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一渡赤水时的手榴弹 | 红色文物中的长征
2023-05-26 13:48:19

编者按:8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取得万里长征的光辉胜利。长征时期的红色文物是党和人民军队的历史记忆。作为长征历史的物质载体,这些红色文物承载着革命先辈英勇奋斗、不怕牺牲、百折不挠的长征精神。日前,由广西人民出版社联合中国国家博物馆共同策划的“跟着红色文物学四史”系列又添新作——《红色文物中的长征》。近日,“微史记”频道连载该书内容,以文物为引,历史为媒,讲述长征故事。

遵义会议后,蒋介石集中近40万国民党军队,妄图将中央红军围歼于乌江西北、川黔边境地区。为粉碎敌人的图谋,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决定渡过长江继续北上。中央红军在以青杠坡战斗为核心的土城战役中与国民党川军展开殊死一战。这是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的第一仗,直接关系着红军指战员的士气和红军的前途。在敌我力量悬殊、战斗形势不利的情况下,红军主动结束和撤出战斗,改变行军方向,揭开了四渡赤水的序幕,暂时脱离了敌人围追堵截的危险境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一枚遗留在战场上的手榴弹见证了青杠坡战斗的激烈和艰苦。

这枚中央红军一渡赤水时遗留在土城青杠坡战场上的手榴弹,高8.5厘米,铁质,由贵州省博物馆拨交给中国革命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该手榴弹由中央苏区兵工厂制造,又被称为“苏维埃手雷”。手榴弹整体呈椭圆形,弹身铸有一枚五角星,内有镰刀、锤头图案,弹体设计为带棱角小块,爆炸时易于碎裂以增大杀伤面,是一种在投掷范围内具有较大杀伤力的武器。

最初红军的武器来源大多是战场上的作战缴获。中革军委兵工厂建立后,受当时苏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条件限制,手榴弹铸造较为粗糙,材质、大小、重量都不尽相同。早期生产的手榴弹多以生铁作为原料,由于战争中弹药的消耗猛增,使得生铁储备无法满足红军的作战需求。之后逐渐出现了用杂铜铸造的手榴弹。在中央红军长征前,兵工厂共为苏区红军配置4万多支步枪、40多万发子弹,修理2000多挺机枪、100余门迫击炮,并制造6万多枚手榴弹和5000多枚地雷。

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这枚手榴弹见证了中央红军一渡赤水时的硝烟。

土城,位于赤水河中游,是黔北的大道要冲,素有“川黔锁钥”之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青杠坡距土城约三公里,是土城东北面的天然屏障,主峰白马山与莲花山相望,由石高嘴与狗耳坳紧接,形成一个葫芦形的险要关隘,其间仅有一条坎坷不平的弯曲山道,成为两军必争之地。1935年1月下旬,得知红军到达土城的国民党四川军阀也尾追红军至土城以东地区,并盘踞在青杠坡周围的山顶上,依着山势构筑了许多大大小小的临时工事和碉堡,企图在此围歼中央红军。

28日清晨,毛泽东、周恩来、张云逸等从土城驻地出发,到设在后山大埂上的军委指挥部坐镇指挥。战斗打响后,红三、红五军团从土城外水狮坝分两路,向已进占枫村坝、青杠坡地区的川军发起猛烈进攻。在青杠坡不足两平方公里的葫芦形隘口,双方展开了一场生死之战。敌我双方伤亡都很大。在进行了3个多小时的激烈战斗后,形成对峙局面。

此时,川军潘佐旅和廖泽旅赶来增援,共计近万人的兵力。为了扭转战局,军委电令已经接近赤水县城的红一军团红二师火速赶到土城增援。朱德亲临红三军团前卫红四师桐子窝阵地指挥,刘伯承亲临红五军团尖山阵地指挥。在红二师尚未到达的两个小时里,战斗愈发激烈和残酷。川军凭借优良武器装备和依山修筑的坚固工事,很快转守为攻,突破红五军团阵地,并一步步向土城逼近,一直攻到军委指挥部的前沿阵地。山下就是赤水河,红军若不能抵挡川军的进攻,就会导致背水作战的严重危险局面。危急关头,毛泽东命令军委干部团发起冲锋。在团长陈赓、政委宋任穷的亲自率领下,干部团以猛烈攻势击溃川军的疯狂进攻。跑步前来增援的红二师随即参加战斗,继续反攻。红军控制了土城附近的主要山头,红军阵地得到巩固,但伤亡惨重,形势非常严峻。

中革军委召开紧急会议分析敌情:红军前后左右都有敌军追击堵截,还有大量增援部队源源不断赶来。中革军委重新调整战斗部署:红一军团红二师正面出击,红三军团攻川军左翼,红五军团抄袭川军右翼,开始向青杠坡发起总攻。朱德亲临前线直接指挥作战,这一战,红军虽然攻占了川军永安寺指挥所,给敌人以重大杀伤,但是未能全歼敌军,自身损失也较为惨重。此时,敌军后续部队正从四面八方驰援而来。战斗如再打下去,红军将陷入背水一战的绝境。

中央政治局和中革军委于28日晚召开紧急会议。鉴于敌情变化,毛泽东提出暂时放弃在赤水一线北上过长江的计划,以便甩开敌人。根据毛泽东的意见,会议果断改变由赤水北上渡江的计划,决定立即结束青杠坡战斗,以保存中央红军的实力,先西渡赤水河,再相机北渡长江。

青杠坡战斗,中央红军损失较大,教训是深刻的。青杠坡战斗前估计的国民党军力量是2个旅4个团6000多人,而实际交战后是4个旅8个团10000余人,众寡悬殊,再加上国民党军占据有利地形,导致红军失利。中央红军到达扎西后迅速召开会议,毛泽东指出:“这是一场拉锯战,消耗战。我军没有消灭川军,反而受到很大损失,不合算,也可以说是一场败仗。主要教训有三:一是敌情没有摸准,原来以为四个团,实际超出一倍多;二是轻敌,对刘湘的模范师战斗力估计太低了;三是分散了兵力,不该让一军团北上。我们要吸取这一仗的教训,今后力戒之!”

之后,中央红军分左、中、右三路纵队,从猿猴场、土城上下渡口等处西渡赤水河,向川南古蔺、叙永地区前进,即一渡赤水。一渡赤水是红军脱胎换骨的标志,尽管前期战场遭遇挫折,但毛泽东的军事理念已经重新占据红军指导思想的主流,这才成就了后来几十天里按照毛泽东的计划完成的二渡、三渡和四渡赤水,才有了红军在未能寻找到新的根据地的情况下赢得的战略主动。由此,中央红军开始了红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也是毛泽东军事生涯中的“得意之笔”——四渡赤水。

校对 徐珩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