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10余年的缝纫铺,一针一线“缝”密邻里情
2023-07-18 20:20:01

在南京江北新区盘锦花园小区里,藏着一间小小的裁缝铺,店主汤国霞来自淮安,2009年跟随丈夫来到江北,就在这里租下门面开起了裁缝店,这一开就是14年。量体裁衣、飞线走针……汤国霞凭借精湛手艺和亲切和蔼的性格,不仅留住了老顾客,还引来了“洋客人”。

穿上身,皮尺一量,粉笔一画……从拿到衣服到定好修改方案,前后不过两分钟,汤国霞一眼就能判断衣服哪里有问题,这句话丝毫不夸张。汤国霞今年50岁,从20岁开始学做裁缝,“裁缝是门手艺活,从拿线穿针、画样到上机缝纫,哪些部位要放开点,哪些部位要收缩点,每一样都得心中有数。”2009年,汤国霞将一身技艺带到江北。

店主汤国霞

“当年因为创业资金有限,我就来小区里盘下了这家门面,连保安都劝我说小区里没生意,说之前也有人陆续开过,后来都不做了,没想到我坚持到了现在。”汤国霞回忆道,当时这间小小的裁缝铺甚至连个招牌都没有,但她深信“酒香不怕巷子深”,只要踏踏实实努力干,一定能经营好。

万事开头难。一开始,很多人不认识汤国霞这个外地人,都不知道她手艺如何,只有同一幢楼的邻居找她做衣服。汤国霞在开店第一个月,只赚了几十块钱,还不够交水电费。但凭借精湛的手艺和周到的服务,渐渐地,老顾客带熟人过来,熟人再带新的顾客来,街坊邻里和附近大学生都找到这里,请汤国霞为他们“拯救”衣服。裤腿长了要裁短,裤腰大了要改小,还有不少人拿着图片来定制服装……汤国霞的生意越做越好,经常从早上8点就开始忙,一直忙到晚上7点,有时为了不让顾客等,她还加班到深夜。

汤国霞为非洲客人定做的礼服

裁、剪、缝……无论是褂子,还是裤子,还是衬衣、礼服,汤国霞做出来的衣服款式广受好评。值得一提的是,汤师傅精湛的老手艺还引来了一批“洋客人”的光顾。“外国人身型和中国人不同,尤其是腿部、胳膊这块比较粗壮,在商场很难买到合适的衣服,会找我修改或定做。”汤国霞介绍,随着如今网购改衣的人越来越多,裁缝店依然被不少居民需要,“让顾客穿得体面又舒服,人家满意了,我就很开心。”

“我在这缝了十几年的东西了,每次缝好之后都像新的一样,技术确实不错!”小区居民王阿姨夸赞道:“小汤不仅活儿做得细致,价格也公道。”14年来,汤国霞已经和居民成为了老朋友,年纪稍长一些的还是亲切地叫她小汤。这间仅有十来个平方米的裁缝店,摆放着1张案板、1台锁边机和2台缝纫机,汤国霞在各色布料的簇拥下,默默修饰着一件又一件衣服,一针一线“缝”密邻里情。

汤国霞的“陪嫁”

回首往事,汤国霞很庆幸自己坚持了下来,更感谢家人的支持。汤国霞清楚地记得,为了支持她学艺,父母当年凑钱为她买回一台熊猫牌缝纫机作为陪嫁。如今,这台缝纫机仍然陪着汤国霞一起工作,她每天细心为缝纫机擦拭灰尘,给零部件抹油。在日复一日的“哒哒”声中,汤国霞和她的“老伙计”就这样见证着生活的日新月异。通过努力打拼,汤国霞和丈夫前几年在盘城买了一间新房,儿子也顺利大学毕业参加了工作,一家人凭借勤劳的双手换来了有滋有味的生活。

“就是闲不下来。”如今没有了养家的压力,辛勤劳动半辈子的汤国霞依然坚守在这里。她说自己现在视力还可以,就想一直守着这间店,给街坊邻居们提供一些方便。干了半辈子裁缝,汤国霞似乎已离不开缝纫机的“哒哒”声,在她的世界里,过日子就像穿针引线,一针一线的技艺,也像一个家庭的生生不息。

新江北报记者 韩正莲

特别声明:本文为扬子晚报新媒体平台“紫牛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个人或机构观点,与紫牛号立场或观点无关。紫牛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因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扬子晚报法务部。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