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寅:六如居士的如梦人生(上)
2023-03-31 15:07:50

   (明)唐寅《事茗图卷》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吴中四才子”之名,知道的人那应该太多了。不管是当时,还是后世。

或许,几个乃至一群优秀的人聚在一起,被相互比较当然是少不了的,特别是俗人,最好这一口。苏州府有个官员从北方来,作为知府的副职,官居“同知”,听说了文徵明善画的名声,就问说:“有没有比文先生画得更好的?”有人回答他:“唐伯虎。”

这位同知挠挠头:“唐伯虎叫啥名啊?”回答说:“唐寅。”话音刚落,同知一跃而起,激动地说:“文先生为了尊敬这位唐寅,竟然把自己放低到了这种地步!”

在场所有人都不明就里,同知这才解释:“我见过文先生的画,上面有印章‘唯唐寅吾以降’,可不是直接就这么承认自己不如唐寅么!”

结果,“闻者喷饭”——文徵明那枚印章,刻的是“唯庚寅吾以降”,取自屈原的离骚,因为文徵明的生辰和屈原相同,所以刻了这样的私章给自己用,跟唐寅真没啥关系。

   (明)唐寅《玩月图成扇》,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没文化,不可怕,谁出糗,谁尴尬。

不过,倒也不必担心这样的事传到文徵明那里会引起什么波澜。文徵明是公认的老实人,跟出家人一样,“不打诳语”,对于唐寅的画,他很真诚地评价:“子畏(唐寅的字)画本笔墨兼到,理趣无穷,当为本朝丹青第一。”既然唐寅是第一,那么不管自己是不是第二,都算不如唐寅,也没什么问题。事实上,文徵明也是在唐寅死后,才得以继任江南画坛的领袖。

至于“吴中四才子”还有另外两人——祝允明和徐祯卿。徐祯卿因唐寅提携,虽出身贫苦也终跻身吴中文人圈,心怀感激,在诗中称“唐伯虎,真侠客!十年与尔青云交,倾心置腹无所惜”;祝允明作为唐寅至交,为唐寅写墓志铭时,更是不吝赞美之辞:“性绝颖利,度越千士”,简而言之,就是超过了无数人的绝顶天才。

不过,相比生于书香门第的文徵明与祝允明,唐寅反而在出身上要差点——虽然他的祖上也曾出过名将国公,但到了唐寅这代,家道中落,父亲唐广德是三代单传,读过书,考过科举却不中,就退而经商,在苏州吴趋坊开了间酒馆养活家人。读书人开酒店,自然也跟俗人不同,店内悬挂字画,布置得很有文人情调,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前来吟诗作画,煮酒论文。这大概是唐寅从懂事起就印在脑海里的印象,是最初的润物无声般的启蒙。

这正是唐广德想看到的。他一直留心结交名流,唐寅到了认字读书的年纪,他不惜重金请名师来教导唐寅,一切都只为唐寅能考中功名,光耀门楣,做到他这辈子没能做到的事。

吴中地区自古人才济济,唐寅既能接触到沈周、李应祯这样的名师,又作为名副其实的天才,所以一开始的表现相当的不负众望。在祝允明的印象里,唐寅“数岁能为科举文字”,“童髫中科第一”,是全苏州城的读书人羡慕和赞叹的对象。祝允明作为“吴中四才子”里年纪最大的“老大哥”,比唐寅和文徵明都大了整整十岁,硬是放下长辈的身段,登门拜访,希望与唐寅结交。

不过,第一次他就被唐寅避而不见,再次拜访也没有得到答复。这不是因为唐寅已经显出了后来的狷狂本色,只是因为他没有与年长者交往的经验——当时唐寅只有十二岁,被二十二岁的祝允明追着“搭讪”,因此害羞了,不知所措。

但不久后,唐寅就将写好的文章寄给祝允明,祝允明也以诗作答。文人的关系也许看起来拐弯抹角,但本质往往极为纯粹。

   (明)唐寅《尺牍》,上海博物馆藏

“闻今日执事有事,恐不能尽一日之欢。明日乞早降,望赐准允,可约诸白菜也。寅拜。枝山道者老兄。”这是唐寅写给祝允明的请客便条,“约诸白菜”不知何解,可能是才子之间戏称彼此为“白菜”,也可能就是唐寅要请祝允明白菜一类的蔬食。


其实“吴中四才子”里,除了年纪最轻的徐祯卿较早上京做官,余下三人都在苏州待了相当长时间,交情都是非同寻常的好。一定要再比较的话,就是唐寅和祝允明最“铁”——也不是说唐寅跟文徵明就不好,文徵明与其父文林一直对唐寅信赖有加,多次提携,但到底他们都是守规矩的人,跟越来越显“狂气”的唐寅“玩”不到一起去。明人《焦窗杂录》曾记载,唐寅曾先把一位妓女藏在舟中,再邀文徵明同游苏州石湖,酒到半酣时就把妓女喊出来陪酒。文徵明忠厚正直,一生除了发妻外,不纳妾,不狎妓,一看这阵仗大惊失色,转身就跑。唐寅还让妓女过去留他,直接就把文徵明吓得失声尖叫,差点掉进水里,只好急急忙忙从湖上喊了船家过来,带他“逃出生天”。

不过,即使如此,文徵明对唐寅的认同也不输给任何人。他在《简子畏》中说:“坐令端人疑阮籍,未宜文士目刘叉。”在文徵明看来,唐寅是像魏晋阮籍,唐代刘叉那样疏狂有才的人物。

阮籍的“狂”是“佯狂”,只因时局所迫,同样,唐寅的“狂”愈演愈烈,也不是全因恃才傲物。

上天给了他绝顶的聪明和不愁温饱的家庭,却也像同时埋下了“地雷”,然后在他二十四岁的时候一举炸开——父亲最先去世,接着是母亲、妻子、儿子,就连出嫁的妹妹也在夫家亡故,到了二十五岁的时候,唐寅已经连续失去了五位亲人。

   (明)唐寅《杏花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是唐寅人生第一次,从天上跌到地下的巨大落差,刻骨铭心之痛,几乎要让唐寅消沉绝望,一蹶不振。此时正是祝允明的一番劝解,让唐寅坚定了要趁年轻时考取功名的决心。整整一年,他闭门谢客,全力苦读,终于,在应天府乡试中,他高中“解元”,与屡试不中的文徵明和祝允明相比,他仿佛再次被命运眷顾,即将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他刻了“南京解元”这枚印章,志得意满,这时祝允明再来劝他,千里马不能只看表面,最好是收敛张狂,磨砺心性,唐寅已经听不进去了。

然而也就是在这之后的第二年,弘治十二年,唐寅遭遇了那场著名的“科举舞弊”案。平心而论,以唐寅超绝的才华和自尊,根本不需要私下找考官买试题。但他和真做了这种事的徐经走得太近了。徐经论才没有,论钱论排场却半点不虚,进京赶考还带着“戏子数人”,唐寅就跟他们一起大白天招摇过市,早就被人看在眼里,连带着“疏狂,时漏言语”的毛病也被记住。所谓瓜田李下,差不多就是这么回事。

唐寅自己也说:“仆虽聋盲,亦知罪也”——哪怕是个又聋又瞎的人,这会儿也该知道自己错在哪了。

公堂上,徐经承认了,唐寅也不再争辩。两人被投入皇帝直管的“诏狱”,严刑拷打是逃不过的。如果说此前失去亲人的痛苦还只是精神上的折磨,那么这回狱卒的大棒挥下来的时候,不仅是精神,连着肉体和尊严,都被人踩在脚下,几乎碾成了齑粉。

    (明)吴宽《致欧信为唐寅乞情札》,上海博物馆藏

唐寅被卷入科场舞弊案时,吴宽也正在京城为官,他得知唐寅被发落为浙江小吏,就写信给浙江的同僚,希望他能照顾即将去浙江的唐寅。信中言辞恳切,一再为唐寅申辩,流露同情,既是吴宽对后辈的关爱,也反映苏州文人爱才惜才、提携后辈的风气。不过,唐寅并没有前去浙江就职。


而且,这里是京城,不是苏州。在苏州的时候,他轻狂过头差点捅篓子,还有文徵明、文林、吴宽等人愿意为了庇护他而奔走说情。可是这里是京城,在明朝中叶,政局黑暗诡谲,官场贪婪腐败,所谓的天才栋梁,可以直接被弃如敝履。沈渊

【本文原发吴文化博物馆,经授权转载】

校对 徐珩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