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人是古代文人界的超级顶流?想来大家脑海里浮现的不是“仰天大笑出门去”的李白,就是“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轼。这位生活在九百多年前的大文豪如今还有了一大拨“苏粉”,喜爱着他为世间留下来的文章笔墨。与苏轼有关的文物和苏轼的真迹大多散布于全国多个博物馆内,当前,有一个展览把这些文物给汇聚到一块来了。
作为四川博物院年末的重磅大展,去年11月29日,《高山仰止 回望东坡——苏轼主题展》亮相,这一展览中汇集来自全国39家博物馆的274件珍藏文物,其中还包含了极为罕见的苏轼传世画作《潇湘竹石图》。因为这一展览超级火爆,2月27日,四川博物院方面宣布展览延期,原定于3月5日结束的展览,现将于3月26日结束,还没来得及“打卡”的观众仍然有机会去一睹苏轼真迹的“芳容”。
这次展览中,有三件苏轼的真迹尤其值得一看:中国美术馆馆藏《潇湘竹石图》;旅顺博物馆馆藏《阳羡帖》手卷;吉林省博物院馆藏《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卷。苏轼是北宋文人画派开先河者之一,提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创作理念,但可惜的是苏轼传世的画作极为稀少,《潇湘竹石图》是为数不多的被权威专家学者认可的、苏轼真迹画作之一,为中国美术馆的镇馆之宝,是苏轼在经历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所画。《潇湘竹石图》有近十米的题跋,横跨元代到明代,详细记录了这幅画的传承过程,极为壮观。《潇湘竹石图》最后一位私人收藏家是中国历史学家邓拓,他变卖了24幅自己珍藏的古画,从吴佩孚的秘书白坚处购入,后将其无偿捐赠给了中国美术馆。
潇湘竹石图
《阳羡帖》是旅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全帖六十余字,作于元丰八年(1085年),是苏轼晚年的作品,经元代郭畀、陆友,明代沈周、崔深、项元汴,清初元揆等人收藏。相传,《阳羡帖》是当年傅仪出逃时带出宫廷的字画之一,被藏匿在了“小白楼”,后遭遇乱兵哄抢,《阳羡帖》流落民间,但幸被国家文物部门征购,最终入藏旅顺博物馆。
阳羡帖
《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卷也是苏轼晚年的作品,是苏轼传世书法作品中字数最多的一件,整卷长有三米,共684字,由两篇赋合并而成。该卷也是清代宫廷珍藏,卷上还有乾隆的三个题跋,这件作品也是傅仪出逃时带出紫禁城的字画,同样被藏在了“小白楼”,失窃后流落民间,最终辗转被吉林省博物院收入。值得一提的是,洞庭春色和中山松醪都是酒的名字,前者是苏轼在友人处品尝到的酒,后者是苏轼自己酿造的酒。
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局部)
本次展览除了展出苏轼的真迹外,还展出多件宋代文人文物。此外,四川人民艺术剧院还与四川博物院跨界打造了“博物馆遇见苏东坡”沉浸演艺微话剧,也跟随着特展的延展,延期到3月26日,每个周六下午都会在四川博物院演出。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沈昭
校对 盛媛媛
