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运观潮|“赤脚少年”创造历史!何杰男子马拉松夺金
来源:紫牛新闻
2023-10-05 17:16:51

在10月5日上午进行的杭州亚运会男子马拉松比赛中,中国选手何杰在40公里后提速甩开紧跟的朝鲜选手韩日龙,率先冲过终点,为中国田径第一次在亚运会上夺得男子马拉松金牌。张德顺获得女子马拉松银牌。

赛后,何杰兴奋地说:“所有中国人都在看,这场比赛必须把中国人的霸气表现出来。亚运会是一个起点,以后会越来越好。”

何杰庆祝夺冠。

赛出中国人的霸气

本届亚运会马拉松赛事,中国队共派出何杰和杨绍辉、张德顺与李芷萱四人分别参加男子和女子组角逐。其中,何杰在今年上半年的无锡马拉松跑出2小时07分30秒的新全国纪录,并成功获得亚运会和巴黎奥运会参赛资格,也参加了布达佩斯世锦赛。

在参加亚运会前还专门到云南进行高原拉练,赛前他表示,“我要给所有人看看,中国马拉松人并不差。”比赛结果也证明了何杰说到做到。

比赛开始后,何杰和队友杨绍辉就处于第一梯队中。约6.5公里后,巴林选手莱切处于第一梯队的领先位置。34岁的莱切也是一名马拉松高手,在去年的世锦赛中跑出了2小时07分52秒的成绩。

35公里时,何杰突然开始加速,让第一梯队整体提速。

39公里时,他再次加速跑在最前面,只有朝鲜选手跟上了他的节奏。最终,何杰将优势保持到终点,以2小时13分02秒的成绩夺冠,而在提速过程中杨绍辉未能跟上,以2小时13分39秒获得季军。

从2014年正式投身专业训练到2023年改写中国马拉松历史,曾当过很长时间陪练的何杰总说自己是“开窍比较晚的那类运动员”,但凭借着自律、坚持和血性,他实现了中国马拉松的突破。

领完奖后,何杰仍未平复激动的心情,“所有中国人都在看,这场比赛必须把中国人的霸气比出来。亚运会是一个起点,以后会越来越好。”

“中国马拉松的梦想,就是创造新纪录。我要给大家看看,中国马拉松不差。”

何杰在比赛中冲线。

“赤脚少年”大器晚成

1998年12月,何杰出生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平罗县灵沙乡一个普通农村家庭,他从小就展现出了出色的运动天赋,小学五年级就在校运会上拿到了800米和1500米两项冠军。

在小升初过程中,由于体育成绩不错,他被推荐到县里的中学,然后在课余时间接触业余训练。直到2014年,正在读初中的何杰遇到省队教练到基层选拔队员,随后被选入省队练习中长跑。

何杰第一次展现出自己潜能和血性的是2014年宁夏回族自治区运动会那场5000米比赛。当时15岁的何杰在第二圈就被踩掉跑鞋的情况下,赤脚忍痛跑完剩下的10圈,最终夺得银牌,赛后被教练背下田径场。

仅仅隔了一天,脚伤未愈的何杰再次站上10000米起跑线,又拿下一枚银牌。也就是在那次比赛后,这位“赤脚少年”的能力开始被外界所关注。

但遗憾的是,在那届宁夏回族自治区运动会后,这位“赤脚少年”遭遇瓶颈期。2016年—2017年,宁夏和山东进行体育交流合作,何杰以陪练的身份到山东队跟随名帅朱树春,成绩开始有所提高。

那个阶段,他在训练中主要给孙振雷做陪练,用他自己的话说,“跟他们一起的时候,教练不停地把你‘拽’起来,那段时间有了很大提高。”

改练马拉松成就精彩

真正决定何杰命运的,是在结束陪练生涯回到宁夏后,何杰说:“回到宁夏后,教练分析了我各方面的身体条件,说我能吃苦、有氧能力强,但是在绝对速度方面不占优势,就把我改到马拉松了。”

正是因为改项的决定,何杰找到了更加匹配他能力的舞台。

2018年长春马拉松,何杰在自己的“首马”就取得2小时28分的成绩;2019年,他跑出了2小时18分35秒;2020年南京锦标赛,他将自己的最好成绩又提高了3分钟;2021年徐州马拉松,何杰跑出了2小时12分的个人最好成绩;2022年,他在柏林马拉松上再将自己的最好成绩提升了接近1分钟……

2023年3月19日,何杰在无锡马拉松跑出2小时7分30秒,一口气将任云龙在2007年创造的2小时8分15秒的全国纪录提升了45秒,帮助中国马拉松进入“207时代”。

在教练肖丽看来,何杰突破的原因在于他的自律和血性。“他具备了优秀运动员的特质,有一种不认输的血性,而且在所有我带过的运动员中,他是最主动地制定训练方案,能够坚持大运动量训练的。”

杭州亚运会夺冠,何杰的下一站将是2024年的巴黎奥运会。“这么多年,中国马拉松的梦想就是创造新纪录,给大家看看中国马拉松并不差。我们所有人一直在冲击,还是要走出国门,创造更好的成绩。”何杰说。

扬子晚报/紫牛记者 黄啟元 黄夕寅 杭州报道

校对 李海慧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