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眼成绩单的背后:全面解读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江苏特色实践
来源:紫牛新闻
2023-09-20 08:08:23

9月19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努力推动江苏在高质量发展中继续走在前列”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推动文化事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专场。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兼省文物局局长,南京博物院党委书记拾峰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详细介绍在推动文化事业产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江苏特色实践。

拾峰表示,省文化和旅游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提出用文化的理念发展旅游,让旅游更有“诗意”;用旅游的载体传播文化,让文化走向“远方”,围绕“为什么融、融什么、怎么融”,谋划并探索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从理念走向行动,形成了具有江苏特色的探索实践。

用“融”的思路谋划文旅布局

在研究编制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时,注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结合、人文资源与旅游业态融合,提出构建以江河湖海为脉络的“两廊两带两区”文旅发展布局。

去年以来,相继制定出台世界级运河文化遗产和滨海生态旅游廊道、扬子江城市休闲和陆桥东部丝路旅游带以及沿太湖生态文化旅游区等建设实施方案,很快还将出台沿洪泽湖生态文化旅游区建设实施方案,系统推动沿江沿河沿湖沿海文旅联动发展、特色发展,将江苏文旅融合发展布局由“设计图”转化为“实景图”、让“大写意”成为“工笔画”。

在一系列规划引领下,苏州古典园林、黄海湿地、兴化垛田、江南水乡古镇等具有独特性、代表性的文旅地标进一步提升了国际影响力,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度假区已初步建成,30个江苏文旅地标入选文旅部长江主题国家级旅游线路。

省文旅厅组织的全省文旅资源普查已历时两年,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共登记文旅资源单体113万个,建立9个主类和大运河、长江文旅资源专题数据库。

用“融”的理念拓展文旅领域

牢牢把握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的规律特点,从中找到契合处、结合点,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坚持优势互补、相得益彰,让文化和旅游“融”得自然、“合”得协调,持续释放“1+1>2”的效应。

艺术与旅游融合,出台全国首个《关于推进小剧场建设的指导意见》,连续开展省级示范小剧场和小剧场精品剧目认定,大丰荷兰花海《只有爱•戏剧幻城》、建湖线下“淮剧小镇”、东台西溪《天仙缘》实景演出等成为文旅融合新标杆项目。

文旅公共服务融合,创新实施公共文化服务“双千计划”,提出“十四五”期间在全省打造1000个城乡最美公共文化空间,目前已认定606个,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融入居民日常生活的同时实现居民游客主客共享。比如,省文化馆“新街口文化客厅”、东台市图书馆等成为居民游客近悦远来的文化驿站。

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江苏行动方案》《关于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启动“新四军东进北上”革命文物主题游径工程,创新开展“博物知旅”主题活动和“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活动。

用融的“路径”深化文旅创建

注重把增加旅游功能贯穿融入各类文化创建项目之中,把增加文化底色和特色贯穿融入各类旅游创建之中,引导各地将更多文物和文化资源纳入旅游线路、融入旅游景区景点。

“国字号”文旅创建走在全国前列,全省现有国家5A级旅游景区25家、旅游度假区9家,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8家、生态旅游示范区6家,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60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2家、旅游休闲街区6家、文明旅游示范单位4家。

在全国率先出台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指导意见、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项目建设指南,并认定首批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单位24家、首批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培育项目15个。

用“融”的办法打造文旅品牌

整合利用具有突出意义、重要影响、重大主题的文化文物资源,突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培育打造一批引导性强、影响力大的项目品牌和鲜明标识。

创新举办的戏曲百戏(昆山)盛典成为全国戏曲交流传播的标志性活动并获评文旅部改革创新十佳案例,面向全国构建的“抱石风骨”“悲鸿风度”“散之风神”美术书法品牌体系形成全国影响力。

成功举办四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累计有47.6万人次走进现场,线上受众超8.2亿人次,打造了国际国内有影响的传播运河文化、展示运河带来美好生活的品牌载体,再过两天第五届运博会将在苏州精彩启幕。高水平建设运营的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正成为旅游网红打卡地。

聚焦“水+文化”鲜明特质,提出并打造“水韵江苏”文旅品牌,设计推出“水韵江苏•有你会更美”新标识,组织拍摄制作专题旅游宣传片,策划推出《游遍江苏》《传承人》《你所不知道的“水韵江苏”》融媒体栏目,建好用好“水韵江苏”全球传播中心,旅游广告亮相央视和重点高铁站,带动综合曝光量突破95亿人次。

用“融”的举措激活文旅市场

积极营造文旅融合消费新场景、创新文旅融合消费新模式,充分释放文旅市场主体活力,让文旅消费成为助力全省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新引擎。

着力强化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建设,创成国家级集聚区12个、省级集聚区45个,全省各地涌现出“夜之金陵”“姑苏八点半”等一批夜经济品牌。

创新举办史上最长文旅消费推广季,累计曝光量超4.2亿人次,今年又推出“1+16+N”项活动,获评文旅部国内旅游宣传推广十佳案例。

实施“云上博物”“炫非遗”“全息5G大运河”等一批智慧化文旅融合项目,其中社保卡文旅“一卡通”融合改造工程获评文旅部数字化创新实践案例。

在政策“组合拳”和各类活动综合效应下,我省文旅市场强劲复苏,今年1-8月全省接待境内外游客6.58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8700亿元,按可比口径分别较2019年同期增长11.3%和3.2%,高于全国30和20个百分点左右;文旅消费总额3451亿元,占全国近10%、占比全国第一。

下一步,全省文旅系统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坚定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以感恩之心、实干之姿、奋进之态,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在新征程上推动文化和旅游高水平融合、高质量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文旅力量。

推出更多高品质文旅融合产品

创作推出更多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激励人们奋发前行、体现江苏特色水准的优秀艺术作品,持续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深入实施“双千计划”“送戏下乡”等文化惠民工程,推动文旅产业提质增效、提升竞争力,把文旅发展成果转化为人们美好生活品质。加强文化和旅游业态融合、产品融合、服务融合、市场融合,挖掘用好全省文旅资源普查成果,推动“国字号”文旅创建继续走在前列。

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

深入实施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加大考古发掘和研究阐发力度,加强文物、古籍、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做好非遗系统性保护并挖掘其价值和智慧。强化数字赋能,推出更多“传统文化+创意+科技”精品力作,打造更多虚拟现实、3D光影秀、无人机表演等体验性强的智慧文旅项目,通过发展“新场景”“新业态”“新经济”,让中华文化更多融入现代生产生活。

展现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独特魅力

完善“两廊两带两区”文旅发展空间布局,精心打造更多体现文化内涵、人文精神的旅游精品,把“水韵江苏”江河湖海之美全景绘就展现出来。一体推进大运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高质量编制《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保护规划》以及文物、非遗、文化价值阐释“1+3”专项规划,推进打造南京博物院南院项目、淮安里运河“百里画廊”、南京(中国)长江文化博物馆等标识性项目,推出“长江百景” “运河百景”标志性文旅产品和长江文化旅游精品线路,省市联动举办长江文化节,推动运河长江千年文脉焕发新的神采。

推动江苏精彩传得更远更广

加强文创产品开发,拓展教育服务功能,更好发挥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等传承文明的重要作用。深化我省与世界各地文明交流互鉴,完善文化交流精品项目库,实施好“文化丝路”计划,办好“一带一路”·2023苏州手工艺周、中国西班牙文化和旅游年等文旅活动,持续推进江南水乡古镇、中国明清城墙、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联合申遗。加大文旅资源境内外宣传推介力度,打响“水韵江苏”文旅品牌,让江苏成为展示中华文明、东方神韵的重要窗口。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校对 王菲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