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李纲、赵翼……在东南沿海,他们都遭遇过台风
来源:紫牛新闻
2023-08-01 20:14:40

据媒体报道,今年第6号台风“卡努”(超强台风级)8月2日上午将移入东海,然后逐渐向浙江中部至福建北部一带沿海靠近。东南沿海一带将再次面临台风来袭。

那么,东南沿海一带为何会成为台风重灾区呢?

按科学解释,台风只有在温热海面才可以形成,水温至少要达到26摄氏度,这也就是为什么台风多发生在夏季的原因;而福建、浙江等东南一带濒临太平洋。台风在海面上形成后,受季风引导气流的影响,逐步向西部移动,东南沿海一带正在其行进的轨迹内。

而在古人的文字中,我们也常能见到飓风侵袭东南沿海的场景。

贞元十九年(803年),韩愈第一次被贬谪到岭南的阳山县,就遇到了台风,“雷威固已加,飓势仍相借”“气象杳难测,声音吁可怕”。夏天炎热,雷声、风声,夹杂而来,风雷相助,声势之可怕,到了让韩愈感觉可怕的程度。

元和十四年(819年),再度被贬的韩愈,在赴潮州途中,又与台风狭路相逢:峡山逢飓风,雷电助撞捽。乘潮簸扶胥,近岸指一发。两岸虽云牢,木石互飞发。屯门虽云高,亦映波浪没。

诗中的扶胥、屯门都在广州一带。滔天波浪都将屯门岛淹没了,可见风势之大。

江村风雨图 明·吕文英  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


到了宋代,有名僧释德洪,前半生一直在东京、东吴、金陵等地游历,也曾驻锡金陵清凉寺。政和年间,丞相张商英为同僚所忌,被罢相,受他牵连,德洪被发配到海南。但他刚抵达福建,夜里就遇到飓风大作,他住的屋子都被大风吹跑了。“夜半飓风携屋去,朝来瘴雾放天回”,对习惯内陆生活的他来说,这算是不可多得的人生经历,让他心魂俱惊。

北宋末、南宋初的名臣李纲,曾组织了东京保卫战的城防,屡次击退金兵,但到岭南后,也觉得飓风的可怕:

自从岭海入闽中,乃始今朝识飓风。

南极只愁天柱折,兰台休更论雌雄。

1787年,常州人、史学家赵翼受邀去了趟厦门,不巧,也遇到了台风天。他写了一首长诗,描述台风浩大的声势。

开篇他就说,“昔闻海风飓最大,我今遇之鹭门廨”。鹭门,厦门的古称。他早就听说过从海上而来的飓风的厉害,现在终于在厦门遇见了。

隆隆万鼓排阵来,群木尽作低头拜”“鬼魔掀动天摆摩,虎豹吼裂山破坏。立脚虽稳尚愁倒,对面相呼只如聩。可怜鹳鹊也不飞,恐被羾出青天外”。风势之大,像是妖魔鬼怪掀得天都要震荡摇摆了起来。豺狼虎豹鹳鹊之属,也都恐惧害怕,唯恐被大风吹到天外去。

作为外来者,第一次到东南沿海,台风给韩愈、释德洪、李纲和赵翼他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所以他们都将其写进了诗文里。而作为本地人,因为台风声势浩大,给他们带来巨大的灾难,所以他们也用文字记录下台风的踪迹。

明代福建人蓝仁说:海上飓风来,乾坤吼万雷。旋毛将巨木,驱石似轻埃。巨木被台风旋到了空中,石头像尘埃一样被吹起。

明代广东人王邦畿有一首长诗,也写明了台风从海上来的事实:

海上有风名飓风,飓风一作田野空。

力能飞万斤之石板,忽而拔数亩之古榕。

东西南北无定踪,左旋右转如飙龙。

龙潜于海底,虎窜于山中。

伏气屏息,不敢明聪。

万斤大石板被风吹飞,数亩古榕树也被连根拔起,台风之下,龙藏虎伏,不敢动不敢听不敢看。

东南沿海的人们很早就认识到了台风的破坏力,他们比任何一位生活在内陆的人都了解什么是台风。甚至“台风”这个词,也是他们发明的。

复旦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大气科学研究院的吴立广先生认为,在沿海方言中,台风一词至少在宋代就已经出现。吴先生认为,台风在古代有很多别名,诸如飓风、旧风、黑风、痴风。宋朝袁文在《瓮牖闲评卷三》写道:“闽中泉、福、兴化三州濒海,每岁七八月多东北风,俗号痴风”。而闽南方言“痴”“颱”发音大致相同,因此,虽然文献上“台风”一词出现较晚,但在东南沿海人们的口语中,“台风”早已出现。而来往于中国和欧洲的船队通过印度洋,把“台风”一词传播到印度洋沿海国家和欧洲,在欧洲语言文化环境中进一步演变,最后在19世纪后期演变为现代英语的“typhoon”(台风),所以也就不难理解,英语中的typhoon与中文中的“台风”发音几乎一致了。

校对 李海慧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