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滩大会聚焦绿色算力,浪潮信息晒出源头减碳绿色化实践
来源:紫牛新闻
2023-09-08 12:08:06

近年来,元宇宙、大模型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对算力的需求呈指数级增长,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全球各主要大国纷纷加快算力建设战略布局,全球算力竞争不断加剧。与此同时,伴随算力规模快速增长,算力能耗总量也在急剧攀升。在“双碳”目标下,推动算力的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了行业共识和时代需求,也是企业降本增效和实现社会责任的重要手段。

9月7日在上海召开的第二届外滩大会上,全球科技领军企业和专家学者以前瞻视野探讨科技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创新与实践。大会中的“双碳”目标下碳感知和绿色计算实践与趋势圆桌论坛上,浪潮信息服务器产品线总经理赵帅与来自蚂蚁集团、阿里云、人保信息科技等嘉宾代表就绿色算力产业热点话题对话交流。

数据中心节能降碳面临“四重挑战”

据统计,2022年全国数据中心总耗电量约2700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3.1%,超过2座三峡水电站年发电量,数据中心绿色化转型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赵帅表示,如今数据中心节能降碳面临“四重挑战”:首先,从能耗构成看,数据中心总能耗包括IT设备能耗和制冷、配电等系统的能耗,其中,制冷系统用电量已与IT设备相当,占总用电量高达43%。因此,优化制冷系统成为数据中心提高能源效率的重要环节。

其次,算力供给的核心是IT设备,但就其容量而言,IT设备的利用率通常十分低。然而,当设备闲置时,其仍会消耗在最大利用率下消耗的大部分功率,一台标准服务器即使不工作也要消耗30%到40%的最大功率。如何最大程度减少IT设备空闲,让闲置的算力跑起来至关重要。

此外,步入AIGC时代,算力需求愈发呈指数级增长,AIGC的大模型训练、实时交互等均需要海量算力的支撑。大模型的参数量超过千亿,甚至突破万亿级别,预计智算中心将迎来更快发展。而高算力往往也伴随着高能耗,新型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建设需要面向AI大算力需求,在提供高算力的同时,实现节能降耗。

最后,硬件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对于节能环保也具有重要意义,包含设备生产包装采用低碳环保的材料、回收和处理废弃的硬件设备等方面。

绿色数据中心建设着眼 “四大举措”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大力推动算力绿色化发展,实现绿色算力升级,是我国建设数字基础设施和展现节能减碳大国担当的重要命题。

赵帅表示,绿色数据中心建设要着眼“四大举措”:首先,针对数据中心能耗占比近一半的制冷环节,液冷凭借其解决高功耗、高密度散热问题的先进散热优势,突破风冷散热局限,成为新型数据中心的重要选择。

近年来,浪潮信息全栈布局液冷,也在研发基于AI调优的液冷精准调控与能耗管理技术、高温液冷数据中心系统储能与余热回收应用技术,持续开展绿色计算技术与产品创新。

其次,要进一步提高IT设备利用率及能源转换效率。通过管理软件可实现业务应用优化,充分释放算力。此前浪潮信息发布了大模型智算软件栈OGAI“元脑生智”,能够实现算力的充分释放,优化大模型的研发效率,保障大模型的生产与应用。

在提高能源转换效率方面,实现数据中心绿色升级不仅是降低能耗,也意味着提升服务器的计算效率。

再有,面向AIGC产业热潮下的新型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数据中心建设和部署模式要持续提高模块化、集成化程度。比如浪潮信息发布预制化集装箱解决方案,采用模块化标准化设计、工厂预制,可满足新型数据中心快速上线、绿色低碳、灵活部署的刚性需求。

此外,针对硬件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浪潮信息在业内首创性开发服务器新型空气缓冲包装方案,与业内目前主流的EPE、EPP包装方案相比,空气缓冲包装具有低碳环保、经济可靠、易于储运回收的优势;塑胶材料用量减少20%以上,成本降低约20%,仓储空间减少90%以上。

绿色算力评价细化“一个体系”

绿色算力是实现数据中心高质量发展,支持我国双碳目标落地的最佳路径。而服务器技术水平将直接影响到算力中心的绿色低碳程度。目前,业界对于国家及地区宏观能效调控以及规模化算力中心的能效标准均有定义,但对于整机及部件尤其是使用环节的碳排放评测缺乏统一标准。因此,亟需推行绿色算力评测,引导服务器厂商采用绿色相关设计。

2023年5月,浪潮信息就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联合发布了《绿色算力白皮书》,构建并发布“绿色算力评测体系”,在行业内首提服务器“算力/碳排放量”对应关系,定义单位碳排放下算力指标,以全新角度诠释ICT行业低碳概念。

丽宏  晓风

校对 徐珩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