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浓,镇江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风景如画,精美的小剧场演出展陈布置、优美的弦乐团四重奏表演、尚清戏台上悠长的戏曲表演等引得市民游客争相打卡。9月8日晚,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动各设区市文旅行政部门推出2023年江苏省小剧场演出季,在镇江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启动。
白天观景、晚上赏戏
本次演出季将在9月至10月期间举行,采取省市联动的方式,20部小剧场优秀剧目涵盖戏曲、话剧、曲艺、木偶剧、儿童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将在全省13个设区市陆续展演。
各设区市也将同步开展演出季相关活动,计划将累计推出250余场不同类型的小剧场演出、120余场主题艺术公教活动,打造更多人们休闲娱乐的新去处和主客共享的新场景,让更多人乐享“家门口的文化大餐”。
一座座遍布城乡的小剧场,形成一大批“为民、惠民、乐民”的共享文化驿站。这些小剧场各具特色、各美其美。常州打造了以嬉戏谷“洛克王国”、春秋淹城“西施迷宫”为代表的旅游演艺小剧场;镇江西津音乐厅实验剧场融合西津渡周边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兼具综合演艺、艺术展示、时尚娱乐等功能;盐城大丰荷兰花海推出的“只有爱•戏剧幻城”成为当地文旅融合新标杆项目; 苏州昆山昆曲茶社秉承“让昆曲走进百姓生活”的核心理念,打造曲韵书香、茶艺苏味兼备的昆曲文化体验;盐城登瀛老茶馆常态化举办惠民演出、文化活动,为市民、游客带来现代街区里的传统文化之旅。
小剧场繁荣发展,不仅有设施的“面子”,更有剧目的“里子”。苏州打造昆剧园林实景版《游园惊梦》、常州打造园林实景版锡剧《半园•珍珠塔》,实现了园林和戏曲的巧妙结合,赢得了观众广泛赞誉;常州打造的小剧场沉浸式话剧《织梦运河》,让工业遗存、历史风貌与城市人文深度融合,丰富了游客体验。在江苏景区景点和文博场馆,到曲艺书场看非遗表演,在临水戏台看沉浸式演出,已成为越来越多游客休闲新选择。
小剧场一头连着艺术创作、文化惠民,一头连着文化产业、文旅消费,是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载体,也是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有效空间。江苏坚持把小剧场纳入文旅创建和旅游线路开发,推出旅游演艺、非遗等特色小剧场,为人们提供“白天观景、晚上赏戏”的全天候旅游体验。目前,我省已建成各类小剧场1156座,总座席数约25万个。2022年我省小剧场演出总场次近5万场,观众总人数超600万人次。
复苏强劲,进一步丰富优质文旅
作为贯彻落实江苏省委、省政府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政策措施的一项重要举措,将通过丰富优质文旅供给,创新“小剧场+”文旅消费新场景,进一步激发全省文旅消费新活力。
今年以来,江苏文旅消费复苏强劲,在“五一”和端午假期中,南京市两次上榜全国十大热门旅游城市。刚刚过去的这个暑期,人从众,火炎焱,无论是特种兵旅游、“city walk”的盛行、博物馆一票难求的火热,还是各大度假区、景区、乡村旅游点的爆满,都验证了旅游消费市场的惊人热度。
记者注意到,暑期一票难求的南京博物院结束延时一个小时,恢复正常开放时间,预约也慢慢恢复正常,14日、15日都有不少余票可约。
苏州博物馆8月1日起延迟开放至21时,两个月吸引夜间游客13.3万人次,馆内直接消费149.7万元,拉动苏州夜间文旅消费3793万元。
诸多“顶流”歌手也纷纷把演唱会放在江苏,热门演出带来的跨城观演经济效应突出,举办的134场演唱会(不含不公开售票音乐节),共计拉动交通、住宿、餐饮等文旅消费超2.3亿元。
秦淮河畔的热闹繁华、夜市里的烟火气升腾、音乐节的人头攒动,集纳休闲、旅游、文化、餐饮、购物等多种消费形态的夜经济,也在成为城市消费“新蓝海”。银联数据显示,7-8月,江苏文旅消费总额达927亿元,占全国文旅消费总额的9.14%,居全国第一。
为进一步扩大有效供给、满足新兴消费,8月31日,我省发布《关于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若干政策措施》。此次“28条”特别提出“丰富优质文旅”,安排专项资金对成效显著的旅行社和提质升级的旅游民宿进行奖补,支持文旅消费支付便利化等。
具体包括,2023年安排省级专项资金对组团成效显著的旅行社和提质升级的等级旅游民宿等进行奖补。继续下调省级旅游产业发展基金利率1个百分点,2023年新投放项目数量占比不低于30%。持续办好“水韵江苏·有你会更美”文旅消费推广季等活动,打造沉浸式、数字化文旅等消费体验新场景,推进文旅消费支付便利化。
三大举措,接力冲刺
冲刺“后半程”,行动频频。记者从省文化和旅游厅了解到,下半年还将围绕助力全省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助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在促进文旅市场加快全面复苏方面,落实“苏政42条”,把发挥“苏文旅十五条”政策效力和激发文旅经营主体活力结合起来,推出更多适应境内外游客需求的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服务。持续办好文旅消费推广季和夜间文旅消费活动,加快培育文旅消费示范城市、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推出一批示范小剧场和小剧场精品剧目、非遗工坊、智慧文旅示范和培育项目、文旅消费便捷支付示范区、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
要深化文化和旅游高水平融合,抓紧研究出台世界级沿太湖生态文化旅游区、沿洪泽湖生态文化旅游区建设实施方案,加快培育世界级旅游景区度假区和线路精品。推动文化遗产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旅游演艺、旅游民宿等融合业态提质增效,结合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推动全省文旅资源普查成果转化为新的文旅融合业态和产品。深入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推进社保卡文旅“一卡通”工程,拓展“水韵江苏”数字旅游卡应用,引导旅游景区和文博场馆打造更多智慧化文旅融合新场景。
此外,培育打造更多江苏实践案例和文化标识。包括办好2023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第五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一带一路”•手工艺周。一体推进大运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走在前列,高质量编制《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保护规划》和长江文化价值阐释弘扬、文物保护利用、非遗保护传承利用“1+3”系列规划,推出“长江百景”、长江主题美术长卷和长江文化旅游精品线路,打造南京博物院南院项目等标志性工程等。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校对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