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初,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人海之间:海洋亚洲中的中国与世界》出版上架。本书由著名史学研究者杨斌著作,他是美国波士顿东北大学博士,美国历史学会古登堡奖获得者,师从美国历史学会前任主席帕特里克•曼宁。现为香港城市大学中文及历史学系教授,西泠印社社员,研究方向为中国史、全球史、科技医疗史及海洋史。所著《海贝与贝币:鲜为人知的全球史》获第17届文津图书奖推荐。
《人海之间》将历史研究的视角放在了中国与印度洋之上。在当代学者的研究视野中,古代中国往往被视为陆地国家,杨斌则认为古代中国同样也应该被视为是海洋国家,而且是海洋大国,历史文献资料显示,古代中国在与世界的交往过程中,海洋承担着极为重要的角色,1600多年前,法显浮舟从印度洋取经归国;1300多年前,义净成为第一位经海路完成中国-印度航程有名有姓的中国人;八九百年前,中国制造的海舶在广袤的印度洋上驰骋,中国的技术在东南亚和印度洋扎根。与此同时,“海底磁山”、“美人鱼”以及“人参果”的故事也辗转从西向东流传到中国,演化为中国的文化传统。这一切,正是郑和七下西洋的先声。然而,郑和之后,中国海舶再也不出马六甲海峡,中国和印度洋渐行渐远,为什么古代中国最终失去了印度洋?在这本书中或许能寻找到答案。
本书的编辑介绍到,在研究“海洋中国”的相关著作中,热门研究课题一般是东海、南海,杨斌将叙述重心放在印度洋上可谓是别出心裁,印度洋是古代中国所能达到的最远航程、“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目的地;也是当代中国能源及航道安全的重大关切、“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关键节点。我们不能漠视印度洋,更不能“遗弃”印度洋。
《人海之间》以“船”“物”“事”“人”为主题,将全书分成四个章节,其中还涉及到不少颇有趣味性的历史点,千金难买的龙涎香是怎么从印度洋漂洋而来,海岛奇珍椰子对古代中国人的生活有着怎样的影响,唐宋时期的人们如何穿越印度洋……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李伯重认为,凭借二十多年在海洋史、全球史研究中积累的坚实底蕴,杨斌教授用简洁、轻松的文字,把中国和亚洲海洋史上最有意思而且也最重要的一些话题,写成了本书所收的多篇文章。相信广大读者将会以愉悦的心情阅读此书,从中了解这个领域中的最新研究成果,发现一个先前可能不知道的世界。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沈昭
校对 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