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总有一些事,只有在告别的时候才会被人想起。这几天,通常汽渡就是如此,它以消失的方式重新回归人们的视野,也勾起无数人的回忆——
7月2日,南通和常熟两地发布公告,通常汽渡临时停航;7月5日再发公告,宣布汽渡永久停航。从昔日作为“黄金轮渡线”、车辆彻夜排队过江,到如今车辆稀少、亏损严重,通常汽渡在通航整整30年、渡载百万航次后,终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同万里长江道别,选择和汽笛声一起消失在时代烟云中。
钱咸华 摄
潮平岸阔的长江江苏段,越来越多的过江通道陆续通车或开建,摆渡过江逐渐成为历史画面。仅在长江南通段,就有3座大桥已建成通车、3条通道正在建设,未来将形成“八龙过江”的格局。作为江苏16条长江汽渡航线中的首条停航线路,通常汽渡既见证过迅速发展的“黄金年代”,也遭遇过轮渡过江好景不再的惨淡时光。它的关停,在南通引起怎样的反响?是否会带来汽渡“关停潮”?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进行了深入调查。
跨越天堑,通常汽渡曾辉煌一时
“通常汽渡即日起停止渡运!”7月2日,这则消息迅速在南通和常熟两地网络上流传,同时在朋友圈被刷屏的还有一封通常汽渡《告全体职工书》,以充满感情的语气宣布了停航的消息。7月5日,南通和常熟两地同时发出公告,通常汽渡于7月10日永久停航。
通常汽渡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志华说,通常汽渡开通于1993年7月10日,之所以选择30岁“生日”之际永久停航,是想为历史留下一个特别和完整的记忆。
站在通常汽渡码头上,长江主航道上巨轮穿梭,繁忙有序,而近处的3条渡轮陈旧斑驳,仿佛垂暮之年的老人一样无力地俯卧在水面上。但透过码头上留下的一道道深深的车辙,依然还能感受到通常汽渡曾经的辉煌鼎盛时光。
万里长江横亘于江苏南北,成为苏南苏北乃至中国南方和北方交往难以逾越的天堑。上世纪90年代,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苏南经济迅速发展,而南通却正经历“南不通”的叹息。长江南通段,不仅没有大桥,连汽渡也仅有市区的通沙汽渡,过江十分不便。1992年,南通市决定在南通农场境内建设通常汽渡,并于1993年7月10日正式开航。江面距离11公里,摆渡时间为45分钟,成为跨江的重要通道。随着车辆迅速增加,仅白天通航已不能满足需要。1994年1月,通常汽渡在南通率先开通夜航班次,24小时不停歇。2004年,为了实现更快过江,优化交通秩序,通常汽渡南迁至现在位置,航程缩短至6公里,过江时间缩短为25分钟。
今年55岁的陆永华是从通常汽渡成立之初就在公司工作的老员工,一直在码头上从事检票工作。他说,自己曾经历过通常汽渡辉煌时期,现在想起来依然让人热血澎湃,“经我手检票的车辆不计其数。高峰的时候,车辆排得一眼望不到头,到了夜里码头上依然是灯火通明、人声鼎沸,就连岸上卖快餐盒饭的都赚足了钱。自己即使每天工作12个小时、熬夜上班也不觉得累!”陆永华说,那时是汽渡公司的“黄金时代”,效益好,大家都铆足了劲头干工作。
风光不再,渡船运营一天亏损两万
这样的“黄金时代”,一直延续到2008年。这一年,和通常汽渡紧邻的苏通大桥建成通车。不用排队、通行时间短、受天气影响小,苏通大桥迅速成为车辆过江的主要通道,通常汽渡通行量则“断崖式”下滑,仅作为补充、应急和战备通道而存在。虽然后来因苏通大桥车流量过大时常造成拥堵,特别是“逢节必堵”,使通常汽渡车流量稍稍回流,但依然摆脱不了走进困境的命运。
虽然车流量直线下降,但安全运营是生命线。通常汽渡公司于2019年投资建设了现代化的调度指挥中心,安装显示大屏、报警设备、监控设备,主航道上的船舶行驶情况尽在眼底,值班人员坐在座位上即可发送指令,确保渡船安全行驶。7月5日,记者在调度指挥中心看到,显示屏上依然能看到长江上繁忙的运输场景,但通常汽渡的3条渡轮却静静停泊在码头上。
王志华告诉记者,通常汽渡最高时每艘渡船每天可往返40多个航次,每天总航次达到500班左右。而如今每天仅有五六十个航次,过江车辆不及原来十分之一。王志华说,过江费用收入锐减,但日常开支和成本却不降反增,特别是3条渡轮,都已超过20年,最长服役时间已达27年,几近报废时间。“为了确保安全运营,3条渡轮每年的维修费用和日常保养费用开支就近200万元。”王志华说,而更换一条新的渡轮则需要花费近2000万元。记者了解到,去年通常汽渡平均每天经营亏损3万元,即使疫情后恢复生产,今年依然日均亏损达2万元。
记者了解到,通常汽渡在公告中称停航原因系“渡船不符合安全运营条件”,但真实原因显然是航线在日复一日的亏损后经营的难以为继。选择停航,既是无奈之举,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早已渐渐淡出人们视野的通常汽渡,竟然又在停航的时刻重新引起人们的关注,并在网络上引发了一波浓浓的“回忆杀”。“如果知道会停航,就会再坐一次了。小时候每次乘汽渡都喜欢站在甲板上去吹江风、看风景,满满的都回忆。”“30年穿梭长江南北,承载了两岸居民的无限回忆,感谢你们作出的贡献,致敬汽渡人!”……
钱咸华 摄
62岁的钱咸华是南通开发区摄影家协会主席,30年来经常从通常汽渡去上海。听说汽渡停航了,7月4日下午,他专门跑到江边,为通常汽渡留下了最后的影像。“看到空荡荡的渡船和码头,心里还是很不舍。”钱咸华说。
通道密布,汽渡整合是大势所趋
虽然已经停航,但通常汽渡安全渡运部经理钱松炎依然每天准时上班,处理善后工作。他说,公司70多员工目睹了近几年公司的亏损,对航线停运也多少有些心理准备。
南通江海通集团是通常汽渡的母公司,集团董事长朱金龙告诉记者,将对汽渡公司职工作出妥善安排和分流。同时规划利用汽渡岸线资源,实现业务转型,“通常汽渡停航,未必不是一次涅槃重生的机遇。”朱金龙说,从时代潮流来看,摆渡过江的确已不适应发展需要。随着更多过江通道的建成,南通更加“好通”,要为这种变化“点赞”!
据了解,加大过江通道建设,是江苏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跨江融合发展、深入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眼下,江苏过江通道正密集建设,共规划建设44座,截至目前已建成18座。仅在长江南通段,未来将形成“八龙过江”的交通格局。而随着过江通道越来越多,各汽渡渡载量呈明显下降趋势。
7月5日,记者致电通沙汽渡(南通至张家港)、海太汽渡(海门至太仓)、皋张汽渡(如皋至张家港),得知近几年车流量下降明显,有的甚至只有过去的三分之一。而随着更多的过江通道建成,影响还在进一步加剧。
记者从省交通运输厅获悉,作为江苏首个停运的跨江汽渡线路,通常汽渡停运后,整个长江江苏段的汽渡渡运线路还剩下15条。未来,汽渡航线是否会迎来“关停潮”?记者采访了曾参与江苏多项交通规划起草的华设设计集团总规划师邓润飞。
邓润飞认为,应当从多个维度看待通常汽渡的停运。首先,不可否认,随着越来越多的过江通道建成,一些跟跨江大桥靠近、在路网功能上雷同的汽渡,流量下降非常明显。第二,从促进航运发展的角度看,长江江苏段堪称黄金水道,运输繁忙,汽渡线路又“横切”长江航道,无论从提升长江航运的通行能力,还是从降低安全风险的角度,长江中的汽渡都不宜过多。第三,从岸线统筹利用角度来讲,近几年江苏沿江的岸线资源一直在整合,一部分生产功能的岸线释放出来用于绿色发展,一部分进行集中优化,因此对现有汽渡进行资源整合与调整,应该说是“大势所趋”。
那么,汽渡是否终将落幕呢?“并非如此。”邓润飞说,从功能上看,长江汽渡不可能全部取消,一方面有的汽渡是战备设施,另一方面一些危化品和特殊的大件运输仍需要通过汽渡过江,这是大桥和隧道不能取代的。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郭小川 石小磊 朱亚运
校对 陶善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