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一方水土,孕育一个地名;一个地名,承载一方文化。从山川河流到街巷里弄,从桥梁寺庙到衙府书院,地名作为历史见证、文化标志和风俗符号,标记着漫漫来路、指引着未来去路,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日前,南京市第二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公布,包括64个街路巷和46个古桥梁共110个地名入选。其中,江北新区4条路街巷,浦口区2座古桥梁,六合区6条街路巷、3座古桥梁榜上有名。江北地名,由何而来,又饱含着几多记忆与变迁?即日起,新江北报记者带您“重游”老江北,探寻老地名背后的故事。
在南京市六合区,有一个沿用了2500多年的街巷名,这条全长350米、宽20米的巷子,看起来与其他小巷并无不同。然而,它的名字就非同凡响——专诸巷。专诸——春秋时代的刺客,正是他刺杀了吴国第二十三代王僚,成功帮助公子光取而代之。
地名从何而来?
翻开《史记》,司马迁在《刺客列传·专诸刺王僚》中开篇即云“专诸者,吴堂邑人也。伍子胥之亡楚而如吴也,知专诸之能。”这里的“堂邑”,就是六合。相传专诸巷就是为了纪念出生于棠邑(今六合)的勇士专诸而得名。
专诸巷旧址位于六合区龙津桥北延安路西侧,南北向,总长约四五十米,宽仅三米左右。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2003年,专诸巷及其附近建筑整体拆迁,老专诸巷已无存。2009年,为了保护和利用有历史意义的地名,经南京市民政局等部门批准,在老专诸巷东侧,今紫霞街居委会辖区内,重新命名一条街巷为专诸巷。
专诸巷(航拍)
北至泰山路,南至环城南路,记者走进位于六合区雄州街道的专诸巷,巷子两边店铺林立,店招“包罗万象”。相对于其他旧街老巷,专诸巷似乎显得过于默默无闻。虽然来来往往的车辆和行人确实不少,但绝大多数都是本地住户,他们要么行色匆匆,要么直接跟店铺老板唠起家常,一派祥和的气氛。值得关注的是,巷内有一组铜塑像及铭文,介绍这位历史名人的事迹及相关历史事件,让专诸巷既散发着浓厚的历史人文气息,又让人感受到浓浓的烟火气。
流动的市井活化石
每个时代都有那些熠熠生辉的名人,他们以其卓越的成就和非凡的魅力,深深地烙印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的旧事承载着无尽的回忆和感慨,引发人们对过去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期许。在纷繁复杂的历史中,有一些名人的旧事令人心驰神往,也让人深感敬佩和思考。
巷内的铜雕铭文
“公子光与专诸见面后,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公子光像对待宾客一样地每天好生招待,并供养着他的全家。公子光与专诸结为知己后,推心置腹地向专诸倾吐心中的抱负和复兴国家的大计,对专诸说:‘是吴王僚非法抢夺了我的王位,我要杀死抢走我王位的人,把王位夺回来!’公子光请专诸相助,专诸慨然允诺……”《史记》专诸的故事虽然简单,但不失精彩,他的勇猛、忠诚和聪明才智永远铭刻在了历史长河中,一直被传颂着,成为了刺客文化的代表之一。
巷子很小,名气很大。记者采访了解到,很多老六合人都知道专诸巷是专诸出生的地方,不少年轻人也因为巷内铭文的介绍而有所了解。虽然老的专诸巷已因城市建设整体拆除,但新的专诸巷距原址仅20米,对老地名进行了有效的保护和传承。老街巷见证着城市的更迭,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成为流动的市井活化石,担负起向后人诉说历史传承的重任。
浓郁的地方情感
老街巷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生活的舞台。漫步于专诸巷,各色店招透出城市的活力与朝气,生活在老街巷里的人们也演绎着城市的另一种繁华。这里藏着地道美食、地道方言、特色民俗民风,既保留着市井生活浓浓的烟火气,也有着新奇的味道,编织成一幅幅鲜活的市井画卷。
巷内烟火气很浓
“吃了吗?”“买菜去啦?”……邻里间见面总是会热络地寒暄几句,孩子们匆匆忙忙去上学,大爷大妈牵着狗遛弯,带着浓浓的乡音,演绎着邻里间淳朴热忱的情谊,老街巷不仅保存着城市发展的痕迹,更传承着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乡恋,让人们得以追寻过往的记忆,感受浓郁的地方情感。
老地名是重要的文化遗产,据了解,近年来,南京市立足街坊里巷历史格局,将历史文化遗存、建筑物风貌改造、小街区规制、背街小巷整治等结合起来,植入新的商业元素、商业模式、特色文化,增强街坊里巷的主题新颖性、业态差异性、体验独特性,不断提升居民幸福感和获得感。期待老街巷焕新与城市发展的需求相匹配,将历史文化特色、现代城市风貌、生态环境提升和谐统一,不断讲出新故事,焕发新风采。
新江北报记者 韩正莲 摄影 栾晓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