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八千里,传说中的“新疆海鲜”真的来了!除了尼勒克县的三文鱼,这一季“新鲜上市”的还有青蟹、澳洲龙虾、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斑节对虾……
谁能想到,新疆的水产品有朝一日能销售到江南“鱼米之乡”,甚至外销到了俄罗斯、马来西亚和日本?如果李白再世,目睹这样一幅魔幻现实主义色彩十足的场景,不知道绣口又能吐出多少绝世佳作。
从产地角度来看,这些来自新疆的水产品严格意义上似乎不能称之为“海”鲜,更准确的称谓应该是“新”鲜。而从天山脚下来到瘦西湖畔,“新”鲜需要跨越的何止是这8000里路的物理距离?换言之,把这样一个大胆的理想变成美好的现实,背后需要怎么样的支撑?
资源禀赋:中国可供利用的盐碱地高达5亿亩,其中超过1/3分布在新疆。
政策支持: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打响了“第一枪”,推进低洼盐碱地养殖。农业部也出台多个文件,明确提出“积极发展盐碱水养殖”。
科技引领:盐碱地可不是灌上水就能养殖水产的。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攻关,包括物流环节的黑科技,同样值得大书特书。
“一个都不能少”的还有:国家多年来持续对西部基础设施的巨大投入让“西鱼东吃”在物流环节成为可能,全民消费能力的提升让“新”鲜不愁市场……
来自新疆的三文鱼摆上扬州的货架
一言以蔽之:把这一切变为现实,需要的是一个伟大的国家。
我们看到的表象是“新”鲜热销,是世世代代受困于盐碱地之贫瘠的牧民华丽转身成了渔民,而背后蕴含的大文章,是5亿亩可利用盐碱地一点点变成“大国粮仓”,是进一步保障粮食安全、治理生态环境、助力共同富裕……“新”鲜走红折射的其实是新疆乃至我们这个国家的无穷可能。
关于物质匮乏年代的记忆和喟叹已经很难得到年轻人的共鸣了;如今,“新”鲜上了餐桌无疑让年轻人更难以和长辈共情。
这是时代的进步,不必苛责年轻人“忘本”。由小见大,来自新疆的“新”鲜,和最近引爆网络的华为MATE60一样,对于年轻人其实都具备同样的意义:从细微之处折射时代进步。相信,新疆三文鱼的唇齿余香和华为MATE60的时尚便捷,最终都会演变、升腾为年轻人心中丝丝缕缕的爱国情愫。孙庆
校对 李海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