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荣幸能再次到美丽扬州参与本次论坛。七年前,我的中国故事就是从人杰地灵的江苏开始的。”
8月24日,2023世界运河城市论坛拉开帷幕,中外嘉宾相聚在中国大运河的原点城市、世界运河之都——扬州,以“运河城市遗产保护与绿色低碳发展”为主题展开讨论。
俄罗斯美女爱丽克斯一开口,一口流利的中文就吸引了听众的关注。她告诉记者,2016年,进入东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就读本科,开始亲身体验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和中国智慧。
携手共建美好家园
俄罗斯美女娓娓道来运河故事
她是中国外文局中东欧与中南亚中心(人民画报社)的编辑、记者爱丽克斯·玻滋达耶娃,来自俄罗斯,参会之余她还拿起手机不停拍摄记录。“还记得刚来北京的时候,就有朋友告诉我‘运河上飘来北京城’”,说起大运河,爱丽克斯如数家珍,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古代修建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把物资从南方运到北方,那时,来自全国各地的建材、物产精华,还有文人、能工巧匠都随着大运河北上来到北京,大运河也成为中国古代重要的漕运通道和经济命脉。如今的大运河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必不可少的部分,每年有数十亿立方米的长江水从这里输出,送去相隔万里的北边。
她还说,从古至今,有关大运河的故事千千万万,这些故事也随着一些外国人记录和口口相传,让大运河在当时的国际上盛名远播。西方传教士利玛窦对京杭大运河的美景印象颇深,称赞大运河为“世界奇迹”。1282年,马可·波罗自大都沿着大运河南下,并在《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了他游历大运河沿线淮安、宝应、扬州、镇江、杭州等城市的故事。正是这些记载才让京杭大运河在当时的国际上享有盛名。
今年三月,她跟随中国外文局的领导和同事们亲历了一把“烟花三月下扬州”,在路程中感受到杜牧笔下的“十年一觉扬州梦”。爱丽克斯说,通过这次扬州之旅也了解到,除了丰厚的文化历史底蕴以外,扬州还有一个重要角色,那就是江河交汇之地。古城扬州不仅是京杭大运河的原点,也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如今仍然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环。
近些年,中俄两国在河海治理与保护方面开展了众多有效的合作。爱丽克斯说,“今天,大家相聚于美丽扬州,我深切体会到,无论我们来自哪个国家,说着何种语言,面对当下气候变暖、能源短缺等生态环境迫切挑战,我们大家就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只有协心齐力,才能携手共建美好家园,让全球生态文明之路行稳致远。”
加入大运河传播之旅,
记录中国大运河故事
在北大读研期间,爱丽克斯曾和小伙伴们参加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开幕式,站在灿烂灯光下于冬奥舞台,同世界人民一起向未来。她还曾多次参加世界和平论坛、中东和平论坛等国际论坛并发言。
爱丽克斯告诉记者,到中国外文局工作之后,前辈们和自己分享,其实早在上世纪80年代,外文局的老一辈们就开始了解和记录大运河故事,也开启了自己的大运河传播之旅。
1981年,《人民中国》摄影记者刘世昭和记者沈兴大沿着大运河一路骑行,成为骑行京杭大运河第一人。其笔下的真诚故事引起日本读者的浓厚兴趣,来自神奈川、静冈等地读者组团陆陆续续地专门来到中国欣赏大运河。
2016年年初,刘世昭先生时隔35年再次坐上自行车重走京杭大运河的采访之旅,为《人民中国》国内外的读者们送上新时代大运河的珍贵影像资料。同一年,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举办了“1981-2016京杭大运河再骑行刘世昭摄影展”,展示刘老师拍下的一百多张照片,呈现京杭大运河沿线35年的翻天覆地的改变历程。在媒体的报道中,有声有色地呈现了一条灵动的“故事之河”。
爱丽克斯这段时间和同事们一起策划了一档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短视频节目《“爱”看中国》发布采访报道。她表示,“希望通过我的镜头和文章记录中国大运河故事,让世界认识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校对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