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定一撰写的《老山界》 | 红色文物中的长征
来源:紫牛新闻
2023-05-23 10:58:52

编者按:8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取得万里长征的光辉胜利。长征时期的红色文物是党和人民军队的历史记忆。作为长征历史的物质载体,这些红色文物承载着革命先辈英勇奋斗、不怕牺牲、百折不挠的长征精神。日前,由广西人民出版社联合中国国家博物馆共同策划的“跟着红色文物学四史”系列又添新作——《红色文物中的长征》。近日,“微史记”频道连载该书内容,以文物为引,历史为媒,讲述长征故事。

中央红军渡过湘江之后,来到崎岖险峻的老山界,这是红军长征部队翻越的最险峻的高山。前有高山阻隔,后有追兵紧紧威逼。在许多红军日记和回忆录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有关这段经历的记载。1940年代,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印刷了一套介绍红军长征故事的小册子,其中一本是陆定一撰写的《老山界》。

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出版的陆定一著《老山界》


1934年12月初,中央红军以极大的代价拼死渡过湘江,随即向越城岭及其以西的西延山区前进。由于部队极度疲劳,建制不整,军委决定在西延地域略作休整。蒋介石此时正在划分湘桂黔三省的守备区域,妄图将红军歼灭在湘江以西。在这种情况下,中共中央、中革军委于12月4日决定红军“继续西进至通道以南及播扬所、长安堡地域”,准备北出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于是,红军进入桂北越城岭、老山界山区。

老山界是西延山脉的主峰,地图上称为越城岭,是五岭之一,海拔2100多米。这里西接贵州高原,山势连绵,峰峦重叠,多悬崖峭壁,地势十分险峻。遭遇湘江战役这样前所未有的重创,挥之不去的压抑情绪笼罩着红军的队伍,老山界险峻陡峭的山路也给红军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山上,一条在悬崖绝壁间的羊肠小道,弯弯曲曲,宛如一条细长的带子,使得几万红军队伍只能挤在狭窄的道路中前行。

老山界的险峻,给不少红军指战员留下了深刻的记忆。红军医生傅连暲曾在老山界因战马失足,差点被河水冲走。那天下午,部队走在一条只有二尺来宽,一边靠山、一边临河的狭窄山路上,傅连暲骑着马往河里一看,就好像站在高楼顶上往下看一样,不禁有些头昏眼花。“部队人多,又有担架、牲口、行李担,路又窄,不免有些拥挤。”正巧马踩在松土上,一失蹄,“立刻连人带马跌下河去,只觉眼前像打了个闪电一样,哗地一亮,随后就掉进了一个无底的黑洞,什么也不知道了”。幸好他掉在河边,水浅,没被冲走,而那匹马连同马背上的毯子、被子,全被激流冲得无影无踪。

当时陆定一跟李维汉同样编在军委第二纵队,也就是红章纵队。陆定一在中央苏区时曾任苏区共青团宣传部部长,长征时任《红星报》主编、总政宣传部部长。一开始,陆定一干一些抬担架、挑东西的重活;后来,队伍需要宣传鼓动工作,他就写标语、贴标语,鼓励大家战胜困难、勇敢向前。红军长征胜利后,为了保存长征史料,宣传红军长征事迹,军委号召指战员撰写长征回忆文章。1936年,陆定一响应号召撰写了散文《老山界》,因优美浪漫的文字和真挚的情感,这篇散文成为记录长征历史的著名篇章,后来它被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印成了宣传小册子,广为流传。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有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印刷的陆定一撰写的《老山界》,1986年12月由王安娜捐赠。从印刷时间的严格意义上而言,这本小册子并不是长征时期的物品,但由于它是由参加了长征的陆定一在长征胜利后不久所写的回忆文章,也是较早宣传红军长征的印刷品,因此仍不失为一件记录长征历史、承载长征精神的珍贵文物。册子纵12.4厘米,横9厘米,封面设计比较简单,上方的五角星和下方的子弹相互呼应,象征着革命和战斗。书的作者署名“定一”,即陆定一。

在《老山界》一书中,陆定一记录了前进道路的艰苦和危险。老山界最险的一段——雷公岩,与地面几乎呈九十度,上面只有一尺宽的石阶作为通道。当时队伍中不论是正患肺病的邓颖超,还是挺着大肚子的贺子珍,抑或被称为“老者”的徐特立、董必武、谢觉哉等,都是一步一步地翻山越岭。许多受伤的战士,只好从担架上下来,在别人的帮助下,缓慢而又痛苦地往上爬。实在走不了的,就用绳子拉上去。

因为山势陡峭,马匹难以通过,整个部队不得不停下来,就地宿营。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睡觉,路只有一尺宽,半夜里一翻身就有可能跌下去。即使这样危险,红军战士竟也因为疲倦而酣然入梦了。陆定一在《老山界》中写道:“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凛冽,砭人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毡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蛇曲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光,好像黑色幕上缀的宝石,它与我是这样的接近啊!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在四周,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

虽然道路这样艰险,陆定一笔下的老山界却充满了浪漫的情怀。“满天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有火把排成许多弓字形,一直追到天上与星光连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的火光还是星光。这真是我平生未见的奇观!”

陆定一的《老山界》还为我们解密了一些红军行军的小细节。下山的路上,陆定一看到在每条溪流的旁边,都有很多战士在煮东西吃。“这回翻山使部队开始养成一种新的习气,那就是,用脸盆、饭盒子、口杯,煮饭吃,煮东西吃。这种习气直到很久才把它革除。”器具的多重功用,为我们解释了长征中战士们如何轻装简行。

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以来遇到的最险峻的高山。翻越老山界,是长征出发以来最难走的一段路。上山30里,下山15里,中央红军凭着顽强的毅力和大无畏的精神,终于征服了老山界。陆定一自豪地说:“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贯穿在整个纵队的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伤病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所克服,不可逾越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的笨重的队伍所战胜了。”

长征路上,陆定一撰写了许多诗歌和文章,因为艰苦转战,流传下来的虽不多,但几乎每篇都是记录长征历史的重要篇章。比如他在红军过大凉山彝族聚居区前撰写的关于民族政策的布告,以红军总司令朱德的名义发布,六字一句,一韵到底,深刻揭露了四川军阀的罪行,宣告了红军的宗旨,其中“红军万里长征”一句,更是最早的“万里长征”的提法。他在1935年为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编的《两大主力军会合歌》,讴歌了胜利,响彻了懋功,鼓舞了士气。他参与创作的《打骑兵歌》《长征歌》等,无一不是深入人心、广泛流传。

当陆定一跨过千山万水,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陕北后,回忆起翻越老山界的经历时,他说:“当我们走过了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之后,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已是微乎其微,不足道的了。”也正是因为有这样克服一切艰难险阻的勇气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我们才能在陆定一撰写的《老山界》看到这样的场景:战士们一边浑身紧张,努力翻山,一边高喊着“我们顶着天啦!”哈哈大笑起来。

校对 李海慧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