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网瘾吗?”“没有”,漆黑的房间立刻传来一阵噼里啪啦的电击声,伴之而来的还有少年的惨叫。随后是同样的问题,直到孩子承认自己有网瘾,这场噩梦才会暂时停歇……黑屋、铁链、电击,这不是谍战片中的拷问室,而是一款名为《飞跃13号房》游戏中的剧情,这个剧情在现实中曾上演过无数次,地点则是杨永信开设的网瘾治疗机构,电击室名为13号房。“我们找到了当初被电击治疗的人,十多年过去了,他们依然无法走出阴霾。”《飞跃13号房》制作人竹子告诉本报记者。
重温过去记忆
因尺度轻被网友批评
13年前电击治网瘾被紧急叫停,7年前杨永信的网瘾治疗机构关门。《飞跃13号房》这款游戏中,玩家们能扮演网瘾少年重温13年前的那段记忆。竹子介绍道,游戏制作团队中核心成员都经历过那段历史,有人还被父母送进去过,并且制作前团队还回访了大量被电击的网瘾少年,因此游戏中所有剧情都有真实来源,不存在夸张成分。不过记者调查发现,这款游戏确实没有夸张,但进行了“柔和化”。
在《飞越13号房》序章部分,玩家扮演的角色“张扬”会被送进“13号房”,头戴一个类似头盔的治疗仪器,接受以电击形式进行的“感恩教育”。这一幕遭到了许多玩家的批评,这些玩家指出,在现实中,杨永信采用的治疗方式是更令人触目惊心的“电针灸”——将针灸针刺入特定位置,然后接通电极,以达到造成强效刺激的目的。
文字回忆
揭露不堪入目的过往
很多孩子是被家长骗来的,在“电击教育”下,网瘾少年不得不跪下承认自己有网瘾,需要接受治疗,家长看到杨教授“一招见效”会非常开心,随后便会被带进荣誉室,荣誉室里挂满了其他家长送来的锦旗,“家庭挽救者”、“网瘾克星”、“救世主”,进一步加深家长对机构的信任。在这样的环境下,少年无论说什么都无济于事,剩下的只有绝望,殊不知这才只是个开始,接下来少年们的经历实在无法执笔,直接转几段文字回忆吧:
“四五个男的把我拉到了一个房间,搜身,打,我在哭我在闹,再也没看到我妈一次了,后来就是每天固定时间体罚,跑步。”
“杨永信让我跪在所有人的面前,用各种难听的言语羞辱我,甚至把我的衣服脱下来,命令其他孩子对我拳打脚踢,只要稍微有一点反抗,或者遮挡一下,杨永信便会直接把我拉进那里进行电击。”
“如果我不顺从,我便会受到折磨,我只能变乖,可实际上我和以前并没有什么不同。”
“那种感觉没法用语言形容,仿佛一根针在肉里翻来覆去地搅,大脑一片空白,像是有几万只虫子在钻来钻去,整个右臂都是麻木,眼前一片煞白。”
(注:以上回忆来自不同被治疗者,有男有女。)
收费标准不低
如今已经关门
杨永信的收费标准不低,一个孩子每月需要缴纳6000元的治疗费,一个疗程是四个月半,这样算下来2.7万元。疗程结束后,杨永信得还给家长一个听话的孩子,至少看起来听话。2009年,央视上映了一部《网瘾之戒》揭露了回家后孩子们的表现:只要是从杨永信治疗中心出来的孩子每个都是很恐惧呆滞,不愿意和父母、陌生人接触,害怕再说错话,就被又被送回去。父母看到孩子变得沉默,并不觉得这是个问题,他们的心里反而觉得欣慰,因为孩子终于乖巧懂事了,说什么他都会照办也不顶撞。有的孩子甚至出现了偏激的行为,在自己的床底下藏着一把刀,只要父母再敢把自己送进去,就要拿刀提前结束一切的痛苦。
《飞跃13号房》的结局都有真实来源,如果选择一直屈从,疗程结束后能够回家,成为央视报道中那样的孩子;如果举报试图反抗的小团体,可以获得杨教授的奖励提前回家;还可以选择逃出网瘾治疗机构,向媒体曝光这件事,最终在重压之下网瘾治疗机构关闭,这也是现实中网瘾治疗机构的结局——2009年卫生部紧急叫停电击治疗网瘾,2016年杨永信的网瘾治疗机构关闭。
《飞跃13号房》和杨教授的故事结束了,但孩子们的故事仍未完结。竹子告诉记者,现在愿意出来沟通的人大多已经与那段灰色记忆和解,如今他们对家庭不信任,很多人出来后就选择离家出走,再也没有回过家,讽刺的是,他们中很多人仍在与游戏相伴。采访中,竹子还略微隐晦的告诉记者,“有的人已经找不到了。”
记者手记:
整理资料过程触目惊心
杨永信和他网瘾治疗机构在网上资料不少,整理过程触目惊心,可以自行网上搜索。杨永信与其是说治疗网瘾,还不如说是治疗“不听话”,现在看来所谓的“包治网瘾”只不过是一句笑话,十三年后的今天,依靠科技手段和心理干预,国内权威电竞劝退师治疗网瘾的成功率不过50%,还容易复发。
当时还有一些可笑的言论,例如“网瘾少年会偷钱抢钱,把他们电傻了就好了。”这话的逻辑就是“因为担心你要犯事,所以先把你解决掉”,这种说法和臭名昭著的“莫须有”、“意有之”如出一辙,就算网瘾少年犯过事,也应交由公安拘捕、检察院侦查、法院审判,杨教授怎能有集公检法为一体的权利?自电击治疗网瘾曝光以来,无数媒体发声,有些认为杨教授应该承担刑事责任。
如今杨永信的网瘾治疗机构已经关停,但市面上仍有翻版的戒网瘾机构,通过暴力手段迫使孩子屈从,见效快、周期短,但伤害是一辈子的,并且事实证明只能迫使孩子远离游戏一阵子,出来后会因为不信任家人、内心恐惧等原因变更加沉迷网络世界。目前观点普遍认为,孩子沉迷于网络,是因为在现实中找不到精神寄托,问题主要出在家长,许多调查也支持这个观点,例如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儿童沉迷手机概率远大于其他儿童。
最后说一句,想把孩子送去戒网瘾机构的家长,建议去玩《飞跃13号房》体验一下孩子在里面的遭遇。对了,这个游戏还是“轻尺度”版本。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姜天圣
校对 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