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扬子晚报艺术节|盖茂森:一直在路上,一直在探索
2023-06-06 11:10:16

由扬子晚报主办、钱松喦艺术馆承办、《品牌江苏》编辑部支持的第九届扬子晚报艺术节将于2023年8月3日至18日在钱松喦艺术馆以线下展出、线上直播的方式举行。

本期推出的,是扬子晚报的老朋友、画家盖茂森先生。

盖茂森,1941年生于江苏无锡,祖居江阴后塍,现为张家港市。1954年于无锡市辅仁中学学习,1965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画专业,1976年于江苏省国画院任专职画家。现为江苏省国画院顾问,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学会创会理事,历任江苏省艺术专业高级职务评审委员,江苏省第八、九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盖茂森:“40后”也正青春

盖茂森似乎不老。这么多年来,每次见他,都觉得他一如既往地温文尔雅、气色极好。他的年轻态,也表现在绘画上的勇猛精进,让人见识到“40一代”老辈画家仍在不断探索的画之恒心。

2005年1月23日,“新金陵画派”名家九人作品进京展暨当代江苏书法篆刻精品晋京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开幕。喻继高、范保文、卢星堂、华拓、叶维、朱葵、盖茂森、贺成、赵文元九位实力派画家赴京展出代表作,他们扎根生活、紧跟时代、发扬传统、创新气象,将傅抱石、钱松喦、亚明、宋文治、魏紫熙等新金陵画派代表人物倡导的“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时代”的典型艺术风格进一步发扬光大。其中的盖茂森,《戈马江南》、《赶巴扎》、《雄风》、《塞上曲》、《山鹰之舞》等力作在画坛上有极高的影响力,其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大展并获奖,文化部、毛主席纪念堂、中南海、天安门陈列室、中国美术馆、中国画研究院、日本名古屋博物馆等都珍藏有他的作品。

许多藏家喜欢盖茂森笔下的仕女。这些仕女,或捧卷沉思,或入神读书,或徜徉于山水间赏花赏草,而最经典的姿势,就是手上都要拿着一卷书。古典温婉、秀丽可人,让人一见倾心。盖茂森用优美流畅的线条、丰富淡雅的色彩、娴熟高超的表现技法,画出了集智慧与美貌于一身的中国古典美女。在一次全国仕女人物画作品展上,一位观众写下这样的留言:“盖茂森先生笔下的‘仕女’是当今中国画家中画得最美的东方女性,整天与这些‘美女’相伴,一定很幸福!”画出这么多理想化的美人儿,可见茂森先生内心对美的极致追求,也可以看出,他骨子里是个很浪漫的人。

同时,他也画了很多的文人墨客、器宇轩昂的士大夫。屈原行吟、板桥画竹、米颠拜石、怀素书蕉、高山流水觅知音……笔笔到位,深入中国文人的精神境界。所以说,茂森先生的文人仕女画,都根植于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土壤,有着灿烂的民族文化基因。

如果你以为茂森先生只画传统文人仕女,就大错特错了。他更关注当代、关注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在南京鼓楼,有一幢面积不小的盖茂森艺术馆。步入进去,你会看到他画的大幅西部水墨画,墨气淋漓、震撼人心。作为笔墨与造型功夫都非常扎实的现实主义人物画家,近些年来,他以没骨技法来探索和表现西域人物绘画,卓有成就。你可以看到,大片的沙山,一队大漠中行走的商旅驼客,大面积水墨的沙山,层层积染,黑白之间充满着肌理效果;还有持杖的老人、头戴重重头饰的年轻姑娘、虔诚祈祷的中年汉子、倚窗观望的女子、天地之间的牦牛……西部的景、物、人,全部以黑白水墨呈现,大面积墨块与留白的叠加,形成独特的图像构成感,再加以微妙的细节处理,使得画面抢眼又引人入胜。较为写实的人物造型与没骨语言结合在一起,在湿润变幻的墨色里,完整展现了事物的体积感、凹凸感和明暗光影,高度凝练又生动传神,既充分体现中国画的传统笔墨,又随心所欲不逾矩地有了创造性的发挥。

他用传统笔墨技法的延伸拓展,营造出符合当下审美需求的新时代的视觉图式。这样的视觉效果,只有画家艺术造诣炉火纯青之后才能水到渠成。已故著名美术评论家马鸿增评价得到位:在中国写意人物画创新的广阔道路上,盖茂森以自己的方式做出了贡献,如一阵清风掠过历代人物画大家的厅堂,但不留斧凿痕迹;似一股现代暖风扑面,却又带来些许远古的清凉。入传统而又出传统,入造化而又出造化,以古为新,化“客”为“我”。这就是盖茂森写意人物画的艺术价值所在。

他追求用笔的逸度和用墨的趣味。把握形象的扎实功夫,以及用墨、施水、奏线的熟练技巧和经验,不露痕迹地化而为一。水墨氤氲质感,“计白当黑”化古开新,给了观众“既传统又现代”的审美感受,他说:“如果一个艺术家把眼光只盯在市场而放弃人物画的探索与追求,那是对中国人物画进程不负责任的短期行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应该薪火相传,历久弥新,给一个时代留下不能轻易磨灭的艺术痕迹!让后人去评说!”因为一直在路上,一直在探索,所以,不老。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冯秋红

校对 徐珩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