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票房破9亿美元的诺兰新片 《奥本海默》与在央视、江苏卫视热播的纪录片《程开甲》悄然联动。电影中的物理学牛咖,都与程开甲关系匪浅。程开甲院士是我国唯一同时获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八一勋章”“人民科学家”“改革先锋”六大国家级荣誉于一身的伟大科学家。
23位“两弹一星”元勋,大家比较熟悉的是邓稼先、钱学森等,而对于程开甲更多的是“只闻其名,不知其实”,其科学家精神值得被更多人知晓。近日登陆央视纪录频道(CCTV-9)的纪录片《程开甲》,就首次全景式深入展现了这位从江苏吴江走出来的“两弹”元勋程开甲的一生。记者采访就从打开程开甲的“最强大脑”朋友圈开启。
奥本海默是他的“师兄”,
朋友圈云集顶尖物理学家
纪录片《程开甲》的总导演、总撰稿徐扬向记者介绍说,这是一部“硬核”的纪录片,片中有关于中国首颗原子弹“塔爆”试验、首次空投试验、首颗氢弹爆炸试验、首次原子弹和导弹“两弹”结合试验、首次地下平洞核试验、首次地下竖井核试验“六个首次”的珍贵画面,讲述了程开甲和他的团队在这些试验过程中的技术攻关,同时也勾勒出新中国核武器事业发展的大致脉络。
《程开甲》摄制幕后
程开甲生于中国最动荡的时刻,曾在浙江大学学习物理,20多岁赴海外留学,跟随物理学大师波恩学习。前途一片光明的程开甲却在新中国成立后,毅然回到祖国。扬子晚报记者还记得,在“2017-2018影响世界华人盛典”颁奖典礼上,“1950年,我回到祖国,有幸能在国家从贫弱走向富强的艰难历程中,为国防建设尽些绵薄之力。”当时已100岁的程开甲通过视频表示,今天这个荣誉也同样属于那些默默奉献的国防建设者。2018年,程开甲病逝于北京,享年101岁。
有趣的是,同期热映的电影《奥本海默》讲述了美国科学家奥本海默如何带领众多物理学家科攻坚,最后制造出原子弹的故事。许多人发现,程开甲的朋友圈也在这部电影中打开。其实奥本海默就是程开甲的“师兄”。诺奖得主玻恩,奥本海默在哥廷根大学时的导师,是程开甲在爱丁堡大学时的导师,师生共创“程-玻恩”超导电性双带理论。诺奖得主爱因斯坦,奥本海默的导师与知己,是程开甲导师玻恩的二重奏搭档、对方辩友。诺奖得主海森堡,曾与奥本海默分别为德、美造原子弹,程开甲敢于“叫板”的同门师兄。
后来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玻恩和他的好友们,科学家狄拉克、爱因斯坦、玻尔、薛定谔,程开甲的同门师兄弟海特勒、泡利、索末菲、海森堡、彭桓武……程开甲在欧洲学术界的“朋友圈”,几乎云集了当时世界上最顶尖的物理学家。
这还没完,诺奖得主狄拉克,量子力学奠基人之一,奥本海默最为敬服的好友,也是程开甲恩师玻恩的好友;诺奖得主薛定谔,与狄拉克共同获奖,程开甲恩师玻恩的好友;诺奖得主玻尔,量子力学开山祖师爷,奥本海默的好友,也是程开甲恩师玻恩的好友。
1948年,在瑞士苏黎世大学召开的低温超导国际学术会议上,程开甲与同门师兄海森堡展开一场激烈的论战。海森堡早在1932年便摘得诺贝尔奖,是物理界响当当的权威。由于观点相左,海森堡当场与程开甲争论了起来。程开甲不但英文好,而且在浙大时选修过德文,考试拿了90分,他时而英语、时而德语应战。师兄弟“同室操戈”,大会主席泡利当起了“裁判”,却也难断输赢。
玻恩听闻此事,对程开甲大为赞赏,他向程开甲讲述了爱因斯坦挑战传统的故事。有趣的是,玻恩和爱因斯坦是生活中的挚友,钢琴—小提琴二重奏的默契搭档,却是学术上互不相让的论战对手。
从连年留级到学霸逆袭,
他又为何放弃高额年薪回国?
从艰苦求学、立志报国、归国从教,到领受使命、隐姓埋名、为国铸甲,程老101岁的人生旅程中,有着太多感人至深的故事。总导演徐扬表示,这样鸿篇巨制的‘家国故事’如何讲好,压力和动力并存。摄制组在严格遵守有关保密规定的前提下,辗转新疆、青海、贵州、广西、浙江、河北、北京等地,并委托英国摄影团队拍摄,取得了大量珍贵画面。
在青海“221厂”,摄制组一处处寻觅当年的厂房、车间、爆轰基地、地下指挥中心以及运送原子弹的专线小火车的火车头;沿着程开甲大学时代随着浙江大学走过的漫漫西迁路,摄制组踏足杭州西湖之畔的美丽校园、西天目山茫茫林海中的古刹、广西宜山当年日军大轰炸的山岭、贵州湄潭古镇上的文庙与旧宅;反复与保存学籍档案的爱大图书馆沟通,找出上世纪40年代程开甲在英国爱丁堡大学求学时期的博士毕业论文和学位证,并拍摄留存……总时长150分钟的纪录片,大量珍贵文献和影像资料被深度挖掘、得以公开。
“开甲”之名,原本承载祖辈荣登甲第、光耀门楣的厚望,却似乎注定他的一生,为华夏铸造盾甲。片中,据程老自述,“‘开甲’这个名字,不是我出生后为我取的,是祖父为程家第一个孙子预备的,1918年8月2号,祖父去世,第二天,我出生了,就领了‘开甲’之名。”
家道中落成了他不得不面对的命运。八岁那年父亲突然去世。母亲董云峰身为偏房,在家中再无地位可言。有一天,母亲也留下一个恸哭着远去的背影,离开了程家。猝不及防的生离与死别,把小开甲变成了一个孤僻而又贪玩的学童。在绸业小学他常常倒数第一,因为二年级留级两次,连续三年老坐同一张板凳,被全校上下戏称“年年老板”。
成长道路上遇到的一个又一个引路人,国难当头唤起的报国之志,让程开甲从此发愤苦读。浙江省嘉兴市秀州中学校长李新浩回忆说,“当时他的努力程度可以算得上我们学校是No.1,他之所以能够成为学霸,关键是他努力学习,刻苦钻研。”
程开甲在浙大的成绩单
1939年之后,法币贬值、物价暴涨。程开甲只能靠学校发给的微薄贷金维生。但有一项开支,他每月都比其他同学多几倍,那就是夜读的灯油钱。为省油钱,每晚他都把桐油灯的灯芯拨到最小,灯光昏暗,油烟常常熏黑了鼻子。
1946年8月,程开甲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后获哲学博士学位,任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是什么让他放弃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750英镑的年薪回国?当时英国人均年工资才100英镑。
“看到中国人敢于向英国军舰开炮,击伤了英国军舰‘紫石英’号,我第一次有了‘出了一口气’的感觉。看完电影走在大街上,腰杆也挺得直直的。”在英国看到“紫石英”号事件新闻电影,让程开甲作出一个决定:“回国”!直到晚年,每每回忆起这段往事,程开甲仍会激动不已,流泪哽咽。
离开英国那天,玻恩亲自把他送到火车站,依依惜别。程开甲的行囊中,除物理学专业书籍之外,还有买给夫人高耀珊的一件皮大衣。这件皮大衣,背后有一段辛酸的故事。程开甲毕业后第一次领到薪水,就去商店给夫人选购衣服。当他把支票递过去结账时,老板轻蔑地打量他,根本不相信中国人买得起这样价值不菲的商品,专门打电话向银行询问,得知程开甲是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的研究员,这才把皮大衣交给他。这件事,再一次刺痛了程开甲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核爆炸试验现场(左三为程开甲)
奥本海默消失在阿拉莫斯,
进入罗布泊的程开甲们也消失了
奥本海默造出的原子弹,成为有核国家扬威世界的工具,麦克阿瑟曾叫嚣要把原子弹投到中国,面对超级大国核威胁、核垄断,当时毛泽东主席拍板造原子弹。
1964年10月16日,伴随一声惊天巨响,原子核裂变的巨大火球和蘑菇云升上了戈壁荒漠的上空,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展示了中国的国防实力,为中国在决定世界和平、制止战争、抵制霸权等国际事务中争取到了一个大国应有的话语权和决定权。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凝聚了无数国防科技工作者的贡献,程开甲院士就是他们中的卓越贡献者。
1957年南京大学物理系合影(第2排右6程开甲)
“开甲同志,北京有一项重要工作要借调你去,你回家做些准备,明天就去报到。” 纪录片开头一幕,在南京大学物理系从事理论物理的教学和研究期间,南京大学校长郭影秋递来的一张神秘小纸条,改变了程开甲的人生轨迹,他为此隐姓埋名二十年。
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所
在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所,等待他的,是一项绝密的国家使命:“要你来,是搞原子弹的。”断绝社会交往,离开故土妻儿,不参加学术会议,不发表学术论文,作为科学家的程开甲将从此销声匿迹。进入阿拉莫斯的奥本海默消失了,进入罗布泊的程开甲们也消失了。
挑战无人区,程开甲们面临着常人难以想象的极端环境。五六月份的罗布泊,狂风动辄十级以上,所到之处帐篷全被掀翻,飞起的石头能将汽车的玻璃和油漆全部打掉。七八月份酷暑,中午地表温度高达60-70℃,即使躲进帐篷,也犹如蒸笼一般,没几天就要脱一层皮。穿着防护衣汗流如注,有人训练没多久就体重暴跌。场区唯一的水源孔雀河,又涩又咸,喝了就拉肚子。但为了伟大的目标奋斗,全体人员斗志昂扬。这段生活成了永远的记忆。
巨型蘑菇云腾空万众欢呼,有意思的是,纪录片还揭秘,罗布泊与北京之间的专线联络,采用了一套既隐秘又形象生动的密码暗语。在这套暗语中,中国原子弹有个“芳名”——“邱小姐”,取“球”的谐音;正式爆炸试验时称 “老邱”;原子弹装配为“穿衣”;插接雷管为“梳辫子”;在装配间和在塔上密闭工作间分别为“住下房”和“住上房”;气象称“血压”;起爆时间称“零时”。
对于原子弹这一军事绝密工程,当时的有核国家都采取了最严格的保密措施。玻恩的得力助手、程开甲的同门、电影《奥本海默》中参与“曼哈顿计划”的福克斯,竟是苏联超级核间谍。物理学家福克斯因为涉及将原子弹核心机密泄露给苏联,被判14年监禁,媒体称其为“最危险的世纪间谍”。美国科学家卢森堡夫妇也被指控向苏联提供技术情报,而被电刑处死。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校对 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