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人民健康是“现代化最重要的指标”。
近年来,随着高频探头的问世和彩色多普勒技术的进步,超声影像已成临床医学必不可少的组合内容。超声仿佛是医生的另一双眼睛,帮助医生发现疾病的蛛丝马迹。
在苏州市立医院,有这样一位“超声男神”,他年逾六十,仍常坐在检查室里,拿着探头,扫描着一位又一位患者的腹部。对他而言,一台B超仪器,不仅是连接医生与患者信任的纽带,更是新生命的守护之桥。从医近40年来,他用专业和耐心挽救了600多个被“判死刑”的胎儿生命。他就是苏州市立医院超声中心主任、姑苏卫生领军人才邓学东。
邓学东
近日,扬子晚报“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苏州微故事”融媒体报道组走进苏州市立医院超声中心,与邓学东进行面对面访谈,聆听超声探头背后的“医者仁心”。 邓学东表示,人民健康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和重要标志。“用超声为人民服务,视如明镜!作为一名医生,我将继续为群众做好每日的诊断和治疗,热心对待病人,为子孙万代把好‘第一关’,以实际行动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医院给了我生命,也给了我舞台去守护更多的生命”
“你好,我叫邓学东。”“姑娘,请不要紧张,慢慢躺下。”……在苏州市立医院超声中心诊室内,身形清瘦的邓学东一边用超声探头在孕妇微微隆起的腹部娴熟地移动着,一边用温和的口气安抚孕妇的紧张情绪,向她解释胎儿每一个部位的情况。整个过程行云流水,严谨、专业在邓学东的操作与搭档的快速记录中展现地淋漓尽致。“虽然邓主任戴着口罩,但我能感觉到他在微笑,他的话语也很有力量,让我感受到了春天般的温暖。邓主任会指着B超影像一一跟我解释,真的很安心。”孕妇吴女士说。
在吴女士完成检查,离开诊室后,邓学东告诉记者,作为医生,他要和患者或者服务对象进行对话,尤其是孕妇这种特殊群体。在检查的时候要不厌其烦地跟她们解释、为她们答疑,让她们安心也是医生重要的责任。
“医院给了我生命,1961年,我就出生在苏州市立医院。医院也给了我舞台去守护更多的生命,从1984年正式报到至今,我已在此工作了39个年头。”邓学东说。
谈及超声中心的建立,邓学东回忆道,2000年前后,他在医院的安排下,远赴瑞士苏黎世和美国费城留学,学习彩色多普勒、产科超声等。“两次出国学习,收获颇丰。我学习到了当时世界顶尖医院的精湛超声技术、踏踏实实做学问的精神以及忘我工作的精神。”
2004年10月1号,邓学东留学归来。刚下飞机,邓学东就接到了院长打来的电话,苏州市立医院将即刻成立超声中心,由邓学东担任主任一职,用带回来的先进技术把好关。“院长告诉我这个消息后,我第一时间思考,怎么样建立真正好的超声中心?我当时提了6点:优美舒畅的环境、温馨便捷的流程、登高望远的气概、团结和谐的氛围、国际交流的基地、华东一流的水平。”邓学东说。
有舞台更要强内功。每周一到周四的晚上,一个小时学习英语,一个小时学习业务知识,雷打不动。直到现在,邓学东依旧保持着勤奋学习的习惯。“我一直跟学生们强调学习英语的重要性,我的微信设置的语言也是英语。我们要把眼光望向全世界,国际顶尖学术期刊、外国医生的典型病例、学术报告都是英文,学好英文,也能更好地接收专业知识。”邓学东说。
把好新生儿的“第一关”,当好孕妇心中的“邓爸爸”
“许多人觉得孩子不能有任何瑕疵,只要报告上有一点不理想,就产生了流产的想法。我并不这么认为,在我看来,在现代社会,许多孩子完全可以健康成长,正常生活工作。”邓学东说,为孕妈妈们把好新生儿的“第一关”,是他作为一名超声医生的使命。而在使命的背后,是邓学东的过硬的技术和准确的判断力。
2014年,一名来自常熟的孕妇哭着来到邓学东面前, “邓主任,我这个胎儿脑袋进水,常熟的医生说不能要了,建议我引产。”经过仔细检查,邓学东认为,胎儿有点轻度脑积水,但嘴巴、眼睛、心脏和其他地方都是好的,不影响出生以后的健康。
见这位孕妇还是不放心,邓学东便温言相劝:“就当我是你的爸爸,老爸不会骗你,我认为好的可能性在99%以上。”孕妇竟真的叫了一声“邓爸爸”,她抹去眼角的泪水,眼眸中渐渐闪出希望的光亮。
“邓爷爷,邓爷爷。”几年后的一天,正在做专家门诊的邓学东听到身后突然响起稚嫩的童声,转头一看,一位孕妇一手摸着肚子里的二胎,一手牵着一个四岁大的男孩,走向前来向他来道谢。看着眼前的这名孕妇有点眼熟,邓学东一问才知道,原来,她就是称邓学东为“爸爸”的“女儿”,而她牵着的男孩正是四年前被“判死刑”却被自己“救下”的孩子。看到此情此景,邓学东开心地抱着他拍照留念。“他妈妈说孩子的智力没有任何问题,在家还会顶嘴,我就放心了。当时,我的内心充满了医生挽救生命的自豪,感到我的工作充满了价值。”邓学东说。
也就是从那一天开始,邓学东对胎儿“去留”的判断变得更加谨慎。邓学东告诉记者,几年前的一天,他在门诊检查中发现,有一个胎儿只有一个肾脏,父母担心影响性功能,便准备去做流产。邓学东告诉他们:“性功能跟肾脏没什么关系,一个肾脏完全可以正常生活,就算不能做刘翔,也可以做电脑设计或绣花等很多工作。”
养成“多看一点点”的习惯,在“隐秘的角落”发现大问题
“在做超声医生之前,我在普外科工作过6年。我有一个习惯,就是用临床思维做超声的,人家说做超声都是放探斗上去,但我会先摸肚子,问病史,再做超声对一对号。”邓学东说,临床医生的思路也会有局限性,他努力自己养成了“多看一点点”的习惯。
多看一点点,能发现很多问题。“无论临床医师开什么,哪怕只开‘胆囊’,我也会看一下肝胰脾肾和阑尾,再看看有无胸腔积液和腹腔积液。”邓学东像福尔摩斯一样,抽丝剥茧,精准地找出导致各种临床症状的“元凶”,不错过某些疾病的关键信号和治疗时机。十几年以来,通过“多看一点点”,邓学东发现了肾癌、发现了结肠肿块、发现了阑尾炎……很多时候,多花一些时间,多看一点点,也许就能在“隐秘的角落”发现大问题并及早解决。
一天,邓学东正在给一位老人做肝胆超声检查,“习惯性”地把探头往边上一拉时,发现肾脏上有一个肿瘤,“肝胆还可以,肾脏有个东西我们需要再查查。”做完超声检查后,邓学东喊来了患者的儿子,建议他带老人家去泌尿外科做个手术。“你爸的肾脏有恶性肿瘤,要开刀。不用太担心,问题不是很大,还可以活很多年。”说完,患者的儿子连忙向邓学东道谢。
“我认为,除了诊断,超声医生要给患者一条出路,让他们知道到哪里去找人。”做超声中心主任后,邓学东倡导科室里的每个医生都能“多看一点点”。2005年,全科室的医生都有了“多看一点点”的概念,发现了很多问题,少漏诊很多病例。如今,邓学东基本上每周会参加一次多学科会诊,生殖中心、产科等科室都会从自己的领域分析利弊,拿出各自的意见,大家再一起讨论。
如今的超声中心共103名医护人员,两个院区加起来,每天有1500人左右做超声检查。“我一天至少看16名患者,顺利的话,可能二十分钟一个人,遇到复杂的,可能要花上大半个小时甚至一个小时。”在邓学东看来,要当好一名超声医生,就应当有超乎常人的耐心和细心,这样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编写实用口诀,成为大江南北同行们的“必备法宝”
“各地的技术条件不同,医生的水平不同,大家做超声检查出来的结果也不同,该怎么找到一个‘统一点’呢?”作为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分会产前超声指南专家组的两名组长之一,2012年,邓学东耗时半年多、迭代28版,编写了《产前超声检查指南》,该指南成为全国超声同行的工作规范,对规范医生行为、减少纠纷、保障医生和孕妇双方的权益都起到了重要参考作用。“超声指南是60分,但我们干活必须达到98分。” 邓学东说。
对邓学东来说,超声医生不仅仅是用准确的技术记录胎儿的身影,更要用通俗的语言向读者讲述医学故事,介绍经验或触目惊心的教训。超声中心成立以来,邓学东在网络上讲课百余场,线上课堂频频被挤爆。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幽默风趣的“邓氏讲课风格”受到广大同行和患者的欢迎,一时间,赞誉声如同潮水般向他涌来,也让更多的人了解了超声医学。
有人问邓学东,能不能把讲课的内容写下来供他们学习,为此,邓学东不仅出了好几本书,还发表了几百篇文章,留下了车载斗量的文章和资料。他写的第一本《产前超声诊断与鉴别诊断》中,有许多自己编的实用口诀,成为大江南北超声医师和妇产科医师的“必备法宝”。
不仅如此,邓学东还开设了“超人明视”公众号,把产前超声知识、典型病例,以及自己总结的超声口诀、临床经验等分享给同行与患者,不收一分钱,目前,“超人明视”公众号拥有近16万粉丝,被患者视作“超声百科全书”。“之前有家公司找到了,觉得我的公众号很有影响力,想在上面投广告,我当即就拒绝了。我只想把超声口诀、临床经验和案例,分享给同行或者患者,这是我的一点点小情怀,不希望掺杂任何无关的东西。”邓学东说。
为年轻人创造“舞台”,学生成为独当一面的骨干中坚
“一人红红一点,大家红红一片。未来是年轻人的,我把希望寄托在年轻人身上,让年轻人各显其能。”自成为超声中心主任以来,邓学东带领全科人员钻研业务,并建议医院将年轻人送出国学习新知识和新理念。在邓学东的推动和医院的支持下,近十年来,有16名年轻医生到美国、德国、意大利等地留学。
谈及人才的培养,邓学东表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年轻医生需要去内科、外科、放射科等科室轮转,学习临床知识。不仅如此,邓学东也会为年轻人创造“舞台”,让他们在研讨会上讲病例,在专题会上作总结,在线上课堂上讲知识点……邓学东认为,医生除了要会看病、会学习,还要会讲、会表达,不能做“沉默的羔羊”。“二十大以来,苏州市卫健委推出‘全国导师制’,年轻人通过报名和科主任推荐,就有机会被派到全国前十名的医院,跟着导师学习一年。目前,我们科室已经有两个人加入了‘全国导师制’,一个在上海一家医院的泌尿科跟着导师学习,一个在武汉一家医院的心内科学习。”邓学东说。
近年来,在邓学东的带领下,不少学生已经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骨干医生。今年42岁的张丽丽是苏州市立医院本部超声中心血管超声组组长,也是邓学东的学生。2003年大学毕业后,张丽丽便来到苏州市立医院工作。“每周二下午,我们超声科雷打不动地进行业务学习,邓主任会积极鼓励年轻的医生讲课,并教大家怎样把自己对疾病的理解讲出来。刚工作的第三年,我讲了泌尿系统的诊断,虽然心里有点忐忑,但自己的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 张丽丽说。
张丽丽告诉记者,邓学东经常鼓励大家学外语、写书,如今,在超声中心有三个人可以做到现场同声翻译。“记得有一次,我负责编写一本书的胎儿泌尿系统异常的章节,需要很多参考资料,邓主任不仅给我推荐了书单和文献,还会逐字逐句的帮我修改文字内容,甚至连标点符号都会细细斟酌。”如今,张丽也成为了一名导师,经常会推荐年轻学生们参加一些医学技术、创新比赛,让他们在赛事中提升自我,在竞争中展示自我。
“人民健康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和重要标志。”邓学东表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全民的健康观念在日益深入,全民健康素养水平稳步提升,超声也将继续为“健康中国”保驾护航。“用超声为人民服务,视如明镜!作为一名医生,我将继续为群众做好每日的诊断和治疗,热心对待病人,为子孙万代把好‘第一关’,以实际行动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邓学东说。
【统筹策划】 薛马义
【采访摄制】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添翼
通讯员 周明演 实习生 翁嘉伟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