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道茶,初心如莲
2023-03-27 13:21:19

在那峰峦叠嶂、云雾旖旎之处,道茶是通往心灵幽径的载体,它让生命宽厚,中华文化博大而精深。

壬寅霜降,茅山道观内望之生机盎然。不负秋光,一畦畦茶树欣然开植,让人期待枝繁叶茂的那一天。择此吉日,植此青绿,标志着具有历史意义的茅山道茶薪火相传。

在茅山道观内种植茶树,是由上海谈桃林先生倡议的。他认为基于茶之文脉,对应现代,在当下弘扬清和俭约的道茶精神,体悟求真求美的道茶精髓,颇可珍贵。位于江苏省西南部句容市的茅山道观,为道教第一福地,自古人杰地灵,为承载开植茶树的上佳场所。茅山崇禧万寿宫的住持徐朝文先生浸润道教文化多年,对这一弘扬道茶明伦之举颇为赞同。

清幽茅山,氤氲着山岚清气,既是道教上清派的发祥地,也是茶叶的古产地,其种茶、采茶、制茶的历史可追溯到西汉时期,道观始祖三茅真君,就结有茶缘。据旧题元伊世珍《琅嬛记》载:从前,有客人遇到三茅真君,当时正值盛夏酷暑,三茅真君从手巾中取出茶叶,每人给一叶。客人品饮之后,感到五脏清凉。三茅真君说:“这是蓬莱岛穆陀树叶,众仙人食之以当茶饮。”到了魏晋,被称为太极仙翁的“葛玄”还亲自种茶,是迄今为止有文献记载并留有茶园遗址的最早植茶人之一。发展至南北朝时期,“山中宰相”、茅山道士陶弘景更是对茶做出了贡献。他曾在《桐君采药录》中的注解内,备述西阳(今湖北黄冈)、武昌、庐江(今安徽舒城)、句容、晋陵(今江苏常州)等地所产好茶,以及巴东所产真茗,而且从茶的药用价值来看待茶。

茅山道茶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与道家文化和佛禅文化有机融为一体,成为中国茶文化的重要内容,在中华民族的茶文化中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

据茶学专家介绍,自魏晋南北朝始,历经唐、宋、明、清,历朝茅山道观都产有名茶。现在的茅山,“茅山长青”“茅山青峰”“茅山翠芽”清心盈智,颇为知名,茅山二茅峰的道教云雾茶更为有名。茅山弘道堂正在开发“道茶、神茶、仙茶”系列,“三茅”“茅山”“茅君”“茅峰”“弘道”等品牌异彩纷呈,其中所积淀的丰厚内涵,构成了茅山道茶文化中有声有色的华章。

就道教而言,涉茶事、涉茶文化比比皆是。据江苏省道教协会会长杨世华先生梳理的茶与中国道教之缘可知,中国的茶文化无处不浸润着道教精神和道教的思想。在道家的心目中,所谓“茶之道”,不仅轻身换骨,重要的是可以修身养性,得道成仙。《太平御览》曾引陶弘景的药书《杂录》:“苦荼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丹丘子、黄山君作为传说中的汉代神仙人物,饮茶使之“轻身换骨”,可满足道教对长生不老、羽化登仙的追求。由此可见,道家与茶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而陶氏的这句话,正是这种渊源的见证。在《红楼梦》中,妙玉所奉之茶名曰“老君眉”,可见道教影响的流风泽被,人们品茶也就是要体会一下如太上老君般的神仙感受。

中国道茶千年更迭,正值复兴。日本学者说:“道教对亚洲生活的主要贡献是美学领域。饮茶艺术是道教生命价值的神圣体现,反映在中国茶文化中的是一种动态的道教精神。”茅山自有素风千户,远离红尘,道观因茶而清,茶因道观而深厚。茅山道茶的开植恰逢其时。

历历过往,皆是序章。作为茶人,谈桃林曾任(《中华时报》文博版主持),在上海开办过陆羽茶艺馆,贾植芳、马承源、杨堤、胡立教、韩哲一、夏征农等文化艺术界的朋友是陆羽茶艺馆的常客。亦办过《盛世茶缘》杂志,可谓执着于茶文化的弘道之人。他为追求道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在深研紫泥清品、壶艺大观之余,创作设计近百款茗壶,由宜兴大师制作,真乃珠联璧合可敬可佩。时下将众人的目光引向这清幽雅静、人文底蕴厚重的道观,还原传统道茶精髓,为茅山茶文化增添丰厚意蕴,体现出他的卓识与远见。

茶事艺文,总是相得益彰。话说回来,植茶毕,大家兴致颇高,谈桃林又欣欣然铺开宣纸,上绘一幅茶图,为他庆祝此次道茶开植挥毫所作:一茶罐,两杯清茗。一老翁于桌前,颇为怡然,仿佛在享受着“七碗通灵”之乐。秋日萌萌,一壶清供自是让人好梦。见证并参与开植仪式的同行诸名家见之,纷纷乘兴题跋。徐朝文题:“道法自然,上善若水”;钱汉东题:“含德之厚,必于赤子。大巧若拙,大智若愚”;景秀子书“茶炁:三饮得道”。刘同意做了总结性的书写:“谈君桃林,秉承历史,赓续道茶,初心如莲。”

众人皆有道茶之缘,深谙“弘茶崇道”的人文精神。徐朝文为江苏道教协会副会长,钱汉东曾为茅山万寿宫书写长联,刘同意为当代制茶大师、道茶顾问,吴震(景秀子)为《茶经》研究学者……众人的艺文雅记,赋予此次茶事以审美上的意义,也揭示了道茶所寄寓的精神高度。

在茅山道观内植茶,期三年后可采,体味道茶之真香。回望壬寅之年,有挫折,有困难,但逆境前行,以“道茶”的文化精神来赓续中华文脉,应备添信心与动力。谈桃林初心如莲,弘扬茅山道茶,继承和发扬道茶之精神,亦有其深远意义。

鱼丽(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汇出版社副编审)

特别声明:本文为扬子晚报新媒体平台“紫牛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个人或机构观点,与紫牛号立场或观点无关。紫牛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因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扬子晚报法务部。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