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南京大学苏州校区2023产业科技创新大会在南京大学苏州校区举行。来自各高校院所、知名企业的专家学者相聚太湖之滨、庄里山畔,共同探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新路径和新模式。本次大会以“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为主题,标志着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全面正式启用。
南京大学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谭铁牛在致辞中指出,从虎踞龙盘的金陵城到人间天堂的平江府,百廿南大深沉隽永的报国情怀、历久弥新的诚朴精神、矢志不渝的卓越追求始终不变。我们要让苏州校区成为发展壮大新工科的主阵地、实现跨越发展的新引擎、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培养产业科技拔尖创新人才的新平台、吸引全球优秀人才的聚集地。南京大学必将继续与苏州一道以奋发之姿共赴新的“赶考”之路,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推进“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曹路宝指出,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三大强国战略的重要交汇点,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苏州校区必将开创苏州高质量发展、南京大学内涵式发展新局面。苏州将一如既往服务好校区建设,希望南京大学苏州校区立足“南大所长、苏州所需”,强化“新工科”特色优势,与苏州深化合作,共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不断增强创新驱动发展的源头贡献力。
南京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谈哲敏指出,南京大学将充分利用苏州校区建设这一机遇,牢牢把握世界科技进步大方向和全球产业变革大趋势,紧密对接国家与区域发展需求,着力强化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努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大力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助力我国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助力江苏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助力苏州的产业创新集群融合发展,更好地推动一批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成果落地,为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打造“南大-苏州”样板。
苏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吴庆文指出,建设高水平大学是促进教育、科技、人才融汇发展的有效方式,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全面正式启用为苏州未来发展带来了无限的憧憬和希望。近年来,苏州积极探索创新转型,打造创新人才荟萃、创新主体集聚、创新活力迸发、创新成果有为的开放包容的产业科技创新环境。今后,苏州将致力于更好地服务南京大学在苏州的科技创新,与南京大学携手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据悉,面向国家战略和区域产业布局,南京大学苏州校区聚焦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生命健康、生态环保等领域“卡脖子”问题,大力推进新兴学科和专业建设。目前已开设智能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智能化软件)、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数字经济4个本科专业,以及人工智能、软件工程、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子信息、国民经济学、情报学、资源与环境、材料与化工等研究生专业,紧密对接信息技术、光电科技、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领域对人才的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截至2023年9月,南京大学在苏州校区已成立7个学院,分别是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智能软件与工程学院、集成电路学院、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能源与资源学院、前沿科学学院、南赫学院;成立9个研究院,分别是环境与健康研究院、深空探测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功能材料与智能制造研究院、绿色化学与工程研究院、全球人文研究院、空间地球科学研究院、现代药学与工程研究院、全球知识产权研究院、考古文博与中华文明研究院;成立4个研究中心,分别是声功能材料与应用中心、数据管理创新研究中心、视觉计算与智能感知研究中心、高端控制与智能运维研发中心;重点打造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功能材料与智能制造、化学医药与健康工程、地球系统与未来环境、数字经济与管理科学五大学科群。
苏州校区与南京各校区实施同一院校代码、同样大类招生、同步分流机制、同享培养资源、同等毕业证书。苏州校区的大一新生将和南大其他同学一样,在大一阶段入住具有南大百廿传承的鼓楼校区。为期一年的寻根性培养之后,学生大学阶段的后三年在苏州校区就读。
记者了解到,依据苏州市委市政府发布的《关于支持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加速引进高端创新人才的若干意见》,南大将与苏州共同启动实施“姑苏创新百人计划”,并积极开展对外合作,全面推进江苏省集成电路先进制程工程技术联合实验室、中移南大云计算联合实验室等一批高端科研平台建设。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甜子
摄影 佘治骏
校对 王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