更为悠久。当时大型的棺木和各种随葬品以及穿着丧服的家属们以及去送葬的官员们,出了都城后,到今夫子庙东南渡过秦淮河,那里有一座浮航叫丹阳郡城后航。在这里登上船,沿秦淮河往上游走,走到方山就需要一天。然后从方山往秦淮河的北原上走,接着就能到达破冈渎。破冈渎是孙吴时期开凿的人工运河,经过今江宁湖熟镇,然后一路往东翻山越岭到曲阿的西城(今丹阳市延陵镇西)。运到曲阿后进入江南河,在这里专门开了一条河道直通萧梁帝陵,这条河叫萧港,又叫萧梁河。陵口就位于江南河与萧梁河的交汇处。在进入萧梁河的入口处,两岸一边一个体形硕大的麒麟。从这里往北走不久,就是萧氏故里东城里,旁边就是陵区所在的东城里山。

最后,是关于麒麟的第三个话题,麒麟从何而来?如果先讲结论的话,麒麟是东西文化交流的见证。

南京麒麟铺传宋武帝刘裕初宁陵麒麟

这是南朝麒麟中最早的一对,地点在麒麟铺,据传是宋武帝刘裕初宁陵。今天那里的文保碑就是这么写的,叫宋武帝刘裕初宁陵石刻。但是,也有人考证认为墓主应是刘裕的儿子宋文帝即刘义隆的长宁陵。两说都有,争执不下。根据文献记载,刘裕、刘义隆父子的葬地靠得非常近。屏幕上的图片我刻意没有把两只石兽对起来,如果对起来似乎给人一种它们是一对的感觉,所以我特地把它们反过来朝着一个方向放置。我们来看一下这组图片,这两件麒麟能视作一对吗?今天石刻所在地正在拆迁,原本石刻都在民居的小院子里面。今后那个地方成为遗址公园,我们远远一看,一定会把它们看成一对。但是,作为一个研究者,我认为他们不太可能是一对,这个问题留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那么刘宋的麒麟从什么地方来?书中给我们留下了记载是“于襄阳致之”,说是刘宋的皇帝从襄阳学来的。襄阳原来属于南阳,南阳地区在东汉时期非常流行在墓葬前放置这种有翼石兽,而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则不然。所以江南地区的麒麟也好,辟邪也好,都是从襄阳学过来的。但是襄阳或南阳地区安置石兽做法又是从什么地方学来的?

美索不达米亚阿卡德王朝(前2340—前2330)圆筒印章展开图上的有翼神兽(格里芬)

我们把视角放的更远些。在今天乌克兰、黑海、里海一带,是人类文明最早的起源地之一,最早在那里活动的人叫做斯基泰人。据研究,是他们最早发明、创造出了这种神兽带着双翼形象,西方语言中叫做“格里芬”。

地中海西岸叙利亚阿勒颇出土金碗装饰中的格里芬(前14世纪)

希腊出土金片上的格里芬(前6世纪)

格里芬有翅膀,它会“飞”,这是一个比喻。它往东南西北飞,向四处传播。飞到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飞到了埃及,飞到了地中海沿岸的叙利亚,飞到了希腊,往东飞到了新疆、阿尔泰地区。

俄罗斯阿尔泰州出土马鞍装饰上的格里芬(前5—前4世纪)

新疆新源县出土铜鍑缘饰上的格里芬(前4世纪)

战国秦汉以后,以格里芬为原型的有翼神兽造型在中国越来越多见,可以说被广泛地用于各种装饰。而今河南省一带这样的东西最多,各种形象不胜枚举。因为河南地区东汉石兽特别多,所以河南的文博部门就有点走入误区了,凡是看到这种形象,全把它断代在东汉。

广州南越王墓出土双虎玉珩

江苏盱眙大云山江都王陵出土编磬虡座

最后,格里芬飞到了我们南京,飞到了建康的狮子冲、十月村和丹阳的狮子湾、三城巷,之后就没有再往南飞了,因为更南的地方已经没有皇帝了。

现在我们面对的是这块最知名的碑——萧憺碑的拓片。这件拓片已经很清晰了,到现场看的话任何人都无法看到这么清晰的图像,更何况现在还有碑亭,大门紧锁。我对这件拓片非常有感情。2002年,在带第一届研究生的时候,那时我们整个考古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加起来只有4个人,今天一届有39个人。那4个研究生入学后,我就带他们在博物馆小房间里面读这块碑。碑的每一个字我们都释读过,并且有详细的笔记。包括接下来要看到的那块后面有许多题名的碑(指萧秀西碑阴),我们当时也是用手指逐字点过的。在我们阅读后的那几年,南大博物馆就请人把这些拓片装裱了起来,原本它们只是有好多褶皱、叠压在一起的宣纸而已。这块碑应该是目前看到的六朝碑刻中保存最好、存字最多的。

吴天发神谶碑

这方碑名为《天发神谶碑》,不过是仿刻的,是辛亥革命前端方在这个碑毁了以后覆刻的作品,嵌在了今天总统府煦园的墙壁上。覆刻的时候他还把宋人胡宗师的跋和自己的题记也刻上去了。原碑是三国孙吴最后一个皇帝孙皓下令刻的。孙皓一开始尚有励精图治之心,但很快就放纵自己了,非常听信天命。例如听说了“青盖入洛”的谶语,以为自己要统一天下了,于是他带着嫔妃、百官,坐着车,过了长江,结果发现根本无法前进。实际上那个谶语的意思是说他的统治没几年了,很快就要被俘虏到洛阳了。与这个碑相似的,在宜兴善卷洞附近的山上还有一块国山碑,现在还立在原地。

梁安成康王萧秀神道东碑阳

我们现在面对的就是萧秀墓的石碑拓片。东碑的那边是阳面,西碑展示的是阴面。这个阳面我们还可以看出一些字来,但大部分都已经剥裂了,因为南朝帝王陵墓前的石刻用的石材大部分都是产自栖霞山一带的石灰岩,非常容易风化。

梁安成康王萧秀神道西碑阴

西碑碑阴密密麻麻的全是字,现在部分字还很清晰,是萧秀故吏的题名。这种题名其实很重要,可以作为研究当时官僚机构成员组成的材料。为什么研究者对这些感兴趣呢?是始于汉碑的研究,人们发现碑阴题名的这些人大部分都是一个或数个姓氏,应该来自一个或数个家族,这些家族都应该是地方上盘根错节的大族。由此,我们就能够看出汉代基层社会的面貌了。

梁吴平忠侯萧景神道西柱额

这件是萧景墓的柱额拓片。看到萧景的神道柱我就想到一个话题,如今各种书本或解说词里,都把这件东西看作是不同文化的结合体。例如,柱座上的两条小龙组成的是盘螭座,上面的柱身是罗马柱,来自地中海沿岸。最上面的莲花顶盖与佛教有关,整体看起来像阿育王石柱。

梁吴平忠侯萧景神道西柱

我想讲的是这根石柱的柱身上有一圈“绳索纹”,真正的罗马柱上没有这个图案。其实,这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墓葬的神道上一般有“标”,原先都是木质的。到后来森林资源匮乏,粗大的木材越来越少,人们就用小型木材捆绑在一起,用绳索绑住,立在那儿作为“标”。我们今天去看很多大型古建筑的柱子很多都是用小型木材拼着箍住的。所以我个人觉得绳索纹是“标”石质化以后留下来的痕迹,不一定非要追溯到希腊、罗马。

梁南康简王萧绩神道东柱额

梁南康简王萧绩神道西柱额

这两件是萧绩墓的柱额拓片。今天,萧绩墓前的石刻只留下一对辟邪,一对石柱,照道理后面还有一对石碑,但早已经没了。辟邪和神道柱后是巨大的水库,墓室应该在修建水库时消失了。

梁临川靖惠王萧宏神道西柱额

这是萧宏墓的石刻。萧宏是梁武帝六弟,兄弟二人的感情很好,他的葬礼十分隆重,墓前石刻保存的也好。1984年,蒋赞初先生当时带我们在南京周边考察时,萧宏墓石刻还全都扑倒在水塘里。后来文保人员把它们提升,捞出来以后垫了基石放在原地,今天更是修建了保护围挡,加上了玻璃罩。但是这样也引申出一个问题,即这样的保护措施是否妥当?萧宏石刻的玻璃墙只遮住了石刻的一半不到,上部还能看到。但是,江宁区上坊的所谓陈霸先万安陵石刻已经全部用玻璃挡住了,这样做其实不利于石刻的保护,尤其是夏天,雨多了就会长青苔,早晚温差大的话石头还会开裂。

梁临川靖惠王萧宏西碑侧画像

其实,所有的神道碑、神道柱的侧面都不是素面的,都有纹饰,这种做法一直影响到唐代。这是早年拓下来的萧宏墓石碑的侧面,有很多图案,做艺术史的对它更感兴趣。这个拿着武器的神兽,风风火火地往前跑,脚趾只有两个,手指头一般也是两到三个。萧宏碑侧上面的神兽就是这样的形象,下方飞起来的神兽也是,这种形象一般被叫做畏兽。畏兽用途很多,如果是飞在天上的,手上抓着一圈小锣鼓,那就是雷神。如果是飞在天上,嘴里吐水,那就是雨神。还有就是作为力士,这样的形象太多了,在中古时期非常常见。这是凤鸟。这个有两角,是天鹿。这是青龙,那个也是鸾鸟。这些在当时被用作装饰图案,十分常见。今后我们在考虑问题的时候,最好不要认为这些装饰图案与墓主会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还有,因为看到了碑侧的拜火图案,有人认为这是祆教已经传入江南的证据,我认为做这样的推断还需要更加谨慎。

梁新渝宽侯萧暎神道西柱额

这是萧暎墓前的神道石柱,只剩下一根了。我们也许记得南康简王萧绩的石刻,那两件的字全部写在额的中间,而其他的一些都是写满的,所以这也是我们今后可以考虑的一个问题。

“梁天监四年”纪年孟继孔造像记

这一件是造像记,其实已经超出了今天的主题齐梁陵墓石刻的范畴了。这方造像记上有梁的年号,“孟继孔造像记”,可是造像呢?原本它应该是一个半人高的石碑上的造像记的拓片,上面是各种佛像,下面或者背后要写上是谁造的像,这就是造像记。这一篇文字较短,再长一些的话,就要把每个供养人的名字都写上去,那样才比较有研究价值。“大梁天监四年乙酉二月朔三日,弟子孟继孔,子承基、承业敬为全家常多灾愆,信愿敬造神像一区,令得成就,愿亡者高登三塗,生者早离八难,共出苦门”。天监四年是乙酉年。传统的中国历史干支写法应该是二月某某朔,这是最标准的纪年方法。史书中一般是某年某某月某某是初一(即朔日),然后再写下去。孟继孔及二子是佛弟子,因为家中多灾多难,所以造像祈福。字写得挺好,但是内容不好。今天我们都说佛像一躯。这是一篇非常简短的造像记,也许像本身就不大,因为南方地区不流行偶像崇拜。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造像很多,有的造像碑上按照都维那、维那、邑义依次排列开来,这样的话就比较有研究意义。还有,我很怀疑这件造像记的真实性,伪刻的可能性不能排除。

梁中大通二年千佛崖题名石刻

这是栖霞山的造像题记,这个地方有中大通二年的纪年。下次我们有空去栖霞山看的时候,不光要看红叶,如果有可能的话,记得要到窟内仔细看看,里面还有不少北宋人和明人的题记。

“梁中大通三年”纪年陈霸先造像记

这是陈霸先造像记。造像记一般是有固定格式的,上为皇帝陛下、皇后、太子、百官,中为七世父母,下为当世众缘。但我相信这里提到的陈霸先一定不是那个建立陈朝的陈霸先。一方面是纪年对不上;另一方面,史书上也没有记载说他是佛教徒。这应该可能也是一件伪刻,和孟继孔造像记的性质差不多,但仍可算作旧拓。

小爨碑

大爨碑

接下来的两件,是所谓的“二爨”。这件是爨宝子碑,那边的是爨龙颜碑。这个碑原来是放在云南昭通的,时间应该是东晋到南朝初年。爨姓是南方民族的地方豪强之一,世代世袭官职。碑文内容是爨氏首领如何管理这个地方。爨宝子自称他们家世代是宁州刺史,但中原的朝廷还一直往那里派汉人的宁州刺史。所以我们光看历史文献的话就会以为这个地方牢牢地被中央把控,但是读了碑文才会发现朝廷鞭长莫及。当时很多被派往宁州任刺史的人都不愿意去,因为那个地方在中原人的眼中就是“地狱”。我们在画历史地图的时候总希望疆域越大越好,但真实的历史面貌和我们想的可能不大一样。但是,这里我们也要看到,在宁州那样的偏远地区,当地人竟然开始学汉地立碑,用汉字书写,这也能看出汉文化对他们的影响。不能用一把尺子量天下,人文学科就是这样。

“梁大同六年”纪年千佛碑

我们看这件梁大同六年千佛碑的形状,碑额上原本有孔,叫穿,据说穿一开始是为了下葬用的。这个碑的两边各有两个龙头,这是四龙缠绕碑额,是齐梁时期王侯一级能使用的石碑形制,我们今后去现场看一下萧憺碑、萧秀碑就知道了。到唐代就变成了六龙缠绕了,皇帝用八龙。我觉得这块碑很可能是一块被再利用的南朝旧碑。旁边有字,这里是梁大通六年的题记,这里是唐咸通四年的,这里还有咸通二年的,最晚的是元朝至元年间的题记。

“梁大同九年”纪年井栏

这里有一件井栏的刻铭,大同九年的水井,地点不明。跟梁武帝“舍身同泰寺”有关系吗?其实这是伪刻的。这里需要强调一下,纠正大家的一个错误观点,鸡鸣寺绝不是萧梁时期同泰寺,同泰寺旧址在今珠江路北玄武区人民政府下面,与今天的鸡鸣寺相距甚远。

明徵君碑

明征君碑。这个大字据说是唐高宗亲笔写的。碑主明僧绍是南朝宋齐之际的人士,此人把自己的宅子捐给僧人,同时请来高僧,募捐开窟造像。如今在成都发现大批造像,上世纪末在山东青州龙兴寺遗址附近发现了造像,临朐也发现了佛像的窖藏。传统观点认为这些造像都是受到了南方栖霞山造像的影响,于是一时间栖霞山造像成为研究热点。可是,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的佛教不崇拜偶像,所以凡是带有大型造像的石窟都不是南方的做法。关于栖霞山佛教造像的缘起问题,今天供职于南师大的一位青年教师曾经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他认为,在栖霞山开窟造像的人当时都是今山东青齐一带人,他们曾被强行带往北魏都城平城,就是今天的陕西大同,部分人还参与了云冈石窟的造像活动,后来被北魏皇帝放回原籍,其中有一部分人就迁到了南朝都城建康,而明僧绍与他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被称为“青齐土民”,所以主持造像的还是北人。南朝时期南方只有两处石窟寺,一处是栖霞山,另一处是浙江新昌大佛寺,浙江的那处造像最终也未完工。因此早期南方佛教造像的设计、造像艺术依然是来自北方的传统。我们要转换一下传统的思维模式。

今天的讲解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审定|张学锋

文字整理|朱智立、魏美强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