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给予平台,把相同爱好的人聚集起来,是促进人与人交流的有效方式。”“社交平台上的交流是一种弱关系的交流。”一场别开生面的辩论赛让我们看到“思辨之光”促进青年成长。2023年8月21—22日,第六届全国基础教育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教育研讨会在中华中学召开。会议由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教育分指导委员会(筹)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创新教育和批判性思维研究中心、南京市中华中学共同承办。
基础教育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
大咖名师们这么说……
会上,著名批判性思维专家董毓作了主题为《什么是问题分析和解决?——批判性思维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认知》的主旨报告,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徐飞、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余党绪、南京大学吕林海、北京师范大学赵国庆、华东师范大学李政涛等各位专家就批判性思维在普通高中的课程实践、与语文教育中的德育、心智语法与教育方法、与深度思考的关系、思维培养之省思等专题内容作了大会报告。来自全国大中小学校的教师代表齐聚现场,共同见证批判性思维教学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培育和成效。
“批判性思维首先始于有问题,然后做探究,提出自己对问题的解决。”董毓指出,从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到进一步探索破解“钱学森之问”,再到最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批判性思维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日益显著。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徐飞则从人性视域、学科融合、交互建构三个方面深入介绍了批判性思维教育如何在高中阶段开展,以及如何积极引导师生在“质疑-共解”中培养批判性思维。
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余党绪多年来致力于将“批判性思维”引入语文教学。现场他以《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小性儿”举例,引导老师们结合文本和整本书寻找信息、背景,进行实证研究,探究黛玉“小性儿”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从而对人物形象和人物故事达成更真实的理解。
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联动
让青春在思辨中飞扬
“社交媒体给予平台,把相同爱好的人聚集起来,是促进人与人交流的有效方式。”“社交媒体是一种弱关系的交流,它缺少肢体语言,在社交媒体你看到的只是文字和表情包,因此线上交集是对线下交集的一种削弱。”本次研讨会中还设置了一场特殊的观摩课程——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辩论赛。观摩课上,中华中学的高中生们利用批判性思维就“社交媒体改善还是削弱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这一主题展开激烈辩论,呈现出敢于质疑、理性思考、创新解决的思维能力,获得观摩专家的一致赞赏。
据悉,在前任中华中学校长、现任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徐飞的带领下,中华中学自2013年以来,就深耕于批判性思维教育。2022年,该教育成果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中华中学党委书记李兵告诉记者,回顾十年历程,中华中学在学生思维教育上一直坚持“求真”“求实”“求新”,力求让批判性思维成为贯穿学生终身的能力。本次研讨会的召开,也是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阶段的相互联动和融合,展现了批判性思维推动育人方式转变的独特作用。
展现批判性思维教学真实样态
课堂观摩精彩纷呈
此外,本次年会还设有两个课程观摩环节,一是基础教育阶段批判性思维与学科的融合,来自不同学科不同阶段的老师开设8节观摩课,并有专家点评和讲座,以中华中学的师生为主角,展现了基础教育阶段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真实样态,提供了教学范式,生动的场景引起与会代表浓厚兴趣,观摩之后展开了热烈讨论。
本次研讨会前还举办了第六届全国基础教育批判性思维教育研习班,共30名学员参加,培训班课程针对从事基础的教师量身打造,不仅讲授批判性思维的最权威最先进的理念和框架,而且还联系基础教育的阅读、写作与测试,议论文与高考,研究论文的写作和教学方法的传授。
通讯员 张笑暄 刘青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李晨
摄影 朱思琪 部分图片由学校提供
校对 陶善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