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草西施”,“行走的招生广告”……“村播”里的这些年轻人,正在追光而行
来源:紫牛新闻
2023-09-12 15:30:00

她在大山里挖虫草火遍全网,现在生活大有改善的她也不忘告诫孩子“真正的虫草和松茸在书本里”,一定要好好学习;用玉米当麦克风拍出土味视频爆火网络,被称为“行走的招生广告”的“农大丁同学”,也在学习用锄头写出“论文”……9月12日,以助力乡村振兴为目标的首届“快手追光大会”在北京召开 不少知名快手“村播”走上舞台,娓娓道来自己的故事,而快手联合创始人杨远熙在演讲中表示,快手平台上的“村播”群体,正在成为乡村振兴独具特色的人才力量,越来越多年轻人借助短视频和直播助力乡村经济发展、文化出圈。2022年有超过8.7亿个农产品订单经由快手发往全国各地,同比2021年增长55%。

迷藏卓玛:从“不务正业”到“带头人”,步履不停

卓玛被粉丝们亲切称为“虫草西施”、“松茸西施

看到雪地里冒出一寸大小的黑尖尖,迷藏卓玛双膝跪地,一点一点扒开泥土,将一根虫草小心翼翼捧了出来,轻轻掸去尘土后,手拿虫草绕着眼睛画了一圈。

“这是我们的当地风俗,这样画一圈能让眼睛更明亮,以后就可以找到更多的虫草了。”她随后将那堆泥土抚平掩埋,“明年就还能长出新的虫草来,如果不掩埋就有可能破坏植被,长此以往,下一代、下下一代就挖不到这些宝贝了。”

1997年出生于四川甘孜州稻城县贡沙村的迷藏卓玛,是个土生土长的藏族姑娘。她原名叫格绒卓姆,在快手上她给自己取名为“迷藏卓玛”,意为迷人的藏族姑娘卓玛。

2017年5月的一天,迷藏卓玛在快手上发布了一条视频,内容是她和母亲在山上寻找、采摘虫草的过程。当时山中信号很不好,她一直爬到海拔五六千米高的山顶,才把视频发了出去。第二天,卓玛“惊呆了”,几十万的播放量,新增粉丝数千,还有几百人私信问她虫草价格。

感受到网络的影响力后,卓玛和丈夫老杜决定关闭他们在县城里开的小饭馆,回到大山全身心投入做短视频卖山货。

他们的决定遭到亲朋好友的一致反对,“一部手机怎么可能把农产品卖出去,你们这是不务正业。”当时村里的同龄人除了在外地求学,就是在稻城景区、县里打工,亲友们认为做个服务员每个月还能拿到两三千元现金,这可是实实在在明明白白看得到的。

卓玛和老杜一条心,还是下定决心“干”。2018年,卓玛的村子也连上了网络,“信号好了,抬手一键就可以发视频了。”通过她的镜头,网友们不但领略了雪山美景、壮阔冰川,还云体验了藏民盖房、放牧藏香猪、起舞放歌,以及采虫草、挖松茸的日常生活场景。

卓玛和她的老公老杜

这些原生态的乡野视频得到了众多网友的关注和青睐,有人主动找到卓玛购买虫草松茸及当地特色山货。那时恰逢快手直播平台兴起,直播电商业务迅猛发展,卓玛赶上了“村播”爆发期,在强大的流量加持下,她迅速打开了当地农产品的销路,于是自家的、连同亲友及周边村民家的农产品都销售一空。她不但帮助村民解决了山货滞销的问题,还打破了大山里的产品完全依赖收购商定价的局面。

有了直播卖货渠道,卓玛和老杜在2019年成立了合作社,全乡都是合作社的成员,村民是合作社最直接的受益者。当虫草和松茸季来临的时候,合作社以高于收购商的价格,把村民手中的山货收集起来,集中销售。

之前在售卖山货上村民们是吃过亏的。拿松茸来说,收购商的定价是100元一斤,卓玛他们则以每斤120元的价格购买,合作社精选出来后在电商渠道分等级销售。

卓玛所在的稻城县贡沙村有60多户人家,她每年都会去家家户户收购山货,仅五、六两个月就可以帮助每个家庭平均增收几千元。

卓玛在合作社收到村民们送来的松茸

入驻快手6年,卓玛发布了500多条短视频,做了200多场助农直播,家乡的农产品虫草、松茸、藏香猪、牛肉干通过她的手机走向了全国各地。“一年直播下来能有几万订单,我们合作社一年的销售额有四五百万。”

卓玛名声在外后,有不少公司、机构来找她签约直播带货,都被她一一拒绝。“我掌控不了这些产品的质量,如果把不好的东西卖给粉丝我会良心不安,会很不快乐,我只能挣踏踏实实的钱。”

卓玛有一对儿女,她说她和老公现在所做的一切也都是为了两个孩子。卓玛从小吃过苦,结婚时家里连碗和筷子都没有,她和老公白手起家走到今天。她自己吃过的苦不想让两个孩子再吃,她希望孩子们有更好的生活,能接受更好的教育,“真正的虫草松茸在书本里。”

卓玛和女儿、儿子在一起

自己的兜里有钱了,卓玛不会撇下家乡土地上的同伴。作为95后“新农人”,也是村子里的第一个“村播”,卓玛从一年卖出几百根虫草到现在一年可以售出上万根,她带动了周边村民提高收入。现在已是快手“幸福乡村带头人”的她,表示自己将继续扎根自己家乡,“继续带领村民们增收致富。”

农大丁同学:当下“把地翻好”,还想读个硕博

丁同学希望做个有文化底蕴的“村播”

“新农人”不仅仅活跃在农村。距离她的家乡四川甘孜州850公里之外的云南,“农大丁同学”也从土地里挖出了许多宝贝。

“欢迎报考云南农业大学,我们这里真的不需要天天挖地。”“嗨,那边开机器的声音小点儿。”去年6月,农大丁同学的这条颇具强烈反差感的视频在网上得到广泛传播,不少网友戏称这条“反向”宣传视频为“招生减章”。

于是,在今年为云南农业大学招生打call的视频里,校园的菜地边、果树下,农大丁同学用玉米当麦克风,感叹着“吃不完,根本吃不完”、“快来我们学校吧”,再配上“格桑拉”的背景音乐,这段充满乡土气息的“土味”视频,魔性烧脑。

“农大丁同学”是丁习功的网名,00后,现在是云南农业大学中草药专业的大三学生。

丁同学对“招生减章”的说法不太认同,觉得他的系列招生宣传视频发布后起到了明显效果。“2022年农大的报到新生中,有三分之一是看了我的视频才报考农大的。”

今年的“吃不完,根本吃不完”视频一亮相,又被网友称为“招生加章”。

被誉为“行走的招生广告”后,丁同学被清华隔空喊话:“农大丁同学,没你不行!我在清华等你来。”就在今年8月,丁习功和几位同学真的一起来到清华并挖地实践,清华给他留下了“开放、包容”的深刻印象。

丁同学今年8月在清华大学实践留影

平日在农大除了上课、做实验,丁同学还会跑去田地里学习师哥师姐用锄头写就的“论文”,现场播报丰收场景,记录当季水果免费发放活动。他用有趣而充实的镜头,在快手平台上展示着当下真实的农学。

聊起当年报考农大,丁同学说他来自农民家庭,家在云南楚雄州南华县,当地以种植草药为主,因缺少系统的农业支持,村民们投入多收入低,村里的年轻人大多都外出打工,不愿回乡发展。

老家的种植业频频遇到困境,丁同学当时就在想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助力家乡发展。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报考了云南农大中草药专业,入学三年,已学习了中药炮制学、中药制剂检测技术等专业课程,在实践课上也学习了种植石斛、云茯苓等中草药。丁同学正在努力成为一个“新农人”。

目前丁同学在农大校方支持下已成立工作室,有了自己的团队,他们一起整理和转化学校的科研成果,推出了“云农好物”品牌。同时致力于为学校内外的农户提供服务,帮助他们提升市场竞争力。

丁同学在网络走红之后,有许多农民在平台上向他咨询种植、养殖技术的问题,他收集整理后,转达给学校里的专家团队,再把他们的解答反馈给农户,直到问题解决。

“新农人”丁同学和农户阿姨们合影

丁同学的团队近日已和当地农民合作了“云茯苓”项目,茯苓作为一味中草药,有健脾祛湿的功效,他们对此进行了研发,将茯苓与普洱茶、咖啡相结合,准备打造成系列饮品上市。

“农作物不仅要种得好,还要卖得好。卖不出去会是个大问题。”于是他在农大学习农业知识、农业技术之余,开始学做自媒体,学习各类互联网工具和媒介,积累运营经验,为日后搭建通道销售农产品服务。

作为一个“新农人”,丁同学的助农理想是:让吃的人健康,让种的人小康,让农业令人向往,让农民令人羡慕。丁同学觉得,农业终有一天会成为最有发展前景的行业,从事种养业的人可以获得更多的财富,实现更大的价值。

做个有文化底蕴的“村播”是丁同学的目标,丁同学说,“希望未来可以带动更多的学弟学妹加入村播行列。”大家一起来为更多的特色产品赋能,为乡村振兴贡献一份青年力量。

【点评】村播的力量

26岁的迷藏卓玛,22岁的“农大丁同学”,作为当代“新农人”,见证并参与了“村播”的诞生、发展和更迭。

助力乡村振兴的“村播”,通过网络直播平台,向网友展示农产品的生产、采摘和加工过程,或是记录村民们的日常生活场景,以此吸引广大用户,将直播间流量转化成产品销量。

自2013年快手短视频兴起,就提供给了“村播”一个发展的平台。10年来,不断摸索求变,步步推进。在直播选品上,最初只关注农产品内容,到现在“村播”的选品包罗万象,应有尽有,覆盖更多受众群体。

在直播销售模式上也呈现出更丰富的生态,从早期的“直播+扶贫+农业”到如今的“直播+农业+文旅/体育”更为多元的模式。

以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结果来看,“村播”从带动农业发展,到现在带动了乡村生活、文化、旅游、体育等多方面综合发展。

据《村播助燃乡村经济价值发展报告》显示,2022年超8.7亿农产品订单经由快手平台发往全国各地,超过2200万名创作者在快手获得近900亿收入。快手村播已覆盖25864个乡镇,实现了在乡村地区的全域覆盖。

在扶持乡村发展与人才培养上,快手仅上半年,就培训了10万“村播”,带动了25万人就业。其中,“幸福乡村带头人计划”到目前也已挖掘和扶持超100位乡村创业者,覆盖27个省市地区,带动16个地方特色产业振兴,产业发展影响覆盖近千万人。

迷藏卓玛说,以前是一家人向前走,现在要追着光,“带着村民们一直往前走”。

凤雯  晓风

校对 李海慧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