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包对于老南京人来说,重要性不亚于烤鸭。围绕在汤包身上的谈资就犹如掀开竹笼时窜出的蒸汽,在南京永远地热乎着。而龙袍蟹黄汤包作为南京汤包版图中的一瓯,“市级非遗美食”或许才是它的最强标签。
如今,在“汤包经济”加持下,集美食、观光旅游为一体的“蟹黄汤包文化”不仅带动了全区特色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和文化旅游的快速发展,更让龙袍汤包美名不断扩大,俨然已成为当地的一块金字招牌。
33道褶子,让龙袍汤包“美如菊花”
龙袍镇地处六合区的东南部,南临长江,北依滁河,四面环水。作为有名的鱼米之乡,得天独厚水域资源和发达的水产养殖业,使当地的蟹黄汤包也闻名远扬。程二生态休闲农庄作为以百年龙袍蟹黄汤包为主的良心店家,用实在的用料、鲜美的味蕾、公道的价格,征服了南京人挑剔的味蕾。
有33道褶子的龙袍蟹黄汤包
“一个汤包里最少要放到2只到3只蟹,3两5以上的,而且我们正宗的龙袍蟹黄汤包褶子数绝对不能少于33个。”程二生态休闲农庄负责人程斌介绍,龙袍蟹黄汤包的特点是选料和工艺。螃蟹选用新鲜的母蟹,包子皮则需三成发面,七成白面,细工慢慢揉熟,包汤包时又要求三钱皮,八钱馅、底部成圆形,上部成菊花状,“这样包出来的成品不但有33道匀细的褶纹,而且小巧玲珑,汤包中间小圆孔露出点点蟹黄又像花蕊,宛如待放的秋菊。”笼盖掀开,蒸熟的汤包晶莹剔透,香气四溢,一只只小包子列成一环。在蒸气的作用下,透过薄如纸的面皮,可以看到包裹着的滚烫汁水、精华都在其中。
形如秋菊的蟹黄汤包
在汤包遍地开花的南京,龙袍蟹黄汤包经过多次演变和经历代龙袍手艺人的不断完善,如今于制蟹油、皮汤、做馅、擀皮、捏包、火蒸等工序均有严格要求。而确立了形态后的龙袍汤包,不仅以皮薄、馅嫩、味鲜、不腻而著称,更先后获得江苏和国家名优特色品牌产品。
百年龙袍蟹黄汤包
“初心”守住汤包“老味道”
“老板,给我来一笼蟹黄汤包。”在9月,去六合吃龙袍蟹黄汤包,是南京老饕心中不言而喻的“默契”。滚烫的汤包再搭配上适量香醋、姜丝,通过褶口向里灌入后,略带辛香的酸味刺激出大闸蟹的鲜,姜丝又平衡了一丝寒凉。入口的瞬间,鲜香和酸甜在味蕾里被无限放大,疲惫感瞬间消退,此时,一句“人间值得!”也不为过。
程二生农庄蟹黄汤包
蟹黄汤包作为六合龙袍的美食一绝,在清末就负有盛名,距今已有近200年历史。而每到螃蟹季,随着美蟹的逐一上市,龙袍蟹黄汤包则成为了六合区域内的“独一家”。
“我在开过汤包店,也在新街口卖过电器,之所以决定回乡创业,就是想要把家乡的蟹黄汤包传承下去,好味道应该被更多人知道。”程斌作为作为土生土长的六合龙袍人,自程二生态休闲农庄开门迎客后,近10年的时间,随着蟹黄汤包声名远扬,如今的他,也成为了南京龙袍蟹黄汤包协会的一员。
无论多忙,永远“现包现蒸”,把食物以最高光的姿态端向食客的餐桌,是程斌恪守的信条;选好蟹、用好料,把龙袍蟹黄汤包一直传承下去,则是程斌坚守的初心。程斌守的是技艺,也是初心,哪怕时变境迁,只是一只小小的蟹黄汤包,“老味道”也足以让人倾倒。
“汤包经济”,释一种“富民效应”
“我现在都是顺丰的黑钻会员了。”程斌告诉记者,近年来,通过冷链物流,龙袍蟹黄汤包更是香飘大江南北,他不但把龙袍蟹黄汤包邮寄到浙江、深圳等地,还吸引四川、天津等地的游客,慕名龙袍新城来品尝蟹黄汤包。以龙袍蟹黄汤包为主的“汤包经济”直接拉动了当地农副产品销售、民宿消费等快速增长。
但巨大的客流量红利,带火的不只是程二生态休闲农庄。如今,“汤包经济”越做越大,让附近居民实打实的实现了就业增收。“我们农庄用的所有原材料都来自周边的农户,一方面绿色无公害,另一方面也能帮助邻里乡亲,我希望大家都富起来。”程斌介绍到。规模化的流量带动了螃蟹养殖、蔬菜种植、冷链物流、农家乐经营等产业的发展,逐步形成“汤包经济”的良性循环。如今,一条以蟹黄汤包为龙头的产业链在龙袍已经成型。
程二生态休闲农庄
此外,迄今已成功举办二十一届“龙袍蟹黄汤包节”,每年也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20多万食客前来品汤包、赏美景。龙袍蟹黄汤包不仅带动了全区特色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和文化旅游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江苏餐饮界的一块金字招牌,让“中国龙袍蟹黄汤包美食文化之乡”的美誉流传开来,成为撬动乡村实体经济、推动美丽乡村旅游经济的重要支撑。“现在,整个汤包产业链产生的旅游年收入能达到约2亿元,我相信等明年龙袍正式通车,龙袍新城定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游玩。”程斌说道。
保证“最地道、最好吃、最多样”,引导美食消费聚集。全民大消费时代来临,美食不再是区域发展的“调味品”,而能成为“主菜”之一,成为提高区域知名度的王牌,是引领未来消费的核心、吸引游客必来不可的驱动力。龙袍,不仅让蟹黄汤包为代表的龙袍美食“走出去”,更将“汤包经济”作为乡村振兴的突破口之一,让小汤包作出了大文章。
新江北报全媒体记者 梁雅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